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范围标记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以上/以下”,“从……到……”中“从”“到”的词性,范围主、宾语,范围构式“除了X,Y”的类型等具体案例,说明“范围”范畴的提出及基本系统的建构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在教学上也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可以让一些本来不好定位的语法语义成分得到较为得体的处理;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偏误能得到更位清晰地分析,便于纠正。
关键词:“范围”范畴;语法教学;偏误分析
一、“范围”概念及范畴
我们认为,“范围”范畴是一种原型的语义范畴,指的是语言中表示空间、时间、数量、事物、事件等的界限或变化幅度的范畴(朱军,2010a、2010b;魏红、朱军,2012)。“范围”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法理论中意义不同。系统功能语法把“范围”看作过程(process)中的、与“目标”成分相对应的一种参与成分。Halliday(1985)对“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作了如下定义:每个过程都有动作者,有些过程还有另外一个参与者,定义为“目标”,“范围”成分的主要功能是说明某一过程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Have a bath.Do a dance.”中的“bath”和“dance”在此以范围成分的形式出现。范围可以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中出现。而在形式语法理论中,与范围有关的研究是范域(或辖域),范域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可追溯到标准理论末期Chomsky关于语义和句法关系的讨论,它解释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某种语义关系,基本精神是所谓的约束理论三原则(Chomsky,1980)。
汉语跟“范围”范畴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的研究。杨国文(2001)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系统,分析了汉语物质过程小句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差异,并比较了英、汉语“范围”成分的差别。二是语义结构角度的研究。袁毓林(1998)把“班长选了张三”中的“班长”看作“范围”成分,以区别于动词后典型的受事成分“张三”。三是词语角度或某类范围范畴的研究。前者如张谊生(2004)对范围副词的系统研究,李临定(1990)、鲁川(2001)等涉及到范围动词的研究等;后者如齐沪扬(1998)对现代汉语空间范围的研究,储泽祥(1997)对表示空间范围的方位短语的研究,李向农(1997)对现代汉语时间范围的研究等。国内外“范围”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有以下特点:一是缺乏专门研究,虽然许多论著提及“范围”,但都缺乏对“范围”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概念界定和内涵、性质分析;二是缺乏系统研究,不同论著中使用了各种“范围”概念,但缺乏对这些不同“范围”概念内在联系的研究;三是缺乏重点研究,一些论著虽涉及到“范围”问题,但一般都只把“范围”成分作为研究其他成分的一个附属对象来看待(如研究量化问题),没有把“范围”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义范畴进行研究。
我们试图建构汉语“范围”范畴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主要方面:
1.“范围”范畴及相关要素。“范围”范畴一般有三个要素:范圍,在范围中存在、出现、消失或运动的目标事物以及目标事物存在/运动的状态。有时,范围会与目标事物或存在/运动状态合二为一,三个要素就变为两个要素。范围本身又有两个要素:分界点/分界线/分界面(因范围成分性质不同而异)与因之形成的范围。
2.“范围”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范围的离散性与连绵性,范围的局部性与整体性,范围的单向性与双向性,范围的顺向性与逆向性,范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范围的抽象性与具象性,范围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3.“范围”的次类型。现代汉语范围范畴的语义类型主要有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物范围、事物范围、行为范围、事件范围等,这些主要内容中还有子类型,如空间范围有两维空间范围和立体空间范围。各种语义类型范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了一个以空间范围为基点的语义网络系统,其联系方式是认知隐喻的投射模式。
