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演化令云计算的能力和价格契合了用户的需求,带来云计算技术和应用的大发展。两个市场——信息技术应用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对此反应积极,对云计算普遍化的预测已经成为现实,而云计算成为主流IT应用的现象目前也看不到落幕的端倪。利好消息集中体现在2015年10月发布的几份技术巨头公司的财报上。
10月,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的财报公布,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三家公司的股价几小时内都上涨超过10%,而它们营收和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都是云计算。微软云收入刷新了单季(3个月)收入记录,达到58.92亿美元,微软云Azure的收入和计算使用量和12个月前同期相比,增长均超过两倍。亚马逊的AWS云业务季度销售额占公司总额的8.22%,贡献的运营利润则超过了50%,是当之无愧的供血业务。亚马逊季度净销售额254亿美元(其中AWS云贡献了约20亿美元),净利润79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4.37亿美元,扭亏为盈的原因,正是云计算业务的成功壮大。谷歌云业务的规模比不上微软和亚马逊,财报没有公布具体数值,据The Information网站预计,谷歌2015年的云计算业务营收将为4亿美元。谷歌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它的无限量云存储服务Drive forWork付费企业客户数已超过100万家,谷歌未来和微软、亚马逊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三足鼎立并非虚幻。国内也有云计算巨头,阿里云没有公布2015年预测用户数,保守估计超过150万,占据中国云计算市场首位。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对云计算的普及可以得到肯定的印象,但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技术巨头公司之外,还有没有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市场空间?用户需要哪些类型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开源云计算架构能带来扩展性、安全性方面的提升并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吗?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之间,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磁力之源
我们(《中国信息化》杂志)长期跟踪开源云计算市场,和业界的技术供应商和用户有广泛的交流。2014年12月,本刊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吸引了超过600位来自用户机构、技术供应商、开源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媒体的与会者。大会经过充分的会前、会中和会后交流,做出判断——开源软件+云计算,已经形成IT应用的新格局。今年12月,我们还将举办“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2015”,继续促进业内人士的交流。
首届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闭幕后,我们对参会嘉宾逐一电话访问,研究参会者的主体,即IT用户对开源云计算的了解、接受程度和已有的应用实践。在今年大会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又对其中已经采用或十分接近采用开源云计算技术的几十位用户进行了深度回访。这几十位用户分布在政府部门、NGO、大中型国企、教育机构、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广电和传媒企业,受访者均为CIO或信息部门的正副主管。受访者们列出了开源云方案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首先是云计算应用有助于降低成本,尤其是将IT部门外部化,可以极大地节约管理成本。其次是云计算可望改善业务和沟通流程、整合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而开源云架构已经有了很多成功建设私有云的案例,证明它是可行的。考虑建设私有云的机构常常担心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不足以支持私有云技术系统的有效运营,这方面开源软件因为有开发者社区土壤,显示出人才优势:用户机构的CIO常常可以从开发者社区招募到全职或兼职的技术人员。中国市场的技术供应商,包括国际企业和本土企业,也已有一定数量,它们提供产品,又能提供长期技术支持服务,减少了用户的顾虑。
仍存顾虑
用户对开源云计算技术并非没有顾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最常见的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担心。用户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有没有技术专家真正懂得选用的开源云计算技术,可以和供应商的技术团队对话。开源软件的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这样的技术专家也是一将难求。有了“将领”,“士兵”也是问题——用户认为要驾驭整个系统,有一个技术专家还不够,还需要一支完整的技术团队。招募技术团队是一大压力,尤其是在需要按照时间表进行的情况下。
其次是对开源软件本身的顾虑,包括两种——升级太快,以及稳定性和安全性仍达不到业务的需求。开源软件的升级快和版本间兼容不够好的问题,始终是用户的心头之患,主要担心升级会带来太多的额外工作,而不升级又将逐渐失去开发者社区的支持。稳定性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和负责系统部署的技术供应商的能力直接相关。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顾虑,即国内市场上的成熟的技术供应商仍不够多,选来选去,可能就在几家中打转。稳定性、安全性和升级太快带来的顾虑,都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供应商来消除。
应用破冰
回访发现,用户机构CIO或CTO实际考虑是否选择开源云计算技术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考路径。
第一步,当他们详细写下建设私有云的问题列表之后,常常退回去想:“我们真的需要私有云吗?还有没有什么替代方案呢?如果一定要做,这些问题通过什么途径逐一解决呢?”
