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内涵发展却显得不够。文章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几方面阐述高职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教学改革 “双师型”教师 内部管理
[作者简介]朱萍华(1965- ),江西万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邹建华(1969- ),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49-02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扩大,不少高职院校先后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不彻底;“双师型”师资匮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学科建设薄弱;内部管理不到位,等等。近几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和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激励措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认为要特色办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在于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容忽视。内涵建设渗透于办学的各个层面,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努力付出的过程。本文将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促进内涵建设加以探讨。
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措施
(一)切实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推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它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不改,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以往不少高职院校也发现了课程体系过时这一弊端,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总的来说,改革步子不大,实施起来效果不明显。学校实施多年的课程体系要改革,首先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要革新,充分认识到课程体系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7年5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顾问俞克新谈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企业和行业参与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这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之谈。的确如此,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在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各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应多方聘请企事业用人单位专家或技术性人才参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切实推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专业课程来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课程如何开设,什么时候开设,选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专业课程结构,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原则。就基础课程的开设而言,高职院校应力求少而精的特色,同时应较大程度上把握基础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发挥其桥梁作用。所以,基础课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更不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就应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应突出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两课”教学更应结合实际进行育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职院校应重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培养完一届学生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知识的更新,要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所以,学校应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教学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光教会学生是什么,更应教给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做。作为教师,我们都很明白,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怎样迅速找到他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换言之,教学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办法、为人处世的方式等,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富有创造思维的人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今天高职教育教学的大忌。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发展潜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敢思、敢想、敢做的意识。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实物教学法,座谈研讨法、小组研讨法、辩论法等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现代教学信息量大,靠黑板、粉笔、课本和教师的嘴来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职院校应舍得投入,加快多媒体建设和网络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教学服务,逐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切实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
(三)建立新型的考核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课程内容改革要彻底,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考试制度。传统的僵硬的笔试考试形式、答案的客观性,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的统一答案,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它应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倡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室,走进企事业单位。考试也如此。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实训、做毕业论文、答辩放在了生产第一线,此举大受企业欢迎。这给我们许多启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考核考试制度形式应多样化,应着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新型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制度:
1.考试地点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学校教室不再是唯一的考场,纸和笔也不是考试的必备工具。考场可以设在微机室(网上考试)、实训室(考核操作能力)、用人单位(考核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可以是开卷或闭卷;可以是一道操作题或一个实验;可以是面试交谈;还可以让某些科目的学生参加社会化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考试,以证书考试成绩充当相应的校内科目成绩。
2.监考教师和评分教师的多样化。教师可以把所教学生直接带入实训室甚至企业,让学生上岗操作,教师和技术人员同时给学生评分。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分数仅为参考,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放在第一位。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获得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积极从用人单位搜集信息,并以此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教学改革的必要资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在职教师普遍存在着再学习、再培训和再实践的需要,离技能型师资要求相差甚远。加之近几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不少教师只能是从毕业生中来,他们的知识局限于书本理论。这种现状表明,高职院校本身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师资匮乏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理论加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有:第一,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责、备课、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方法等,使年轻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为教师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学校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和提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为教师储备丰富的实践知识。第三,高职院校应敞开大门,广泛借助社会力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无“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办学犹如无米之炊,造不出合格的“产品”,最终将要被市场淘汰。
三、强化内部管理,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手段
任何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必定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更何况是学校,其工作的对象是
“人”。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势必会导致人心涣散,促进内涵建设将无从谈起。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于学校来说,管理上的以人为本,首先是全校上下要有服务意识。建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强服务观念,真正实施管理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才能理顺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次实行民主化管理。所谓民主化管理,强调的是全民管理意识,重视人人参与,个个奉献,培养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顺应民心,广纳民言,管理者才能科学决策,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良性循环的和谐工作环境。此外,还应该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关注教师的发展,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使教师切实以校为荣,以校为家。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
(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管理队伍
学院领导从思想上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积极调动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工作理顺了,工作上自然少走许多弯路,效果上无疑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第一,应建立公正、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纯洁管理队伍来源,管理队伍使用上强调任人唯贤。第二,要加强管理干部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实施管理干部岗前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机制。第三,实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科学做法。打破管理队伍终身制,迫使管理人员加强学习,积极奉献,工作上积极进取创新。第四,建立科学的管理队伍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较客观的评价系统,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其他部门评价、领导评价等渠道,得出管理部门及个人的较为客观的管理评价效果。
(三)建章立制,制度管人
规章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各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的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要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具备操作性、实用性。实行定人、定岗、定工作职责、定待遇的做法。管理过程中照章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管理少走弯路。
总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涵盖面广,是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所在。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的状况来看,其内涵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
