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爷爷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27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爷爷是个地道的农民,性格豁达开朗,一生劳作不辍,把一个农民的本分做到了淋漓尽致。七十八岁划上人生的句号,长埋在他热爱的青山,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他爱地护山的故事。
   我记事起,四爷爷就是生产队长,他带的生产六队,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队”,他本人也被评为“模范队长”。皆因他带的生产队每年收成都比别的队高。小麦每亩多收一百多斤,秋地瓜又多出二百多斤。
   公社领导组织其他村的生产队长来学习,生产队长们背着手把全队六十多亩地走了个遍,也没发现什么蹊跷。当时有人就嘀咕:“浮夸风又来了!”有人还不服气地找到四爷爷,要求说个明白。
   四爷爷气定神闲地抽着旱烟,面对一头雾水的伙计们,微笑着说了句:“跟我来。”四爷爷把大伙领到了生产六队的田间地头,用手一指堤堰下倾斜不平的一块块小梯田,打开了话匣子。
   “你们来生产六队的路上没看见其他队的堤堰下是什么?棘草丛生,小石头成堆。再看我们六队。”四爷爷用手指着堤堰下的小梯田说:“我充分利用了每块地的坡脚、地边,动员本队壮劳力加班加点把这荒坡垦成薄地,有人笑话我这是在捡芝麻丢西瓜,不在好地上下功夫,寻求歪门邪道。”
   “可是你们想啊,每块地的堤堰下都或大或小的有一片棘草丛生的荒坡,如果下点力气整理出来,虽然是贫瘠的薄地,收不了多少粮食,可是全队那么多荒角坡,加起来就是积少成多啊!”
   一席话说得大家频频点头。四爷爷的这种做法被公社推广后,在全公社迅速掀起了一股开荒种地的热潮。
   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的农民爱惜土地就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年累月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劳作着。已过花甲之年的四爷爷更是视土地如命。
   有一年汛期雨水大,一次大暴雨把四爷爷的堤堰冲塌了。四爷爷风餐露宿地蹲在堤堰边干了五天,有人看见四爷爷把被雨水冲刷下来的土,最后一点点地用手捧起来,放到刚垒好的梯田里。那场大暴雨虽冲垮了堤堰,但没流失一捧土,重新筑好的堤堰比家里盖房子打的地基都坚固。
   这件事过去几天后,又有人看见四爷爷没事就背着手,在全村人家的堤堰边走来走去,半个月后,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明白了,原来四爷爷是在查看各家的堤堰坚固情况。如果发现谁家堤堰不坚固,随时会被大雨冲塌,四爷爷就会带上镢头、锤子,默默地把堤堰拆了重新垒好。
   四爷爷的这个举动在全村引起的轰动,不亚于当年他当生产队长时,带领社员开荒种地。老少爷们儿说啥的都有,有说四爷爷傻的,当队长当傻了,现在什么年代了,都是个人的地了,还操这些心干啥;当然也有说四爷爷是好人的,说他心疼土地才这么做的。
   不管别人怎么说,四爷爷每次听到这些议论,总是一笑了之。据说有一次四爷爷喝醉了酒,刚走出家门准备上山,听到有人在街上议论他垒堤堰的事,四爷爷说话了,声音高得如大队的喇叭:“咱们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着,一捧土就好比一个白花花的大馒头,雨水冲走的是我们的口粮啊!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多少人啊!”说完竟抹着眼泪走向了山坡。从此,再没听到有人议论四爷爷拆堰垒堰的事。
   七十岁那年,一向身体硬朗的四爷爷突然得了一场大病,病后痊愈的四爷爷身体大不如前,已基本干不动农活了。为了不让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荒了,四爷爷忍痛割爱把自己爱了一辈子的土地,分给了三个儿子,自己却承包了大队北山的那个“巨石崖”山头。
   这个山头是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前,从飞机上投下一颗炸弹,本想炸毁村子,没想到偏离了方向,炸弹落到了北山上,炸出了一块很大的巨石,这块巨石的平面上能站三十多人,后来被炸的这个山头就叫“巨石崖”了。
   四爷爷承包巨石崖山头的事,立刻在村里炸了锅,四爷爷又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这次几乎没有说四爷爷好的,都说四爷爷一场大病带出三分痴来。谁都知道巨石崖山头整年寸草不生,光秃秃的,除了碎石就是深埋地下的巨石,人们在私下调侃:“这糊涂老头图啥呢?难道还想开荒种地,再让乡长组织全乡大队来学习?说完都哈哈大笑。”
   两年后,巨石崖山头“脱胎换骨”“改头换面”,从远处望去,昔日那光秃秃的山头竟有了一抹绿色,近处瞧全是易生长能拖秧的爬山虎、常春藤等攀缘植物。四爷爷逢人就说,这叫“养山”。
   “第一年我清理了碎石,只要有石头松动的地方,我就设法开出一条水沟来,让雨水滋润进去,再想办法搞点土来灌进去,从别处山上收集点易生长能拖秧的绿色草种子,撒到每条石头缝里,这样石头缝里有了种子和土,就等下场雨了,不愁长不出绿色植物来。”
   五年后,巨石崖山头不但长出了大片大片的绿色植物,四爷爷还在条件好的地方种植了槐树、小松树、小白杨等树苗,这些小树苗在四爷爷的精心培育下,成活率竟达到70%以上。
   当夏天的雨恣意飘洒在巨石崖山头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山洪倾泻爆发的景象,而是成片的小树林在风雨的洗礼下,青翠欲滴。这时的村民说起七十五岁的四爷爷,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老头不简单!”
