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文化的歌者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雪梅(以下简称“方”):作为一个文学编辑,这些年来,我感到特别开心的是能不断地读到你的散文新作。我注意到,你的散文,大部分是以绵延群山里的侗寨作背景,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画面感,感觉侗乡的山水风物都聚拢在你笔下。对于离开大山多年的你,这是不是一种体现了你内心深处对侗文化这个“精神原乡”的回望?为什么身处繁华都市的你,笔墨会侧重于描写“穷乡僻壤”的边地?
  姚茂椿(以下简称“姚”):我心中的故乡一直很美,美如诗画。那里是云贵高原边沿的丘陵地带,湘黔边境,山水一派秀丽。漫山遍野的杉树枞树,高高的乔木,茂密的灌木,点缀着烂漫的山花。由一栋栋木楼错落有致构成的一个个山寨,一条条大路花阶泥巴路,一块块肥沃的田坝,一条条清亮的溪流,演绎着乡民淳朴的生活。那里民风淳厚,聚族而居,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村寨之间沾亲带故。经济文化极为传统,岁月缓慢,波澜不惊,人们自给自足地生产生活。文明浪漫的侗族民俗,给风调雨顺的日子,增添了不少的幸福感。这是我生活的时代,以及在那之前的故乡生活。
  近年,一个个都市加速膨胀,许多乡人无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被卷入到城市化的浪潮中来。由于有着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经历,至今还有着与乡村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尤其是当下无数进城者的悲欢故事,让我对老城市人与新城市人的那种强烈的愿望与落差、满足与苦痛,不断地加深着理解与关注。其实,这已经压抑到我自身的情绪。有一段时间,我在生活的城市或去一些城市出差,在繁华的街市看见过丑陋,如吵架与斗殴,有的因利益,有的因一句话,有的完全是无事找事,实在是有文化而没有文明。这些情况不说难以体现现代城市的文明,连我们落后乡村的习俗都不如。由此,许多人呼唤法治,呼唤道德,渐渐地有更多的人,怀念美丽的“乡愁”。
  故乡那个美丽却边远落后的背景,是在我离乡越久见识越多之后,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激起我的写作欲望的。许多作家以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述了他们美丽的家乡,那些山川风物唤起我们心灵的向往,远远胜过钢筋水泥的建筑。我生命的原点,我前行道路的起点,就是边地的侗乡。这个“精神原乡”,有着亲情发达的根系,有着最纯洁的期待。
  方:每次读到你的文章,就感觉你的创作,正在向着破茧成蝶的方向前行,文字越来越有个人特质,越来越有厚重感。你对此有何感触?是什么因素使你有了这样突飞猛进的跨越?有什么可供借鉴的经验吗?
  姚:写着写着,我觉得最初“我的叙说”,似乎与大的生活关系不大,也似乎与没有乡村经历的读者隔了一层。自说自话,或者自我沉醉,往往会降低作者对生活对人生思索的意义。只有让读者随着你的“足迹”,沿着可以听得懂的语言和歌声,一起在他们新奇却并不陌生的领域“同悲欢、共甘苦”,才有可能产生一些共鸣。虽然我的家乡是特定的,但里面的人和事,却与外面的世界有许多的共性。我觉得我近年的写作,就像在一大堆的泥沙里寻找有用的矿石,我一直都在寻找,不敢懈怠,但遗憾的是,我找到的东西还很少。
  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你认为应该怎样从本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写出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怎样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尽到一个作家的责任?
  姚: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学爱好者,我感到我们国家对各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断支持和重视,尤其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由于民族地区的边远和长期的落后,民族文化的发展极为不易。毫无疑问,民族作家的作品,会有民族的烙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加速,在地球村的时代,民族作家既要有根的意识,又要有开放的自觉,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视野上,只唱传统的牧歌,他一定会走不远。传承,吸收,创造,以及特色,应该从文化的层面去审视,我希望评论家们看待民族作家的作品时,不要从民族的身份出发。在这大发展的文化交融时代,文学领域多元竞秀,文化生态异彩纷呈,他们的作品会参与到文化的大繁荣中去,会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方:你的散文,大多用第一人称“我”为叙事主人翁,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尤其这一组散文,写舅公,写童年的小伙伴,写故乡的李子树,写养育了侗家人的良田……文字朴素,语句精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质朴的风格,是不是你刻意追求的一种行文风格?
  姚:一个人生活和阅读的经历,会在精神上打上一些底色,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的行文风格。质朴的风格不一定能够刻意追求,我只是觉得它适合我,尤其是适合于我笔下的那些生活。
  方:写作对于你,有怎样的意义?
