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数学 慢节奏 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29-01
数学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又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是一个慢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也不能荒于料理、任其发展。数学学习要像大树生长一样,不断地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在成长中吸收,在吸收中壮大,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数学教学就要放慢节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不同的成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的生态化就是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让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一、慢是心态,为学生留出探究的时空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美的感受。在教学时我们也要有这种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之美。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不受外力干扰,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让其在自然成长中成就自我。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心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乐学。
如在学习《有理数》时,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慢步子,让学生都能学会。本章节很多内容学生是没接触过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才能让学生形成认知。因此教师要积极发动学生主动探究,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如画数轴中单位的确定及方向中的偏向左右等;如在加减运算的整合,把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统一起来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研读得出答案,也可以通過合作交流来实现目的。放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放慢也是为了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慢是策略,使学生积聚更多正能量
慢是一种教学策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也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放慢脚步,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同时也要让优生更优、学困生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积聚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由此可见,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得到更大发展的必需,也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时,整式乘法属于正向思维,很多学生掌握很好,但在学习因式分解相关知识时,许多学生就会出现错误。这里涉及逆向思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慢一点,让学生在“悟”中得到提升,在“悟”中得到进步。如在分解因式:2x4-4x2y2+2y4时,有的同学分解到2(x2-y2)2时,表明学生已经把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掌握好了,但是分解的原则是什么?要分解彻底。那么这里分解彻底了吗?此时学生就会想到继续分解的重要性,也就可以得出本题正确的解:2(x+y)2(x-y)2.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慢中得到静,在出错中得到新的认知比教师的教更有效。学生意识到错了才能有改正的欲望,这也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似会似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是最大的成功。
三、慢是境界,诠释欲速则不达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对看似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孰不知“欲速则不达”,进度快了会让学生在知识上留缺陷。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慢的境界,不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知识的生成,不以知识简单而忽视了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要以一种平和心来看待问题,要以一种高瞻性来对待问题。慢的境界不是以“慢”为目的,而是要在慢中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所以,教师要做到有张有弛,让学生在适度的张驰中得进步,在良好的境界中获发展。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习惯于在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性质和判定的结论,这样也可能让学生掌握,但学生不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导致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无所适从。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达到一种教学的境界,不以速成为目的,而以学会为根本。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并找出共同点,这样才能体现出“特殊——一般”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性质。慢的途径中得到了快的掌握,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对相互知识形成体系的更好把握,对知识的诠释不止于一点,而是要在教学时贯穿始终。
总之,放慢教学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体现教学的生态化就要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教学的常规让学生得到成长。放慢步子,给学生充足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教学的宗旨与教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让成长呈现出生态化的勃勃生机。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29-01
数学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又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这就注定了数学教学是一个慢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也不能荒于料理、任其发展。数学学习要像大树生长一样,不断地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在成长中吸收,在吸收中壮大,从而实现自我成长。所以,数学教学就要放慢节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能够得到不同的成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的生态化就是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让数学的思想与方法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中。
一、慢是心态,为学生留出探究的时空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美的感受。在教学时我们也要有这种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之美。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不受外力干扰,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让其在自然成长中成就自我。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心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乐学。
如在学习《有理数》时,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慢步子,让学生都能学会。本章节很多内容学生是没接触过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才能让学生形成认知。因此教师要积极发动学生主动探究,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如画数轴中单位的确定及方向中的偏向左右等;如在加减运算的整合,把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统一起来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研读得出答案,也可以通過合作交流来实现目的。放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放慢也是为了学生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
二、慢是策略,使学生积聚更多正能量
慢是一种教学策略。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也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放慢脚步,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同时也要让优生更优、学困生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积聚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由此可见,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得到更大发展的必需,也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根本。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时,整式乘法属于正向思维,很多学生掌握很好,但在学习因式分解相关知识时,许多学生就会出现错误。这里涉及逆向思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慢一点,让学生在“悟”中得到提升,在“悟”中得到进步。如在分解因式:2x4-4x2y2+2y4时,有的同学分解到2(x2-y2)2时,表明学生已经把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掌握好了,但是分解的原则是什么?要分解彻底。那么这里分解彻底了吗?此时学生就会想到继续分解的重要性,也就可以得出本题正确的解:2(x+y)2(x-y)2.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慢中得到静,在出错中得到新的认知比教师的教更有效。学生意识到错了才能有改正的欲望,这也是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似会似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是最大的成功。
三、慢是境界,诠释欲速则不达的内涵
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对看似简单的知识一带而过,孰不知“欲速则不达”,进度快了会让学生在知识上留缺陷。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慢的境界,不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知识的生成,不以知识简单而忽视了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要以一种平和心来看待问题,要以一种高瞻性来对待问题。慢的境界不是以“慢”为目的,而是要在慢中积累,达到“厚积而薄发”。所以,教师要做到有张有弛,让学生在适度的张驰中得进步,在良好的境界中获发展。
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习惯于在推理的基础上进行性质和判定的结论,这样也可能让学生掌握,但学生不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导致在解决一些问题时无所适从。在这里就需要我们达到一种教学的境界,不以速成为目的,而以学会为根本。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去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并找出共同点,这样才能体现出“特殊——一般”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性质。慢的途径中得到了快的掌握,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对相互知识形成体系的更好把握,对知识的诠释不止于一点,而是要在教学时贯穿始终。
总之,放慢教学的节奏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与发展。体现教学的生态化就要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和教学的常规让学生得到成长。放慢步子,给学生充足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教学的宗旨与教学的意图,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让成长呈现出生态化的勃勃生机。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