   四爷爷最终累倒在了这片绿色的山上,七十八歲的四爷爷临终时就说了一句话:“死后要埋在巨石崖山上,不要占用土地。”
   四爷爷一生不识字,一辈子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更不懂得什么新时代、新思想,但他却懂得,作为一个农民,要珍惜每寸土地,爱惜每片荒山。他怀着对土地的热爱,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我们及子孙后代留下了一座青山。
其他文献
上班的地方离宿舍有两公里路,中间有一家四川小吃店,夜里加完班回宿舍時,我习惯到小吃店吃碗凉拌面。那里的面条,根根像老板娘一样长得微胖,佐料很少,用辣椒、葱末、麻油和白醋一拌,香气扑鼻,吃起来清淡爽口。   从春天开始,我吃面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女子,她和我一样,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女子长得很标致,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也不浓妆艳抹,看上去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小家碧玉的矜持。夜里,有这样的异性
认识温亚军不是很久,大约五年时光吧。那是河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我忝列其间。我不是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的当红作家,深知被邀请乃是河北作协与关仁山主席的特殊关照,暗暗感激河北朋友的情谊。   记得那次采风还有诗人汪国真先生。我与他相识多年,见面便谈起当年参加笔会的往事,彼此感觉很好。我知道当年有些人诟病汪国真的诗歌。其实文坛应当宽容,也不要嫉妒,毕竟汪国真的诗歌曾经产生非常广泛的影响。  
我的牙齿  一生咀嚼的东西太多  软的 硬的  还有酸甜苦辣  原本好好的一口牙齿  晚年已残缺不全  难以咬住岁暮时光  年轻时 常咬咬牙  闯过一道道难关  也啃过一块块硬骨头  借此体味苦中甘甜  还试着咬钢嚼铁  可惜不行 那要特殊牙床  梦中 若遇邪恶  会恨得咬牙切齿  几度将妻子吓醒  无奈之下 与我分床而眠  一口好牙 人之大幸  既可一饱口福  又辅佐消化系统  不过 有时也会囫
第三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  在改革开放早期,由于过于强调和追求发展速度,在生态环境上中国一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注重发展的质量,提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探索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模范生”浙江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2003年以来,浙
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   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了局里工作,父亲紧绷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那高兴处在一种努力抑制的状态中。作为男人,作为一个平时并不善于和儿子交流的人,父亲的自豪也是不善于表达出来的。儿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到哪里去上班干什么工作等并不怎么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儿。他觉得父亲这么当回事儿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显得有些可笑。不过,他也体会到了
1   一场大雨之后,天气格外闷热。虽说已经立秋,日头却毒得人眼珠子发酸。秀美与家婆一前一后地走着,都是满脸的油汗。走到一个老姐妹的菜摊前,家婆就喘着气蹲下去。家婆真是胖啊,把才买的一只花母鸡都快要压死了。   秀美抄着手站在家婆身后,想笑,却突然觉得头重脚轻。到婆家已有两三个月了,她这还是头一回上街,手指伤残没有复原,又加上刚流产不久,这身体到底有些不利索。   家婆正与那位老姐妹聊得嘎嘎
移动的棋子  相信指头,其实更应该相信  手掌的不确定,因为它的木勺  并不只对自己,那手纹的反面  空白的终结,或许只在夜晚  相信手掌,但手臂的临时颠倒  却让它猝不及防,像一个侍者  相信手臂,可是身体别的部分  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呻吟,因为  手臂无法确定两个同样的时刻  相信身体,然而影子的四肢  并不具有揉碎灵魂的短斧  相信思想,弧形的一次虚构  让核心的躯体,抵达可怕的深渊  不对
一、母亲  月台  除夕,桌上唯一见到肉的菜是一盆有半根猪筒骨的萝卜汤。那是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顿饭。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用一块猪肉皮蹭锅,加一小勺酱油把豆腐和大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只要是她做饭,我们就天天是过年。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我姐,我,弟弟,妹妹,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个人在一间废品加工厂做工的工钱活口。基本工钱每个月只有十几元,加上星期天和每天超时的加班费一共不足二十元。那个厂子离
一对马蹄铁  看上去  是一匹马失去了蹄铁  其实是蹄铁失去了一匹马儿  失去了马背上的扎西  蹄铁失去了原野  失去了蹄印  和蹄声  而且是铁失去了蹄儿  失去了奔腾  拥戴  白云拥戴白云  雪峰拥戴雪峰  乳白的牛羊和牛羊的乳白  拥戴大地和天空  一万亩马兰花的绽放都是洁白的  芳草拥戴俗世的爱情  水静下来是绿的  跑起来都成了雪白雪白的  高原上有多少条河就有多少条白哈达  奔流拥戴
和付秀莹相识已久。这么说,有点炫耀的意思。确实,一次会议上,某长者给我介绍付秀莹,我就是这么告知他的。此言可能令长者不快吧,我是多么轻狂和不知好歹。但我说的是实话啊。  何年何月何日认识付秀莹,我却又说不上来。如果没记错,应该是在《小说选刊》的笔会上,她那时已是《小说选刊》的编辑。当时和她说了什么,已经全然忘记。只记住她是河北人,还有她清脆的笑声。人生如寄,来去匆匆,会遇到许多人。有的人初见印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