4.“范围”表现形式。语素形式的范围成分;词语形式的范围有范围动词、范围副词、范围介词;短语形式的范围种类繁多,如方位短语、数量短语(大部分人)、重叠量词短语、重叠名词短语等;另外还有句法结构和构式能表达“范围”。
5.“范围”标记。范围标记的位置类型主要有范围前标、范围后标。前者有常见的类型,如“在”“从”等,也有不常见的范围前标,如“自”“于”等;后者也有常见的类型,如:“(X)以/之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内/中/东/西/南/北”,又如:“(X)上下/左右/前后”等。范围标记一般是配套使用的,即联络标记和属性标记、前标和后标要配套使用,构成框式标记,这是比较标准的范围标记模式(如:“在……界限内”“在……期限内”)。
以上研究明确赋予了“范围”语义范畴的身份并建构了大致的“范围”范畴系统。这样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现代汉语部分语法点的教学(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下文选择几个与“范围”范畴有关的问题,谈谈它对汉语语法教学的作用。
二、“左右”“上下”“前后”“内外/里外”
的属性
在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左右”“上下”“前后”“里外”的定位是不同的,邵敬敏(2016:8)将它们看作是复合方位词或正反义方位词构成的特殊方位词;刘月华等(2003:52)则认为是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成为一个词,表示概数、方位等。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这些词语的解释要详细很多:
【前后】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面或后面。
2.用于时间。
【上下】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上部和下部、以上和以下、从上到下。
2.用于数量,指比某一数量稍多或稍少。只用于数量词后。 3.用于人事方面,指上级和下级、上辈和下辈,可重叠。
【左右】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左边和右边。
2.用于数量,指比某一数量稍多或稍少。只用于数量词后。
3.“左”和“右”分开连用。指动作多次重复。
《现代汉语八百词》还比较了“上下”与“左右”,认为“上下”多指年龄,不能指时间、距离①,“左右”则不限。不过,《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没有收录“里外”“内外”。
无论是教科书上简略的说明,还是《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较为详细的解释,即便有的提到了“左右”“上下”“前后”“里外”可以用于数量、用于时间甚至用于人事,但都是作为方位词语来处理的。那么,这就给汉语教学带来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可以表数量的、表时间的成分是方位词?这是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试看下面的例子:
空间 时间 数量 人事
桌子上下 上下五千年 75公斤上下 组织上下
椅子左右 一小时左右 7厘米左右 身边左右
书房前后 端午节前后
屋子内外 组织内外
如果将之处理为“范围标记语”而不是方位词、“方位标记语”,效果应该更好。我们可以将其总称为“范圍标记语”,如果需要确定次范畴,可说明是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事范围等。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当表示时间或数量范围时,“左右”“上下”“前后”这些范围标记语主要表示约量范围,但有时也可表确量,主要是表全量范围。它们对所依附的NP特性也有一定要求。如果忽略了这些范围标、NP的特性,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用法。第二,范围标所附着或指向的成分与范围标本身的表义要一致。我们注意到一些留学生在习得这几个范围标记语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的情况。例如:
(1)*从报纸上,电视上我们都知道河内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可是我前后没有机会在河内旅游。(越南/二年级下学期/谢光静/《给朋友的一封信》)
(2)*我的朋友们上上下下都喜欢我。(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姜怜贤)
(3)*这儿武汉的气候同大阪的气候很相似,气温高、湿度也高。上个星期左右,在日本已经梅雨期过去了,可是在这儿因为同长江很近,所以一定夏天一直闷热得很。(日本/短期班/竹内雅则)
(4)大概去年6月20号左右,我第一次来到武汉,来到华中师范大学。(韩国/二年级/赵宰范)
例(1)中的“前后”表示约量,根据句意,需要一个表全量的成分如“一直”“总是”;例(2)中的“上上下下”表示全量,但前面需要一个限定成分,这里的“我的朋友们”本身不具有范围特征,起不到限定的作用,改成“我们班”“我的朋友圈”则可以;例(3)中的“上个星期”本来就表示时点、时段的不确定,“左右”前面需要一个确定表示时点或时段的时间成分,如“一个星期左右”或“上个星期三左右”,就像例(4)那样。
