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归宿在何方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自由化程度和个性化程度更高,就其表达的内容而言,亦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眼之所见、心之所想皆可成为书写对象。新世纪以来,随着散文创作者创作能力和个性化意识的提高,散文创作不断涌现种种创新成果。但正如作家马步升在《故乡的反方向是故乡》序言中所说“散文之门深似海”,对散文创作而言,进入门槛较低,但门里多“铜墙铁壁”,想要创作出优秀的散文很难。那么如何评价一篇散文优秀与否?按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的提法,最重要的是寻找“散文的心”,即追寻散文最根本的主题或要旨。由此反观《故乡的反方向是故乡》这部散文集,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面十分广泛,既有以乡村(故乡及他乡)为题材的散文,又有以史料或传说为主题的散文,还有以边地民俗或风景为主的散文,而在这些丰富的选材背后所蕴藏的是作者独特而又真挚动人的情感。作家马步升始终以客观写实的笔法、富含哲理性和趣味性的叙述贯穿在每一篇散文之中,从而传达出他对于乡村及边地人、事、物的关注及独特情感体验,表现出他对于生活本身的哲理性思考,以及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笔者试图从读者审美感受出发,结合具体散文篇目,从客观写实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三个方面来论述此部散文集的主要艺术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满腔热情。
   一、用客观写实的笔触抒发真挚情感
   “客观写实性”是散文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指作家立足于生活,用自然的笔触赋予作品真实的描写从而有利于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马步升的散文集中,几乎所有的篇目都出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带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受,而作者熔铸在其中的真情实感则又牵引着读者的情绪,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以真实的描写带给读者一种历史厚重感。在《故乡天下灾荒》中,作者通过《西北灾荒史》一书中史料记载的民国十八年大灾荒,引发对于1960年的灾荒和其他大大小小自然灾害的书写;在《上善若水》中,作者以大量的数据阐明环县拥有大面积水域却缺水的原因;在《寻访花儿歌手》《两个老骑士》《种土豆的人》三篇中又书写了真人真事真情。这些基于史实或现实的叙述,通过作者干净利落的笔调,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引发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故乡天下灾荒》正是通过书写各类灾害带给西北人民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毁灭性的打击,进一步阐述作者对于灾荒的思考,或许可以期待在人力的作用下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灾难可以被避免。
   在作者真情实感笔触下包裹的是他深沉的精神内涵。作者立足于大地,用饱满生动的文字记录最真实自然的生活片段。他以敏感的细节捕捉赋予自己散文强烈的写实性,使每一篇都散发出真实、自然、灵动的品质。几乎所有作品中都蕴藏了他真挚独特的情感。王德威说:“故乡是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最初地理空间,是‘作家所向往的生活意义源头,以及作品叙事力量的启动媒介’”。在《故乡的反方向是故乡》中,马步升便以独特的角度抒发他的乡愁。多年未回老家,但他依旧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老家的地形特征、老家“厚道、圆滑或者虚荣”的人和事物。而现如今已然变得安静沉寂的故乡却使他难以接受,只能“以村庄的姿态活着”。《别人的村庄》中又深入剖析了他的飘零之感,离开家乡多年后再次返回,故乡及家人所带来的客气、疏离之感,使他就此失去了故乡,成为每一个村庄的“异乡人”。
   二、富含哲理性的思辨体悟
   一篇优秀的散文,既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又有富含哲理性的个人感悟。而这种哲理性的思辨能够使散文拥有长久的生命力,能体现作者个人智慧和自由心灵,更能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引发哲思。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在叙述中蕴藏的富有哲理性的话语普遍存在,包括对于历史文化、生活日常、生态生命等多方面的真知灼见。
