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中国电影票房增幅全球第一 电影市场喜人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据广电总局电影局初步统计显示,2008年国产故事片超400部,产量居全球第三;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不含农村市场)预计42.15亿元,比2007年增长26.69%。首次进入了全球市场前十。
据悉,2008年国产影片票房25.63亿元,比2007年增长42.31%。国产片占票房总收入61%,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从2002年到2008年,国产大片票房过亿元的共有15部,2008年一年就达8部,其中,《赤壁(上)》更以3.1亿元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全球票房收入更达7亿元。让人欣喜的是,国内电影市场,不再是大片一枝独秀,中小成本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批默默无闻的新晋导演带给观众无限惊喜。
(载自《中国电影网》)
人民日报:国产电影迎来又一春
在2008年电影贺岁档票房节节攀升之际,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面对2008年中国电影年产406部故事片、总票房43亿元人民币、8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好成绩,发出感叹:“中国电影迎来了又一个东风浩荡、姹紫嫣红的春天!”
电影产量增长迅速
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
童刚介绍,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电影产量逐年增加,故事片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同时还生产动画片16部,纪录片16部,科教片39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拍摄了数字电影107部。他认为:“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
产量的提高与目前电影投资结构多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分不开。童刚介绍,2008年,国产电影投资主体超过300家。
年度票房突破43亿
国产片市场占有率增长
据悉,从2002年起,电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增幅更是超过了30%,不含农村市场的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特别是2008年12月贺岁档,全国票房更是超过了5亿元,被称为“井喷式”增长。令人特别感到欣喜的是,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其中《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等8部影片均票房过亿。
此外,2008年是广电总局确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年,全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获得5亿多元的资金支持,观众达16亿多人次。
主流电影贴近时代
国产大片叫好又叫座
童刚说,2008年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破冰》、《筑梦2008》等影片表达了中国电影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殷切期待和全力支持;《冰雪同行》、《人民至上》、《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前方后方》等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时代风骨;《中国1978》、《超强台风》、《愚公移山》、《农民工》、《永远是春天》等影片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的国产大片向“既叫座,又叫好”的方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梅兰芳》、《赤壁》、《非诚勿扰》、《画皮》、《叶问》、《长江七号》等国产大片,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实现观赏和艺术性的共同提升,标志着国产大片正逐步走向成熟。
国家数字制作基地建成
全国城市日增银幕一块半
2008年,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影国家数字制作基地”圆满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亚洲之最、世界一流”的基地,具有年生产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从而结束了中国大片到海外加工的局面。这标志着我国电影制作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影院建设也是方兴未艾。截至2008年底,全国院线公司范围内新增院线118家,总数达到1545家。全国城市的银幕数量超过4000块银幕。有人算了一笔账,2008年全国城市日增银幕一块半。
海外市场继续拓展
39部影片获72个国际奖项
童刚说,2008年国产影片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2008年共有249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同比增加23个,增幅47%。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飘红,大好形势确实令人振奋、让人鼓舞。”童刚说。据悉,电影局的近期目标是,每月有一部国产片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每年至少有12部好电影。对于2009年国产片的票房形势,电影局有关领导也表示乐观,如即将上映的《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以及拍摄完毕正在后期制作中的《南京!南京!》,预计都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载自《中国电影网》)
张宏森谈电影产业化: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与从事电影报道20余年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向兵对话“30年银幕流转,中国电影期待新‘开场’”。
中国电影工作者需要肩负两种责任,一种是产业责任,一种是文化责任
当下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为观众所关注,主持人对此也向张宏森副局长询问到:“如何对待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化问题?”
