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科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具体向逻辑抽象过渡,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能够优化实验教学设计,创新科学探究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物理学科素养的发展。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将物理知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教师得以在特定情境的科学探究中,以最高的效率来完成对知识信息的可视化处理。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多数实验活动被固有条件限制,学生无法感受到實验现象的魅力和实验结果的意义。而微课的导入恰恰弥补了这一弊端,它所具有的直观性让学生为之惊叹。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将微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发展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进而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基于微课设计,补充实验教学内容
  在初中物理常规实验教学中,许多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可能会被初中物理教师所规避,以确保课堂实验教学的安全或顺利开展。但是,这样“规避”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凸显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实验都能呈现于课堂之中,可以用微课来填补常规实验教学“规避”的空缺,利用微视频来向学生展示实验的准确性和探究的规范性,确保实验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比如在“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正确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自然界中机械能转化的物理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设计滚摆实验,直观向学生展示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在微视频中放大摆轮某处较为显眼的记号,使学生更为清晰明了地观察摆轮转动的快慢。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自主思考与分析,得出“摆轮在上升的过程中,其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随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设计好的微课动画来演示单摆实验,引导学生随着摆球高度的变化来判断摆球速度的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定能在对比实验中正确认识到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多样的微课资源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将微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究,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效益会明显增强。
  二、基于微课设计,攻克实验重点难点
  微课的优势在于其直观性,利用微视频来细化每一个实验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攻克实验探究中的重点难点,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利用微课来突破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中,学生需要厘清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概念,并学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微视频来展示许多类似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突破“能量”这个抽象概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运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又是他们在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微课来展示相关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围绕能量间转化关系的示意图,列举出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这样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设计,既能攻克知识难关,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基于微课应用,促进活动目标生成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生要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并逐步学会科学探究。在微课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方向,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动力,从而达成实验探究活动的目标。比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的教学,利用微课创设实验探究情境,通过出示串、并联电路的直观图来启发学生对其电流关系的思考;再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有序演示电路的连接及电路故障的排除,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是灵活多样的,它赋予了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的契机,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当遵循微课的应用要求,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最优化。◆(作者单位:江西省莲花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两个关键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精髓。培育学生诚信、友善的品质,对中华礼仪的传承、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培育学生诚信、友善的品质是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关键,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如何通过家校共育,培育学生诚信、友善的品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为诚信、友善的种子提供扎根的土壤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约50
期刊
如今,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支点,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的水平。现在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基础,将单向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计算机、手机、电子书等多元化的工具获取知识。  一、相关理论依据  (一)混合学习理论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课堂研究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
期刊
摘要:“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物理学史教育在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 核心素养 物理学史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
期刊
引导青少年端正生活态度,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包含许多适用于生命教育的资源,给教师提供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一、教师的素质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在师生平等的观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渗透生命教育的基础。  第一,在师德师风方面,教师应当做好表
期刊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聚焦自身的办学特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工匠精神 高質量发展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聚焦自身的办
期刊
对于诗歌教学,相信中学语文教师都很熟悉;然而对于中国传统诗教,很多人就没有那么熟悉了。传统诗教已处在失落的边缘,如果我们还不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将彻底消失,它强大的教学实用性、社会实用性也将不再发挥效能。诗教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文化生产机制,是中国古代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
期刊
数学教学若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那么培养的就只是解题的机器。为什么中学数学教学很少涉及数学中的哲学内涵及人文思想?如何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同时进行人文教育?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还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用数学的内在美、过程美、思辨美吸引学生。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期刊
在《猫》一文中,作者用第一人称讲述家中三次养猫的经历,以人道主义情怀关爱弱小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在该课的教学点评中,有的教师提出此文的主题只有一个,即我们要关爱动物,要付出无条件的爱;有的教师解读角度不同,提到要由物及人,对弱小者抱以同情。由此可见,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具有多元性,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此,笔者以郑振铎的《猫》为例,谈一谈小说主题理解的多元性。  一、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数学建模水平、数学抽象想象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直观想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相同,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合理的教学设计。本文以“三角函数的概念”为例,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我们离不开数学的帮助。
期刊
摘 要:写作是学生高阶思维的体现,是学生语言输出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主动出击”的思考与学习体验中,深化读写实践,并形成基本的写作策略。“支架式教学”就是从扶到放、由读到写、变教为学的有效教学途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从“支架式教学”出发,就如何将英语写作教学落到实处,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学生在写作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