   在这部散文集中,随处可见的引经据典足以证明作者的博学多识,而这更是在历史文化散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更是富有作者很多独到的个人见解。在《是什么照亮了世界》中,作者借日月的启迪,引出指引人们前进的灯塔就是智者的心灵之光。其中对于旧有智慧的批判,认为是双赢的结果:“批判者横空出世,另开一脉哲思,被批判者老树新春,生机焕然”。在《婉约情怀》中,他从生活角度出发论证“婉约派”与“豪放派”的辩证统一,在机器文明的单调生活中,感受古人婉约的情调,或许能够抚慰心灵,诗意生活。
   其实在整个散文集中,关于作者家族及个人少年经历的题材占一半之多,尤其是那个年代的敏感性使这类散文总是弥漫着挥之不去的伤感基调。在《踩着脚窝走》和《早起的错误》中都是记录了村子里的一件“寡淡”的小事。前者是大雪过后的早晨,“我”出门扫雪,循着一串脚印走到“结了冰”的井边,最后在井里看到因家庭纠纷寻死的常拐子的儿媳妇。后者则是“我”早起目睹了村庄小坡家有人出入,而那个人过了几天因破坏军婚罪入狱,我却被误解为“告密者”,受到村子里包括父亲在内所有人的指责。这都是特殊年代里的悲剧。那时候“我习惯了跟着别人走”,只是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有了自己的一串脚印,也看清了生活中 “规避了一种危险,另一种危险从另外的渠道悄悄逼近了”,人在生活之中,自然避免不了俗事的烦忧。
   除此之外,散文集中也有一些趣味性的思辨主题的散文。比如对于意义的探寻,人总是极力赋予许多事物意义,或者总在寻找意义的路上,以有无意义作为评判标准。只是“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无意义的事物也因其无意义而有意义,“死”看似是意义的终结,却又有人接续着生活下去,周而复始(《无主题呻吟》)。在《人模狗样》中作者借“小人狗”与“君子狗”及“乡下狗与城市狗”暗喻生活中各类人,每一个人都周旋在生活的漩涡中,没有人能够真正远离这些人,这本是生活常态,但也有“三哥恶治麻狗”的手段可以备作不时之需。
   三、多样化的趣味性叙述
   “趣味性”并非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在所有文学创作中,趣味性仿佛调味品一般,能使作品增添别样的色彩。作品中所包含的情趣和韵味,也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的阅读感受。在马步升的散文中,這种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方言的使用、幽默的语言表述以及黄土高原特有的歌曲小调的引用等方面。
   因作品大多数以西北乡村为背景,用方言完成其中人物语言描写自然无可厚非。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方言使用能够恰到好处,使文章既有浓厚的地域性又不至于生涩难懂。如在《一碗羊杂碎》中所提到的“具体的人”和“不正确的人”这样一种流传在家乡的极具地方色彩的形容词,它不仅仅是当地人对于做道德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坏事的区分,也是人对于“语言权力”的使用。又如《黄土旮旯里的乡村史》中提到的“谝的干传”(类似于闲聊)放在农村冬天农闲时节“晒暖暖”的场景中,村人朴实、热情又悠闲自在的样子便跃然纸上。
   林语堂曾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可不谈”。马步升也乐于将各类微小事物作为写作对象,而他往往凭借口语化的幽默言语使以动物为题材的散文别有一番趣味,也足以见得作者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例如“我年轻时,那可真叫牛立羊群啊,一进牧场,公羊无心吃草,母羊无地自容,走到牧场的哪个角落,掀起的都是代号叫‘珍妮’的加勒比海热带风暴!”(《羊的谣曲》)在这句中,仿佛一个人老珠黄的妇人感慨岁月易老,从中可见作者幽默乐观的心态。
   黄土高原空旷肆意的身姿造就了一群坚韧豁达的农民,他们又在繁杂辛苦的劳作中创作了奔放浪漫的歌谣。有产生于青海的自由的“花儿”,“他们手不停劳作,脚不停跋涉,嘴不停歌唱”,他们将这份精神财富不断继承发扬(《寻访花儿歌手》)。花儿流传数百年,早已成为一种“将人类引向永恒的姿态”。也有男女之间互相调情的曲调或是农人之间流传的略微粗俗的歌谣。《石墨春秋》中描写的錾磨人用来调戏年轻媳妇的歌谣,《绝地之音》中来自边地农人赶牛耕地时发出的单音节喊声,《割板》中爷爷做好棺材之后潇洒唱出的《五典坡》,这些都是农人情感的间接宣泄方式,是他们辛勤劳作中的一丝甘甜。