  姚:写作提升了我的思想素质,增强了文字能力,对人生道路和工作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青春时代的写作,带来了工作的意外惊喜。我学过中文专业,毕业后回乡间的母校教语文,接着调入县城的中学。因为喜欢写,因为工作的需要,高兴地改了行。往后从事着一些不同岗位的工作,学习和写作就一直伴随着我。一方面,工作之余的写作,充实了我八小时之外的生活。读好书,交好友,与一些诗人作家来往,提升了做人与为文的境界。另一方面,写作让我对故乡对亲人,有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感恩和回报的方式。哪怕是写到故乡的落后贫困,它也是有意义的,希望能唤起更多的人去支持关注它,也可以让故乡人明白现状,奋起直追。同时,我怀念一些美好的人和事,怀念那些行将消逝的良俗,笔下的文字,对于文化建设或许有些益处。尤其是故乡一些属于人生和社会的共同美好,千百年来,从没有以文字的形式存在过,我觉得它们有留存于世和走出大山的必要和意义。它们属于正能量,属于“中国梦”。当然,我不断增多的故乡之外的写作,也会有着我自认为有一定价值的意义。
  方:是什么原因让你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姚:读书时,我比较喜欢思索。当年在乡下,我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就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插秧、打谷,挖山、挑土,除了犁田耙田,许多活都干过。既接触了丰富的生活,又经受了手脚肩膀劳累疼痛的锻炼,偶尔接触到一两本文学书籍,让我对远一点的地方以及陌生的人物产生联想。   我有时想,我们这里的人物故事,在什么书上有看呢,有什么书写过?问了很多大人,都说没有听说过,没有看见过。一天,我在山坡上的自留地挖土。天空太阳高照,山下的田坝不时传来大人劳动的声音,而身后不远处有几座隆起的坟墓。我有点害怕,不停地挖着,累了就站到山路边去。当时看过几部打仗的电影,我学着电影里的解放军首长双手叉腰,朝寨子小街望去。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几个单位,感觉到这个小小世界里,也有令我羡慕不已的工作和生活。那是几个明显区别于老旧木楼的地方,砖房子在阳光下耀人眼目,它们是地方政治中心的人民公社,经济中心的供销社,文化中心的学校。我突然想,这些东西在这闭塞的地方,是破天荒的,是岁月的新的起点。如果有一本书把这些写下来,一定有一点价值,后人看了肯定很有意思。要让他们不像我们,没有读到前人的书籍。上中学后,我常常去老师那里借书借杂志,渐渐增加了阅读量。考起学校后,就默默地写了起来。
  方:可以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吗?
  姚:许多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就像做地下工作,默默地写,不投稿,不求发表,更不求什么影响。有的时候,遇上为人和气的报刊编辑,递上自认为较好的求教。直到某一天,我翻开自己的资料袋,发现写的比较多了。在与旧时的文友或朋友聊天时,听说这个那个出了书,就有了出版书籍的愿望。一次我应邀回家乡参加县庆,当时侗族文学学会召开文学创作会议,我去了,见到了一些诗人作家,被他们的创作精神所感动。
  我最初写诗,本子纸片上有不少这样那样的句子,但比较粗糙。为了能够出书,我在一段时间减少应酬,一点点整理。我的诗集《放飞》,于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我自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是以新诗的形式,记录了侗乡家乡的一些变化,处处展示出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诗集出来后,一些文朋诗友在几个报刊发表评论,给我鼓励。2010年,全国侗族文学学会授予了第二届风雨桥奖。
  此后,我开始较多进行散文的写作。一边写,一边在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发表。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苍山血脉》,于2011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以故乡为主的散文写作。我断断续续收到来自家乡的信息,有的篇章,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喜欢,有的得到同辈晚辈的喜爱。故乡人的认可,让我十分高兴,也感到莫大的荣幸。同时,我也由衷感谢师友们为此所发表的一篇篇评论。
  多年来,有部分诗文入选了一些选本。我深深地感谢选编者们对我的鼓励。我将继续努力,为心中那座宏伟的大厦多贡献一点砖,或者多贡献一点点沙子。
  (作者单位:湖南工人报社)
其他文献
当腊梅的红唇  啜尽最后一滴冰饮  就有一袭烟雨般的衣袂  飘飘 如暖暖的帘子  拥着游子  乍暖还寒的梦境  在故地  十根纤纤玉指  以敏感的温度 与  栏杆上的某双掌纹  相拥相吻  柳树的栏杆就感动得  绽出了嫩绿新芽
