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敏:莱阳小学的“网球老法师”

来源 :网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网球》杂志的记者谢明造访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莱阳小学,对这所上海市的特色网球学校的报道《一个小学的网球迷你秀》刊登在了《网球》杂志2009年的7月刊上。当翻开四年前的杂志,韩毓敏老师说:“这些年来这里采访的媒体不计其数,但看到这篇文章我还是能够清楚地记起当时采访的景象。”
  莱阳小学的趣味网球是韩老师在2003年非典的时候搞起来的,学校也得到了上海网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在此之前,浦东新区是没有网球队的,在2009年的时候莱阳小学的网球队就代表浦东新区去参加了上海市的青少年比赛,韩老师当时跟校长说“我们绝不能垫底”,最后的成绩也令人欣喜,网球队获得了女单和女双的亚军。此后,莱阳小学的网球项目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学校进入了被社会关注并重视的新阶段,各大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也是学校影响力提升的最好例证。韩老师说,《网球》杂志采访报道刊登出来后,反响很不错,有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莱阳小学。韩老师回忆,当时《网球》杂志的记者来学校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网球队出去参加比赛,当年登在杂志161页那张大图上的小男孩叫朱永奕,那时他刚刚上一年级,因为注册的原因没有去参赛,现在朱永奕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去年随队参加了上海市学生运动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9年采访时曾提到的学校迁址的事情,后来并没有搬迁,孩子们至今仍旧在浦东新区利津路168号的校园里来来回回地击打着黄绿色小球。韩老师带着记者参观了校园的球场,他说:“四年前《网球》来采访时,我说我的愿望是在校园里建起四片标准网球场,两片室内,两片室外。但现在看来,当时的我对网球的理解还没有那么深刻,对小学网球教育的方向把握的不是很到位。”莱阳小学如今拥有两片儿童场地和两片标准网球场,学校在设施建设上已经挖掘了最大潜力,韩老师也意识到对于小学网球教育而言,场地等硬件设施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网球的思维和理念才是重中之重,“我们做的是启蒙教育,要那么大的成人球场用处不大,孩子们主要是练习基础,打牢地基,这才是最有用的事情。”遇到下雨天室外场地不能使用,但韩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室内的小场地继续训练,而且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对他们的动作一一纠正,这些在室外的标准场地上是很难做到的。
  从2003年开始做趣味网球到今天,用韩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十年来他对网球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过去自身的水平经验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不能很好地了解问题出在哪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积累了不少经验,与从前相比,现在可以说已经步入正轨,“从前用一年时间做到的事情,现在两个月就可以完成了,不会再走那么多的弯路了。”通过带队比赛取得佳绩以及不断地充电学习,韩老师已经从当年“不会打网球”的教练成为一名“网球老法师”,现在上海一些区县网球运动的开展遇到问题都会请韩毓敏老师去指导一下。他现在每周日上午有两个小时是专门对网球教练进行培训的,相比于过去在第一线教网球,如今的韩老师是更多地让自己培养的教练去授课。韩老师说“网球就像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他现在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莱阳小学的网球发展,而是在思考怎样让网球的启蒙教育走向社会。
其他文献
2013年的罗兰·加洛斯,有一场比赛必将永载史册。虽然这并不是男女单打的冠军争夺战,但是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在半决赛上演的火星撞地球般的对决,却成为本届法网最精彩的比赛。在4小时37分钟的鏖战中,两位伟大的球员就像拳击运动员一样,用自己最好的状态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最终,纳达尔在长盘决战中给了德约科维奇致命一击,以6-4,3-6,6-1,6-7(3),9-7战胜对手,闯入了决赛,并携此战积累的