第二步,考虑机构现有的技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如何与私有云融合。
第三步,决定了要用开源软件建设私有云,也选定了供应商,CIO或CTO常常把一个软件开发环境部署到云上,试试效果如何,运转好了,再考虑把业务系统迁移上去。
用户意愿的行业倾向也很明显。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已有比较强的技术团队,而且开源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成功案例,因此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对开源云计算技术接受程度最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京东云。教育行业,出于培养软件技术人才的目的,也出于成本考虑,常常采用开源软件构建私有云。只是教育行业的购买意愿不强,或者说在开源云计算方面的预算较少,但也有例外,比如我们采访到的长春工业大学。广电传媒业对开源云计算的认可度也很高,它们有大量的节目信息需要管理,而且对系统响应速度的要求并不严苛。我们采访到新疆广电的天山云,是一个成功的开源云应用案例。
这些行业的开源云技术应用已经破冰。此外,我们还接触到上海国税、陕西工业云、国药集团等政府、工业、医药行业的成功案例。电信业和银行业也有开源云计算应用,但普遍比较谨慎。
对开源云计算用户和潜在用户研究的整体印象,是用户意愿已经积蓄起了势能,成功的应用案例在中国市场上走出了破冰的轨迹,而主管政府部门出于建设自主可控系统和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对开源技术的支持,起到了助推作用。
10月,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的财报公布,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三家公司的股价几小时内都上涨超过10%,而它们营收和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都是云计算。微软云收入刷新了单季(3个月)收入记录,达到58.92亿美元,微软云Azure的收入和计算使用量和12个月前同期相比,增长均超过两倍。亚马逊的AWS云业务季度销售额占公司总额的8.22%,贡献的运营利润则超过了50%,是当之无愧的供血业务。亚马逊季度净销售额254亿美元(其中AWS云贡献了约20亿美元),净利润79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4.37亿美元,扭亏为盈的原因,正是云计算业务的成功壮大。谷歌云业务的规模比不上微软和亚马逊,财报没有公布具体数值,据The Information网站预计,谷歌2015年的云计算业务营收将为4亿美元。谷歌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它的无限量云存储服务Drive forWork付费企业客户数已超过100万家,谷歌未来和微软、亚马逊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三足鼎立并非虚幻。国内也有云计算巨头,阿里云没有公布2015年预测用户数,保守估计超过150万,占据中国云计算市场首位。
看到这些数据,我们对云计算的普及可以得到肯定的印象,但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技术巨头公司之外,还有没有云计算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市场空间?用户需要哪些类型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开源云计算架构能带来扩展性、安全性方面的提升并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吗?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之间,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磁力之源
我们(《中国信息化》杂志)长期跟踪开源云计算市场,和业界的技术供应商和用户有广泛的交流。2014年12月,本刊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吸引了超过600位来自用户机构、技术供应商、开源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行业组织和媒体的与会者。大会经过充分的会前、会中和会后交流,做出判断——开源软件+云计算,已经形成IT应用的新格局。今年12月,我们还将举办“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2015”,继续促进业内人士的交流。
首届中国开源云计算大会闭幕后,我们对参会嘉宾逐一电话访问,研究参会者的主体,即IT用户对开源云计算的了解、接受程度和已有的应用实践。在今年大会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又对其中已经采用或十分接近采用开源云计算技术的几十位用户进行了深度回访。这几十位用户分布在政府部门、NGO、大中型国企、教育机构、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广电和传媒企业,受访者均为CIO或信息部门的正副主管。受访者们列出了开源云方案的主要吸引力来源。
首先是云计算应用有助于降低成本,尤其是将IT部门外部化,可以极大地节约管理成本。其次是云计算可望改善业务和沟通流程、整合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而开源云架构已经有了很多成功建设私有云的案例,证明它是可行的。考虑建设私有云的机构常常担心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人才不足以支持私有云技术系统的有效运营,这方面开源软件因为有开发者社区土壤,显示出人才优势:用户机构的CIO常常可以从开发者社区招募到全职或兼职的技术人员。中国市场的技术供应商,包括国际企业和本土企业,也已有一定数量,它们提供产品,又能提供长期技术支持服务,减少了用户的顾虑。
仍存顾虑
用户对开源云计算技术并非没有顾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最常见的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担心。用户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有没有技术专家真正懂得选用的开源云计算技术,可以和供应商的技术团队对话。开源软件的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这样的技术专家也是一将难求。有了“将领”,“士兵”也是问题——用户认为要驾驭整个系统,有一个技术专家还不够,还需要一支完整的技术团队。招募技术团队是一大压力,尤其是在需要按照时间表进行的情况下。
其次是对开源软件本身的顾虑,包括两种——升级太快,以及稳定性和安全性仍达不到业务的需求。开源软件的升级快和版本间兼容不够好的问题,始终是用户的心头之患,主要担心升级会带来太多的额外工作,而不升级又将逐渐失去开发者社区的支持。稳定性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和负责系统部署的技术供应商的能力直接相关。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顾虑,即国内市场上的成熟的技术供应商仍不够多,选来选去,可能就在几家中打转。稳定性、安全性和升级太快带来的顾虑,都有赖于强大的技术供应商来消除。
应用破冰
回访发现,用户机构CIO或CTO实际考虑是否选择开源云计算技术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考路径。
第一步,当他们详细写下建设私有云的问题列表之后,常常退回去想:“我们真的需要私有云吗?还有没有什么替代方案呢?如果一定要做,这些问题通过什么途径逐一解决呢?”
第二步,考虑机构现有的技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如何与私有云融合。
第三步,决定了要用开源软件建设私有云,也选定了供应商,CIO或CTO常常把一个软件开发环境部署到云上,试试效果如何,运转好了,再考虑把业务系统迁移上去。
用户意愿的行业倾向也很明显。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已有比较强的技术团队,而且开源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行业有很多成功案例,因此互联网行业的用户对开源云计算技术接受程度最高,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京东云。教育行业,出于培养软件技术人才的目的,也出于成本考虑,常常采用开源软件构建私有云。只是教育行业的购买意愿不强,或者说在开源云计算方面的预算较少,但也有例外,比如我们采访到的长春工业大学。广电传媒业对开源云计算的认可度也很高,它们有大量的节目信息需要管理,而且对系统响应速度的要求并不严苛。我们采访到新疆广电的天山云,是一个成功的开源云应用案例。
这些行业的开源云技术应用已经破冰。此外,我们还接触到上海国税、陕西工业云、国药集团等政府、工业、医药行业的成功案例。电信业和银行业也有开源云计算应用,但普遍比较谨慎。
对开源云计算用户和潜在用户研究的整体印象,是用户意愿已经积蓄起了势能,成功的应用案例在中国市场上走出了破冰的轨迹,而主管政府部门出于建设自主可控系统和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对开源技术的支持,起到了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