三、“X以上/以下”与“X上/下”
在现有的汉语教材中,“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内”与“上”“下”“前”“后”“内”等都是作为方位词来看待的,表示“处所”“方位”,却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它们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例如:
(5)脖子以下世界级
*脖子下世界级
“脖子以下世界级”是指那些运动能力很强但球商一般的运动员,此处只能用“以下”而不能用“下”,因为这里是一个范围概念,而不是处所概念。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例子。游泳运动员孙杨于2019年8月21日发表了一则微博:“水面之下我想要更快、更强。水面之上我想拥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这则微博主要是针对游泳世界锦标赛中有关他的兴奋剂争议事件而发的。如果将此处的“水面之上”“水面之下”看作是简单的处所方位词,显然是不妥当的,视为范围标记则更为合适。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致的区分:
范围标(以上/以下) 方位标(上/下)
肚子以上 肚子上
楼板以下 楼板下面
三小时以上 ?三小时上
三个以上 ?三个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以上/以下”与“上/下”的使用差异较为明显。前者表范围,可以表示处所、时间、数量,而后者只能表示“方位”“处所”。而“以前/以后/以内”“之前/之后/之内”“前/后/内”都是范围标,同时,“中间/之间”也可以看作范围标,可以表示处所、时间。例如:
(6)房子以前/以后/以内 房子之前/之后/之内 房子前/后/内
三天以前/以后/以内 三天之前/之后/之内 三天前/后/内 朋友们之间/孩子们中间 桌子之间/中间
这些范围标的使用,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带范围标的短语如果有直接限定的对象,一般在其后;第二,不同范围标的特性有差异,要与组合的成分在语义上不相悖。下面是留学生在使用“以上”时出现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7)*做紫菜包饭的时候,需要的东西准备完的话,从此可以做它。在紫菜上面放米饭半碗以上。然后米饭上面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卷那个。那么好吃的紫菜包饭完成了。原来的样子可以吃或者切成也可以吃。(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张恩贞)
(8)*也许那个时间华师有下雨,所以天气很冷,因为我们家温度从来常常从二十几度以上。(越南/一年级下学期/吴世全)
(9)*通经那个经验,我获得自信我会认识到我有自己想像以上的能力。(日本/短期班/泷本理博)
(10)*老太太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她仍是戴着一顶圆锥形斗笠,近前发现,这斗笠带子是一条布巾,它足够将眼睛以下到下巴的面部全部遮蔽。(越南/二年级下/杜范琼儿)
例(7)中的范围标“以上”与前面的数量成分“半碗”构成一个范围限定成分,它应该位于被修饰成分“米饭”的前面,这是语序方面的错误。例(8)中的“以上”前面也是数量成分,共同构成一个范围成分,这个范围成分不适合前加表示起点的介词(从),应删除。例(9)中的“以上”表达抽象事物(想像力)范围,“以上”作为范围标,前面适合出现一个体词性词语,应该将“想像”改为“想象力”更为合适。在例(10)中,有一个范围结构“眼睛到下巴”,要么不出现范围标(以下),要么配套使用(眼睛以下到下巴以上),在这个结构中不能单独出现范围标。
四、“从X到Y”及“从”“到”的词性
“从X到Y”中“从”“到”的词性是动词、连词还是介词?还是一介一动?在教学中一直存在争议。我们(朱军,2010a)认为,把“从”、“到”視为动词、介词,都是将“从X到Y”构式拆开来看的结果,所得到的词性也就是“从X”“到Y”中“从”“到”的词性。“从X到Y”实际上是独立的、整体性的构式,“从”“到”是构式中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我们倾向于把“从”“到”看作连词,联结“范围”的两个端点。也就是说,如果是表示范围义的构式,看作连词更为合适;如果是非范围义,则一介一动更为妥当。试比较下面两个用例:
(11)从北京到上海了。(非范围义)
(12)从北京到上海大概要5个小时。(范围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从”只有介词、副词的用法;“到”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而连词用法在词典层面得不到支持。
我们认为,在教学上首先要区分出“从X到Y”是否是表示范围语义的构式,如果是范围构式,作为整体看待,不必细分构成成分词性;如果不是范围构式,则“从”为介词、“到”为动词。如果“从X到Y”是范围构式,X、Y在语义、属性等方面应该具有一致性;同时,范围构式(成分)具有高位特征,需要位于事件或动作的前面,一般不出现在后面,除非特殊的句法操作。下面是留学生在使用“从X到Y”时出现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13)*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从小时候到长成的人,家庭的要素是很重要的。(越南/四年级/侨世欢非即兴)
