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出血的止血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b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伤口急救保护剂对猪股动脉部分断裂的止血效果.方法采用创伤法制成60头猪共60条股动脉的部分破裂,按照保护剂止血使用前是否擦拭伤口及是否辅助止血,分别建立擦拭或不擦拭伤口的止血带法模型、指压法模型和直接喷保护剂法模型等6种止血模型,每种模型均制作10个.术后12h内观察动脉压、心率、止血时间、保护剂膜形成时间、保护剂膜厚度以及保护剂膜是否破裂而继发出血,计算每种模型的止血成功率.结果①使用止血带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90%,而不擦拭伤口者为40%;②使用指压法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30%,不擦拭者为20%;③直接喷保护剂者,擦拭伤口止血成功率为10%,而不擦拭伤口为0.结论对于猪股动脉部分断裂者,采用先扎止血带暂时止血,擦拭伤口后再喷洒保护剂,10min后放松止血带的止血方法成功率最高,是首选的止血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上肢严重损伤后多种组织缺损的早期修复方法,保全肢体的外形和功能.方法对上肢创伤后组织严重缺损 19例患者,彻底清创后,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自体神经、血管、骨骼、皮瓣和肌皮瓣等多种组织复合移植一期修复.结果 19例均获成功,患肢得以保全、大部分功能得到恢复.结论多种组织复合移植一期修复上肢创伤后组织的严重缺损,是目前保全患肢并恢复其功能的有效方法.
期刊
骨折愈合的基本条件是血运与稳定性,稳定性是基础.固定和术后的功能活动与负重是影响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功能活动与负重是骨折内固定术后影响骨折愈合的关键.因此,正确评估骨折固定的稳定性结合骨折愈合检测,合理安排术后的功能活动与负重,可以避免或减少骨不连和内固定物破坏等并发症.
目的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1999年 9月~ 2002年 6月,收治 129例 176条动脉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方法修复 122例 162条动脉.结果患肢成活 116例 154条血管 ,总成活率 89.9%;血管再通率 95.06%.结论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和血管多普勒探测仪检测可避免漏诊;早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血管修复,可成功地挽救肢体.
目的报告手术松解和术后康复治疗外源性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2年2月,对14例肘关节僵硬进行手术松解,经内、外侧或联合入路,保留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和外侧副韧带的尺束,彻底清除关节周围的异化骨,挛缩的次要韧带和关节囊,恢复肘关节活动度.术后配合康复理疗.结果随访6~25个月,平均14.2个月.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较术前平均增加75°;术后平均最大伸展度为7.9
目的探讨异体双手移植中共刺激信号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移植前后2个月内不同时间点采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动态监测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CD54、CD11a)变化.结果三种共刺激分子变化一致,诱导期下降,维持期维持于较低水平,但较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细胞表面共刺激信号对于异体手移植的免疫反应强度的监测有指导意义,处理共刺激信号诱导耐受在异体手移植中有应用前景.
骨缺损的治疗仍是骨科面临的一大挑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可用来修补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作为充填材料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发挥骨传导作用而修复骨缺损,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骨诱导性能.研究具有诱导成骨和传导成骨活性的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本文从临床应用的角度,评述了近几年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特性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acute 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ATS)的临床特点.方法1999年5月~2002年1月诊治7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患者:1例症状轻者行保守治疗,其余6例滑脱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植骨术.结果7例获1~11年,平均5年2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与峡部崩裂滑脱相比,ATS伴软组织损伤与峡部骨折或小关
期刊
目的 报告应用动力髁部螺钉(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5例的体会.方法 本组15例均采用DCS手术治疗,固定方法因骨折类型不同而异,手术后均辅以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结果 1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3.1个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评分标准,优良率为13/15(86.7%).结论 DCS是治疗股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