张宏森回答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电影工作者现在开会或者发文章经常议论的问题,越来越形成共识,中国电影工作者需要肩负两种责任,一种是产业责任,一种是文化责任。”
张宏森认为:“在全球电影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对电影业进行了深度干预的情景之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形成强大的电影工业,强大的电影市场,强大的电影科技,包括强大的电影产业基础。只有做强这一些,形成了中国电影在投入和产出上的良性循环,我们才能保障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都要肩负这种产业责任。”
而肩负产业责任的同时,张宏森表示中国电影工作者更要承担电影的文化责任:“我们发展电影产业,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的文化责任的实现,我觉得这种文化责任,是始终渗透在产业进程当中的,我们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个文化软实力就在于我们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责任和他的文化优势,包括他的文化特质。所以这一些,我们必须把我们东方的、中国的,把我们这片土地上传统的,现代的,最优秀的文化观念,最优秀的文化品格渗透在我们的电影作品当中,通过我们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东方的、中国的,代表着人类美好文化价值的这样一种形态,让它走向世界。这才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的建设。”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
从草创到成熟还要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
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中国国产电影进入到“大片”时代,随着电影票房跨进“亿元时代”的同时,电影“叫座不叫好”也已成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这种现象,张宏森认为:“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刚刚走过了六年的时间,到今年为止六年的时间。六年之前,我们是从零开始,但是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了以张艺谋导演为代表的,以《英雄》这部影片为代表的,中国大片的横空出世。由于我们是刚刚开始,一切都处在事业摸索这样一个阶段,它的草创,它的仓促,它的急切,甚至包括它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对于某些侧面的追求,都可能是伤害了艺术整体的一些完整性,包括一些圆润度。”
张宏森同时也表示:“随着草创时期的结束,我觉得中国国产的大投入影片也正在进行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会看到中国的国产大片开始越来越走向成熟,比如说去年的《集结号》,比如12月份即将上映的《梅兰芳》。我们都会看到我们的艺术家在调整,我们在反思之后,在迎接新的探索,再奉献出新的成果。我相信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国产大片的时候,大家会感到,中国的国产大片始终处在一个进步的态势中,它可能还有让人不满意之处,但是它进步的趋势是非常明显。我们相信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我们会关注各方面的声音,去进行各种艰苦的努力。”
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的第一批设备正式发放
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工作
2008年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的第一批7000余套设备于11月份正式开始发放,电影质检所派出4位同志兵分两组前往集成地,开始了今年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集成加电验收工作。这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交付到一线农村放映队前的最后一道质量防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市地区的千余套设备集成工作,接下来还将继续剩余省市地区的大量工作。
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 展示西部电影辉煌共谋电影产业发展
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日前在西安举行,此次活动包括西部电影回顾展、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及学术交流会。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周德嘉、王建军,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董事长吴天明等承办单位代表,陕西省文化厅、西部电影集团、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局相关领导以及陕西影视文化届名人许友夫、李旭东、柏雨果、芦苇等出席了西部电影回顾展开幕式。开幕庆典中,当吴天明导演带领30多位西部电影界的老前辈步入会场时,与会人员全体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吴天明导演激动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以西部电影闻名世界。20年后,我们再回顾曾经辉煌的西部电影,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与总结,同时也展望未来,努力以西部特色打造更加优秀的新西部电影。
回顾展放映了西部经典影片《黄土地》、《人生》、《老井》、《野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双旗镇刀客》、《黄河谣》、《美丽的大脚》、《可可西里》、《一个和八个》、《神鞭》以及近年来获得诸多赞誉的西部影片《隐形的翅膀》、《图雅的婚事》、《买买提的2008》、《美丽家园》、《冯志远》,为使观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承办方特邀影片主创、影视文化研究专家对影片进行点评、与观众互动交流。此次回顾展将为人们提供一次难得的重温经西部经典影片的机会,让人们再次回望那段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创造力的辉煌时期、那段为中国电影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的黄金时期、那段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大规模走向国际影坛并获得认可的关键时期。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据广电总局电影局初步统计显示,2008年国产故事片超400部,产量居全球第三;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不含农村市场)预计42.15亿元,比2007年增长26.69%。首次进入了全球市场前十。
据悉,2008年国产影片票房25.63亿元,比2007年增长42.31%。国产片占票房总收入61%,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从2002年到2008年,国产大片票房过亿元的共有15部,2008年一年就达8部,其中,《赤壁(上)》更以3.1亿元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全球票房收入更达7亿元。让人欣喜的是,国内电影市场,不再是大片一枝独秀,中小成本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批默默无闻的新晋导演带给观众无限惊喜。
(载自《中国电影网》)
人民日报:国产电影迎来又一春
在2008年电影贺岁档票房节节攀升之际,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面对2008年中国电影年产406部故事片、总票房43亿元人民币、8部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好成绩,发出感叹:“中国电影迎来了又一个东风浩荡、姹紫嫣红的春天!”