(14)*绝对不能让生日的主角从头到尾都自己来准备,更何况这里的主角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人?(越南/四年级/黄香离即兴)
(15)*从这儿到黄山坐长途汽车。(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张恩贞)
(16)*我从早上8点至晚上6点一直上课了。(韩国/二年级上学期/姜怜贤)
例(13)是“从X到Y”中X、Y属性不一致的偏误,“小时候”是表示时间,“长成的人”与之不一致,改为“长大成人”即可。我们收集的类似例子很多,如“从小到现在”(应为“从小时候到现在”)、“从孩子到现在”(应为“从孩提时到现在”)、“从开始到结尾”(应为“从开始到结束”或“从开头到结尾”)等。例(14)是语序不当,“从头到尾”作为范围构式应在“让生日的主角”之前,起到“框架”的作用。例(15)有些特别,如果把“从这儿到黄山”看作范围构式,就应在“坐长途汽车”前加“需/要”,否则话没有说完;如果将“到”看作动词,语序则要调整,改为:“从这儿坐长途汽车到黄山”。在例(16)中,“从X到Y”表示时间范围(即时段),这样的句子一般表示进行态,不表示完结态,应去掉“了”,也可在“上课”前面再加上“在”。
五、主语、宾语的语义类型
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型不仅种类众多,而且难以判断,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朱军,2009)。在一般本科汉语教材中,都会将之简单化地处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及中性宾语(当事宾语)。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中性宾语(当事宾语)里面就有很多类型。较为棘手的问题是,有些宾语的类型不好确定。例如:
爬山/压马路:处所宾语?受事宾语?范围宾语(与“目标宾语”相对)
吃食堂/吃馆子:处所宾语?受事宾语(转喻)?范围宾语
“爬山”“吃食堂”处理为常规的受事宾语或处所宾语都不是太好理解,处理为“范围”宾语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按照系统功能语法的思路,范围宾语是与目标宾语相对应的,显然,目标宾语是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
再来看一组特殊的主语句(袁毓林,1998:52):
(17)班长选了张三。
苹果吃了三个。
参考书借了1982年版的。
导师选了陈果仁。
彩电买了海信,空调买了海尔。
它们的特殊性是在于,主语与宾语之间要么是领属关系要么是整体、部分关系,与动词之间都能构成“动核+受事”的关系,但问题在于,一个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受事,不合乎语义规则,那么,主语的语义角色应怎样处理呢?袁毓林(1998:52)倾向于把主语处理为“范围”,宾语处理为“受事”,我们觉得是合理的,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另外,還有一个与此相关的经典例句,也可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处理:
(18)王冕七岁死了父亲。
此例是语法学界的研究热点,包括主语“王冕”的角色认定也是一大难点,大致的看法是:“父亲”是动词“死”的施事,主语“父亲”是施事的领有成分。但这样的话,在教学中就很难讲明白,不妨看作“范围”主语,这也是一个处理方法。
范围主语与范围宾语都出自特定的句式或结构,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用法特点:第一,范围主语在概念范围上大于宾语;第二,主宾语是限定关系,充当范围主语成分不在宾语中重复出现;第三,范围宾语一般语义较泛,不适合加限定成分,“吃食堂”很自然,“吃南苑食堂”就不自然。下面是留学生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19)*苹果买了水果。(留学生测试例子)①
(20)*苹果吃了三个苹果。(留学生测试例子)
(21)*我们逛在阳朔各地。(韩国/二年级上/成银英)
(22)*三天我先在北京过了一下儿。逛一点街以后我觉得武汉比北京漂亮得多。(波兰/二年级下/赵英秀)
例(19)明显违反了“框架大于内容”原则,属于语序颠倒。在例(20)中,范围主语“苹果”可以看作是宾语分裂出来的,不适合重复出现。在例(21)中,范围配项应该用宾语,而不是补语。在例(22)中,“逛街”不适合在范围宾语“街”前加限定成分。
六、“除了X,Y”结构的语义
朱军、盛新华(2006)认为,汉语中的“除了X,Y”结构隐含四种语义关系:排除关系、加合关系、选择关系和等义关系,是一种范围构式。例如:
(23)第一教学楼除了这间以外,其余的教室都没空着。
(24)提前到校的,除了张三,还有李四和王五。
(25)最近几天我除了上课,就是开会。
(26)房间除了书,还是书。