[3]刘太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教学改革 “双师型”教师 内部管理
[作者简介]朱萍华(1965- ),江西万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邹建华(1969- ),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49-02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扩大,不少高职院校先后出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不彻底;“双师型”师资匮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学科建设薄弱;内部管理不到位,等等。近几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办学的要求和出台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等激励措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挑战与机遇并存。笔者认为要特色办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在于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不容忽视。内涵建设渗透于办学的各个层面,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努力付出的过程。本文将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促进内涵建设加以探讨。
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措施
(一)切实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推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它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不改,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以往不少高职院校也发现了课程体系过时这一弊端,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改革,但总的来说,改革步子不大,实施起来效果不明显。学校实施多年的课程体系要改革,首先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要革新,充分认识到课程体系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7年5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顾问俞克新谈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企业和行业参与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这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之谈。的确如此,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在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各院校不能闭门造车,应多方聘请企事业用人单位专家或技术性人才参与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切实推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就专业课程来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课程如何开设,什么时候开设,选用什么样的教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专业课程结构,应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符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专业课程内容应把握基础理论“必需、够用”,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原则。就基础课程的开设而言,高职院校应力求少而精的特色,同时应较大程度上把握基础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发挥其桥梁作用。所以,基础课在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更不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就应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应突出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两课”教学更应结合实际进行育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高职院校应重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设计出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改革教学内容。随着形势的发展,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培养完一届学生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知识的更新,要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所以,学校应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教学中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
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光教会学生是什么,更应教给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做。作为教师,我们都很明白,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怎样迅速找到他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换言之,教学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办法、为人处世的方式等,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富有创造思维的人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今天高职教育教学的大忌。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后有发展潜力,只有培养学生的敢思、敢想、敢做的意识。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图片教学法、实物教学法,座谈研讨法、小组研讨法、辩论法等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现代教学信息量大,靠黑板、粉笔、课本和教师的嘴来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高职院校应舍得投入,加快多媒体建设和网络建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教学服务,逐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切实进行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
(三)建立新型的考核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课程内容改革要彻底,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考试制度。传统的僵硬的笔试考试形式、答案的客观性,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的统一答案,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决定了它应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倡大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训室,走进企事业单位。考试也如此。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实训、做毕业论文、答辩放在了生产第一线,此举大受企业欢迎。这给我们许多启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考核考试制度形式应多样化,应着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新型的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制度:
1.考试地点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学校教室不再是唯一的考场,纸和笔也不是考试的必备工具。考场可以设在微机室(网上考试)、实训室(考核操作能力)、用人单位(考核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可以是开卷或闭卷;可以是一道操作题或一个实验;可以是面试交谈;还可以让某些科目的学生参加社会化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考试,以证书考试成绩充当相应的校内科目成绩。
2.监考教师和评分教师的多样化。教师可以把所教学生直接带入实训室甚至企业,让学生上岗操作,教师和技术人员同时给学生评分。
3.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考试分数仅为参考,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放在第一位。因此,学校应鼓励学生获得各类专业技能证书,积极从用人单位搜集信息,并以此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教学改革的必要资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职院校多数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在职教师普遍存在着再学习、再培训和再实践的需要,离技能型师资要求相差甚远。加之近几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不少教师只能是从毕业生中来,他们的知识局限于书本理论。这种现状表明,高职院校本身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师资匮乏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理论加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有:第一,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责、备课、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方法等,使年轻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为教师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学校切实采取措施,鼓励和提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为教师储备丰富的实践知识。第三,高职院校应敞开大门,广泛借助社会力量,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无“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办学犹如无米之炊,造不出合格的“产品”,最终将要被市场淘汰。
三、强化内部管理,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手段
任何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要有所发展、有所作为,必定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更何况是学校,其工作的对象是
“人”。没有良好的内部管理,势必会导致人心涣散,促进内涵建设将无从谈起。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对于学校来说,管理上的以人为本,首先是全校上下要有服务意识。建立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强服务观念,真正实施管理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才能理顺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次实行民主化管理。所谓民主化管理,强调的是全民管理意识,重视人人参与,个个奉献,培养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顺应民心,广纳民言,管理者才能科学决策,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良性循环的和谐工作环境。此外,还应该关心教师的生活和关注教师的发展,维护教师的合法利益,使教师切实以校为荣,以校为家。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
(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管理队伍
学院领导从思想上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积极调动管理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工作理顺了,工作上自然少走许多弯路,效果上无疑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第一,应建立公正、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纯洁管理队伍来源,管理队伍使用上强调任人唯贤。第二,要加强管理干部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学习和管理能力训练,实施管理干部岗前培训合格才能上岗机制。第三,实行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科学做法。打破管理队伍终身制,迫使管理人员加强学习,积极奉献,工作上积极进取创新。第四,建立科学的管理队伍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可操作的较客观的评价系统,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其他部门评价、领导评价等渠道,得出管理部门及个人的较为客观的管理评价效果。
(三)建章立制,制度管人
规章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的内部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各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整套的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建立要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具备操作性、实用性。实行定人、定岗、定工作职责、定待遇的做法。管理过程中照章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管理少走弯路。
总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涵盖面广,是高职院校建设的灵魂所在。从高职院校的办学的状况来看,其内涵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2]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
[3]刘太刚.关于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