电影产量增长迅速
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
童刚介绍,中国电影业从2003年起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电影产量逐年增加,故事片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同时还生产动画片16部,纪录片16部,科教片39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拍摄了数字电影107部。他认为:“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
产量的提高与目前电影投资结构多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分不开。童刚介绍,2008年,国产电影投资主体超过300家。
年度票房突破43亿
国产片市场占有率增长
据悉,从2002年起,电影票房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增幅更是超过了30%,不含农村市场的电影票房达到43.41亿元。特别是2008年12月贺岁档,全国票房更是超过了5亿元,被称为“井喷式”增长。令人特别感到欣喜的是,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其中《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等8部影片均票房过亿。
此外,2008年是广电总局确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年,全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获得5亿多元的资金支持,观众达16亿多人次。
主流电影贴近时代
国产大片叫好又叫座
童刚说,2008年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破冰》、《筑梦2008》等影片表达了中国电影人对北京奥运会的殷切期待和全力支持;《冰雪同行》、《人民至上》、《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前方后方》等影片展现了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众志成城的时代风骨;《中国1978》、《超强台风》、《愚公移山》、《农民工》、《永远是春天》等影片歌颂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的国产大片向“既叫座,又叫好”的方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梅兰芳》、《赤壁》、《非诚勿扰》、《画皮》、《叶问》、《长江七号》等国产大片,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协调一致,实现观赏和艺术性的共同提升,标志着国产大片正逐步走向成熟。
国家数字制作基地建成
全国城市日增银幕一块半
2008年,总投资近20亿元的“中影国家数字制作基地”圆满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作为“亚洲之最、世界一流”的基地,具有年生产制作80部电影故事片、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的能力,从而结束了中国大片到海外加工的局面。这标志着我国电影制作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影院建设也是方兴未艾。截至2008年底,全国院线公司范围内新增院线118家,总数达到1545家。全国城市的银幕数量超过4000块银幕。有人算了一笔账,2008年全国城市日增银幕一块半。
海外市场继续拓展
39部影片获72个国际奖项
童刚说,2008年国产影片继续拓展海外市场,有45部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总收入达到25.28亿元。2008年共有249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4个电影节上获得了72个奖项,同比增加23个,增幅47%。
“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飘红,大好形势确实令人振奋、让人鼓舞。”童刚说。据悉,电影局的近期目标是,每月有一部国产片引起观众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每年至少有12部好电影。对于2009年国产片的票房形势,电影局有关领导也表示乐观,如即将上映的《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以及拍摄完毕正在后期制作中的《南京!南京!》,预计都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载自《中国电影网》)
张宏森谈电影产业化: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与从事电影报道20余年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向兵对话“30年银幕流转,中国电影期待新‘开场’”。
中国电影工作者需要肩负两种责任,一种是产业责任,一种是文化责任
当下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一直为观众所关注,主持人对此也向张宏森副局长询问到:“如何对待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商业化问题?”