   马步升的散文如一首明丽动人的歌,它的曲调朴实自然,它的歌词风趣幽默、富含哲理,它的情感真挚动人,往往使读者内心激起一阵涟漪,产生难以言说的乡愁,又能激励读者热爱生活。古人常说“文如其人”,郁达夫也说:“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这近百篇散文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经历人生起伏却仍然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坚守本心的作家形象。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我看见了你  我是甘愿被一个声音,所打动的  即便这只是源自深夜的  某一场幻听  这一切,或许是命运的馈赠  十二月的奇迹  亲爱的鲁米先生  我知道我错过的,失去的  那些无可挽回的  伤口与裂隙  时间必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  缝合,弥补  我知道你一直隐藏在  许多个梦境深处  你不曾伸出手  可是我看见了你  你不曾张开嘴  可是我听见了你  那么多落日与黄昏  转瞬即逝  又一个夜晚即将
期刊
我的美人  黑暗中有人宽恕她的罪状  温泉里涌出的爱情,依然滚烫  淤血使毛发竖立,囚室不为人所知  你已被我囚禁。你  可以锻炼身体,阅读  以及休息,甚至可以养三只狗  两只猫,就是,不能离开我的心……  私 奔  城边  醉汉高声戒酒  今夜  我要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  不帶行囊,没有仪式  手持白发的占卜师  一句祝福  命运难逃  而后细数流年  河里  偷取船板的贼  以为船沉了,自己
期刊
这些年  这些年,小雪无雪,但  冬来有新炊,陈谷可酿酒  落日懒懒地照看  麻雀和我这样的土著  时间如新娘  在墙上打铺  奶奶一页一页卸下她  化了数字的妆  有些书从未打开,有些则  翻了又翻  那头一百多岁的小毛驴  依然驮着那首温情的歌  这些年,双亲可待,孩子健康  老伙计们很少走丢  我们还能略微  爱慕点虚荣  也是十分美好的事  牙 齿  在我门牙啃甘蔗  磨牙嚼蚕豆的小辰光 
期刊
细节的雪  石头上的雪,草坪上的雪  这不同的雪在她内心出现时  积雪具有了分离感  或许出生地更为重要  像一个人老了时学会倒着走  从故土里喊醒有资格作证的人  说她穿着红皮鞋踢一个小男孩  那时天空明亮,年刚刚过完  她父亲坐的火车跑到半路飘起了雪  山上的雪,川里的雪  手一样握在心里的细节的雪  她褪去时间的手套呵了呵手  槐树褪下叶子等着开春再长  池塘边的雪,马鬃抖飞到空中的雪  缓
期刊
挖井記  我们在果园挖了无数水井  同时挖出树根和碎骨  看着一个人渐渐消失在黑洞里  我们探入半个身子  朝里面喊:上来,歇一歇。  然后另一个人提着马灯  下到井底  我们渴望他带来好运  在他下去之前  我们威胁他  你若再弄不出水来  干脆把你埋下面算了  他说  埋了好,埋了倒省心  到时你们可都得给我戴孝  我身上开不出花朵  一颗苹果  跌入草丛  像只警觉的动物  将自己藏起  可
期刊
花  一個人心脏的大小就是拳头的大小  书上是这么说的  于是我把五指并拢  蜷缩起来,握成拳头的形状  发现它太小了  “成年人的血液平均每分钟循环一次”  这个工作由心脏来完成  想到我的小心脏日夜不停地工作  就不禁为它担心  它那么小  能装下的事物一定不多  但依然有一个角落  是留给你的  每次血液流经那里  你的名字就会被浇灌一遍  鲜艳地,醒目地  并列摆在一起  像两朵妖娆的花 
期刊
陈玉福先生的最新力作《治沙愚公》讲述了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八步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还是风沙肆虐,人畜难行的连绵沙丘。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儿孙们,为了卫护自己的家园,几十年如一日,治沙种树,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草丰茂、生机盎然的绿洲。用朴实和坚韧演绎着同风沙对峙,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壮举。   《治沙愚公》中的人物是真实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八步沙六老汉故事的文学
期刊
我家的门虚掩着  如果探进一缕月光  那是你的魂牵梦萦  天堂里 总有一双遥遥瞩望的眼睛  如果传来狗叫鸡鸣  那是你哼唱的四季歌谣  我也能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如果飘进麦草味的炕烟  那是你跪炕点亮的春色  一双膝盖 把落雪的小院压得生疼  最好是来一群翩翩舞蹈的雪花仙子  她们吹吹打打送你远行  还会像迎娶新娘一样接回家  最好 最好是暴风雪能扑一下  我点亮的诗歌  最好是我晃一下红透的骨
期刊
庆祝中国共產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期刊
窗口,第三人称  她的窗帘悬挂于她的注视之中  无风,也微微地动  王家河的月光(有时  是北港路的阳光)  开在上面,俗丽触手可及  她的窗帘悬挂于她的注视之中  鸟儿在春天飞  在心中飞;雨在春天下  在心中下;彩虹  在春天和心中消失……  她的窗帘拥有一个关闭的  窗口,也渴望一个  被悄悄打开的窗口  在王家河和北港路之间的狭窄地带  等待着命运之书的抵达  窗口,咳嗽  很多天,它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