期刊
24支队伍,100多场比赛,9天的血腥风雨,无敌舰队天津女队兵不血刃蝉联冠军。男团比赛,江苏队拥有张择、公茂鑫两位国家队悍将,加上重新出马的曾少眩,在1/4决赛对阵天津和半决赛对阵上海的两场关键战役中,都是鏖战三场险胜,决赛中击败北京队卫冕男团金牌。此外,上海队异军突起,成为本届全运会唯一男女团体都夺得奖牌的球队。团体赛后,硝烟并未散去,7月20日至7月29日,五个单项的角逐将全面展开。  1  
期刊
龚曙光,2011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南传媒是我国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也是出版传媒板块市值最大的龙头。  2003年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决策中,我深知网球在国外是一个很受尊重,也很普及的运动,中国的体育在走向改革开放的途中,它必然和网球运动有全方位的遭遇,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办一份网球杂志,对推动中国网球的职业进
期刊
2003年,我从澳洲回国度假,期间专程到上海仙霞网球中心观看在那里举行的喜力公开赛。当时,我举着一面澳洲小国旗,不断为澳洲球员菲利浦西斯和阿瑟斯加油,也许我的举止有点太过招摇,赛后,《网球》的记者曲涛把我逮住,做了个小小的采访,我也因此结下了和《网球》的不解之缘。  在她的引荐下,我从当时的某综合论坛的网球版,转战加入《网球》旗下的论坛“网球网”,并担任了总管理员,自此开始了泡网球网的日子。那几年
期刊
《网球》杂志创刊10周年,我也回国发展5周年了,一切仿佛昨天。  光阴荏苒,日子忙碌,专门停下脚步想想我们正在以及终将逝去的青春,听上去是件很奢侈的事。然而,当我翻开09年给《网球》杂志写的文章《法网,完美之旅》时,点滴往事如同雨后的苔藓般迅速、悄然、不容置疑地生长,并浓密地覆盖在我的心上。这给了我们一个梳理过去的机会,让我们有所感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前行。  巴黎,对我而言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期刊
一个人一生能有许多的回忆,但我宁可让我的回忆只停留在云南绵延的大山中,它就像是一片长满了皱褶,鲜花盛开,河流奔腾的球场,而我,长了一双道劲坚强的大脚,我只适合于这样的球场,所以我在里面一直过得乐此不彼。  2008年,《网球》杂志刊登了描写我的《一支照亮大山的火炬》,那是关于我和那座巨大球场的故事,更是云南孩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在那些山脉的皱褶之间,人们过着荒凉贫穷的生活,我一个人不能改变这一切
期刊
2006年的时候,哥还在健友网上混论坛,有一天《网球》杂志的编辑给我打电话约稿,此人自称“火车”,我一听这名字就觉得好笑,脑海中立马闪现出那种吐着黑烟车厢里弥漫方便面味的绿皮火车形象,大学的时候挤了四年这种火车,很忌惮,但出于对码字儿发表的本能向往,我表面上半推半就其实内心很贱兮兮地答应了约稿。  当时写的文章现在已经读不下去了,题目叫《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复活》,写辛吉斯复出的,典型的稚嫩文艺青年
期刊
2006年“中国网球风云榜”颁奖典礼,让叶蓓第一次和网球产生了交集。叶蓓回忆道,当《网球》杂志邀请她做颁奖典礼主持人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自己此前没有任何的主持经验。但很快,叶蓓说服了自己,“我比较随性,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喜欢冒险和挑战。”  当然,像“中国网球风云榜”这样中国网球的最高典礼,《网球》杂志对于主持人的选择绝对是深思熟虑的,在他们看来,叶蓓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优势,比如她英语
期刊
白色,蓝色,蛋青色,这样现代的建筑颜色只有在拉德芳斯这样的现代区域才找得到,那里的新凯旋门被认为是巴黎建筑的败笔。在巴黎的大多数地区,只看得到铅灰色,黑色,赭黄色这样黯淡的颜色,它们是巴黎低垂雨云在地面的反射,太阳可以使得这些颜色生动起来,植物也可以,艺术家也可以,他们在蒙帕纳斯街角灰暗的墙壁上,有着热带植物园一般绚丽的涂鸦。  这些黯淡的建筑密密麻麻,没有形状,没有规则地蔓延在平原上,初来的舞者
期刊
谢逢森回身去屋里拿杂志,拿出来的却是两张复印件,2009年9月《网球》杂志那篇感人至深的《爱如光明》刊出以后,杂志社给谢老师快递了一批杂志,但很快就被她的朋友拿光了。  作为一位75岁高龄的老者,早应该安享晚年,但过去4年,将网球作为终生事业的谢逢森仍没有离开网球,一直在从事青少年网球的培训工作。用她的话来说,还有激情,十分热爱这个事业,趁着身体还行,发挥点余热,希望能再多培养几个好苗子。  从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