张宏森回答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电影工作者现在开会或者发文章经常议论的问题,越来越形成共识,中国电影工作者需要肩负两种责任,一种是产业责任,一种是文化责任。”
张宏森认为:“在全球电影竞争的大背景之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对电影业进行了深度干预的情景之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形成强大的电影工业,强大的电影市场,强大的电影科技,包括强大的电影产业基础。只有做强这一些,形成了中国电影在投入和产出上的良性循环,我们才能保障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都要肩负这种产业责任。”
而肩负产业责任的同时,张宏森表示中国电影工作者更要承担电影的文化责任:“我们发展电影产业,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我们的文化责任的实现,我觉得这种文化责任,是始终渗透在产业进程当中的,我们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个文化软实力就在于我们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身上所体现的文化意识,文化情怀,文化责任和他的文化优势,包括他的文化特质。所以这一些,我们必须把我们东方的、中国的,把我们这片土地上传统的,现代的,最优秀的文化观念,最优秀的文化品格渗透在我们的电影作品当中,通过我们的电影作品呈现出东方的、中国的,代表着人类美好文化价值的这样一种形态,让它走向世界。这才是对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的建设。”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
从草创到成熟还要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
从张艺谋的《英雄》开始,中国国产电影进入到“大片”时代,随着电影票房跨进“亿元时代”的同时,电影“叫座不叫好”也已成众人评论的焦点,对于这种现象,张宏森认为:“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刚刚走过了六年的时间,到今年为止六年的时间。六年之前,我们是从零开始,但是我们还是很高兴地看到了以张艺谋导演为代表的,以《英雄》这部影片为代表的,中国大片的横空出世。由于我们是刚刚开始,一切都处在事业摸索这样一个阶段,它的草创,它的仓促,它的急切,甚至包括它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对于某些侧面的追求,都可能是伤害了艺术整体的一些完整性,包括一些圆润度。”
张宏森同时也表示:“随着草创时期的结束,我觉得中国国产的大投入影片也正在进行理智的反省和理性的整理这么一个阶段。我们会看到中国的国产大片开始越来越走向成熟,比如说去年的《集结号》,比如12月份即将上映的《梅兰芳》。我们都会看到我们的艺术家在调整,我们在反思之后,在迎接新的探索,再奉献出新的成果。我相信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种国产大片的时候,大家会感到,中国的国产大片始终处在一个进步的态势中,它可能还有让人不满意之处,但是它进步的趋势是非常明显。我们相信再给中国电影一点时间,我们会关注各方面的声音,去进行各种艰苦的努力。”
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的第一批设备正式发放
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工作
2008年农村流动放映设备集成的第一批7000余套设备于11月份正式开始发放,电影质检所派出4位同志兵分两组前往集成地,开始了今年数字电影流动放映集成加电验收工作。这是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交付到一线农村放映队前的最后一道质量防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完成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市地区的千余套设备集成工作,接下来还将继续剩余省市地区的大量工作。
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西安举行 展示西部电影辉煌共谋电影产业发展
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系列活动日前在西安举行,此次活动包括西部电影回顾展、西部电影产业发展论坛及学术交流会。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周德嘉、王建军,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董事长吴天明等承办单位代表,陕西省文化厅、西部电影集团、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局相关领导以及陕西影视文化届名人许友夫、李旭东、柏雨果、芦苇等出席了西部电影回顾展开幕式。开幕庆典中,当吴天明导演带领30多位西部电影界的老前辈步入会场时,与会人员全体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吴天明导演激动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以西部电影闻名世界。20年后,我们再回顾曾经辉煌的西部电影,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与总结,同时也展望未来,努力以西部特色打造更加优秀的新西部电影。
回顾展放映了西部经典影片《黄土地》、《人生》、《老井》、《野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双旗镇刀客》、《黄河谣》、《美丽的大脚》、《可可西里》、《一个和八个》、《神鞭》以及近年来获得诸多赞誉的西部影片《隐形的翅膀》、《图雅的婚事》、《买买提的2008》、《美丽家园》、《冯志远》,为使观众加深对影片的理解,承办方特邀影片主创、影视文化研究专家对影片进行点评、与观众互动交流。此次回顾展将为人们提供一次难得的重温经西部经典影片的机会,让人们再次回望那段中国电影创作与生产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创造力的辉煌时期、那段为中国电影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的黄金时期、那段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大规模走向国际影坛并获得认可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