期刊
昨夜,你从远方赶到我的梦中  穿了一件丁香色的旗袍,气色生动,娓娓  诉说着,脸上看不到刻印似的倦容  我配合你的兴致,嘴角衔起弯弯的月  丁香色的雨却在心里倾盆而下,汪洋恣肆  我在路灯下疾走,在纵横的街巷里  跌跌撞撞——我想在天边的启明星淡下去之前  快快买回配你衣裳的小饰件,博取  你脸上生疏了太久的笑颜。可是我疯狂的  脚步,怎么也赶不上梦醒的速度  心里的暴雨铺天盖地,我在雨里泅渡
期刊
我要去栽一种花  我要摒弃锦衣玉食  我要远离美酒欢歌  我不再介入纠缠不清的立交桥  我不再躲进高楼苦心经营  我决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让身体疲劳让精神饱满  压力和抑郁不敢侵扰我的睡眠  出门不会迷失方向  抬头不会撞到天花板  有时候  我也会失眠  那是因为思念一个人  那是因为盼望一个节日  那是因为一些词语生出的妙趣  更多的夜晚  我会枕着文字入睡  幸福而安祥  白天 阳光照在我
期刊
李 健  男,汉族,湖南省新化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作品散见于《上海文学》《钟山》《山花》《文学界》《湖南文学》《广州文艺》《作品》《四川文学》《青春》《微型小说选刊》《金山》《芳草》《文艺生活》《翠苑》《山东文学》《天津文学》《安徽文学》《绿洲》《延河》《山西文学》《野草》《边疆文学》《西湖》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有风吹来》《三瓣嘴》《红肚鸟》《天上的鸭子》。曾
期刊
以湘中梅山为场域,湖南籍作家李健创作了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从《霜天霜地》《阳光撒彻山地》《约定坳蚂蚁》到《白鼠》《泥巴鱼》再到《幸福的花朵》《天上的鸭子》等,都是其中的精彩之作。作品承继汪曾祺、沈从文等京派乡土文学的精神气韵,将梅山,这一本是偏僻鄙陋、乏人问津的湘中山区,描述得风姿卓越,引人入胜。而同时,他也叙写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喧嚣冲击下,梅山人的挣扎与裂变: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城市与乡村
期刊
1  这些日子持续高温。置身在  已度过无数个雨季的故宫,感觉到  时间的移动。它在转向  过去,还是未来?  我是否正抬脚,迈进这沉重的朱红色历史?  还是在膝下聆听母亲的教诲  当我初生的野性暴露之前?  为了与这个时代平行,融进每一个  黎明,或者黄昏  母亲试图折断  身上所有的犄角。连同我的  我或许还能背诵:《弟子规》《百家姓》  还记得“女孩儿不能仰脸睡觉”  在大雪封门的北方早晨 
期刊
风微微变凉了  一切都安静下来  回归真实,回归澄明的境界  这个时节  我只想获得拥抱的体温  就是那种海枯石烂的爱情的温度  就是那种地久天长的友谊的温度  缤纷的花事已不合时宜  曾经的恣意、狂热、任性  转化成了一枚枚沉静的浆果  在枝头如哲人的思想一样成熟  当然,也有不张扬的桂花和菊花  (她们是个性鲜明的另类)  赋予秋风芳香和韵律  烈酒的盛宴也不入格调  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品茗  
期刊
一进家门,媳妇就迎上来,赶着问大全吃饭了没有,外头热不热?又是拿湿毛巾,又是沏茶,一面把空调打开了,拿手把那个风扇叶子拨拉来拨拉去。大全嗯嗯啊啊地应着,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把身子往后面一靠。媳妇知道他这是累了,便把茶水端过来,递到他手上。大全冒冒失失喝了一口,不想却被烫了嘴,哎呦一声,一口茶水喷在茶几上。媳妇赶忙拿毛巾过来擦。雪白滚圆的腕子,金手镯磕在红木茶几上,叮当作响,一对赤金耳坠儿,滴溜溜乱颤
期刊
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的人,都或多或少具备这样的本领,阅至小说的开头,主要人物一出场,就大致能够推衍出情节会往什么方向开展,看到小说在某个细节用了重墨,就能够揣测下文将在此笔墨处晕染出怎样的风景。这样的阅读一点儿也不乏味,能够调动你的全副精力。一部作品好似一个案件,阅读就是福尔摩斯断案,调动智慧、情感、既往的经验,甚至还需要不经意的外部刺激,最终才能还原案件的真相,还原小说创作的原相。这就是一
期刊
引子  据说,从金门大桥跳下去只需要2.5秒。  所有的令人窒息的隆隆声都划过夜空,集中在渐渐昏暗的天空中,方小华排在了几十个印度人后面,这件事让她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要排在印度人后面,几十个人像几百个人一样,造成了几百个人的规模和效果,最重要的是速度,谢天谢地,移民官还嚼着口香糖,津津有味,就这样,她误了航班。事实上是这样的:方小华贪图便宜,她从北京飞往纽约时在芝加哥转机,她没有想过一点,就算不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