很明显,不同的语义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标记:排除关系的标记是“都”(后面部分)和否定词(不是必然项,可前可后);加合关系的主要标记是“还有”;选择关系的主要标记是“就是”;等义关系的主要标记是“还是”。这些标记是不能省略的,否则会产生歧义或错误的理解。下面是留学生偏误的例子:
(27)?除了我一个人以外,都玩儿,但我毅然坚持学习。(韩国/二年级/沈玟英/非即兴)
(28)*因为除了他们的爱情以外,很多地方可以感受到人际间真正的感情。(韩国/三年级/金秋/即兴)
(29)*春节和中秋节在韩国是大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节以外都有国庆节。在韩国国庆节是休息一天。(韩国/二年级上学期/崔美炅/《韩国的春节》/说明文/非即兴)
例(27)原义是排除关系,也有标记“都”,但后句缺少主体(谁玩儿);例(28)原义是加合关系,但缺少标记词“还”,导致表义不清楚;例(29)原义也是加合关系,但标记词“都”用错,应该是“还”。
我们曾多次提出“范围”的概念并试图建构“范围”范畴系统,从各个方面探讨其理论意义。本文则主要是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讨论“范围”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以及“范围”范畴的一些内容对于汉语语法教学/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范围”概念及相关观点,可以让一些本来不好定位的语法语义成分得到比较妥当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一些习得偏误,便于他们更正。虽然“范围”范畴提出的时间不长,一些观点尚不够成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汉语教学以及语言实践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9]魏红,朱军.汉语范围范畴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 2012,(5).
[10]杨国文.汉语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区别[J].语言研究,2001,(4).
[11]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1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朱军.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中论元共现规律及管控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朱军.汉语范围构式“从X到Y”研究[J].语言研究, 2010a,(2).
[16]朱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b.
[17]朱军,盛新华.“除了”式的语义研究[J].语言研究, 2006,(2).
[18]Chomsky,Noam.On Binding[J].Linguistic Inquiry, 1980,(11).
[19]Ha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Scope in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
Zhu Jun,Lu Yun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cope marks “up and down/before and after/left and right/inside and outside”, “above/below”, “from……to……”, scope subject and scope object, scope of typical “Chule(除了) X, Y” type of specific case, 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puting forward in the category of “Scop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system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on teaching: on the one hand, can appropriately deal with some grammar and semantic component; on the other hand, some errors can be analyzed more clearly and corrected more easily.
Key words:the category of “Scope”;grammar teaching;error analysis
关键词:“范围”范畴;语法教学;偏误分析
一、“范围”概念及范畴
我们认为,“范围”范畴是一种原型的语义范畴,指的是语言中表示空间、时间、数量、事物、事件等的界限或变化幅度的范畴(朱军,2010a、2010b;魏红、朱军,2012)。“范围”作为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法理论中意义不同。系统功能语法把“范围”看作过程(process)中的、与“目标”成分相对应的一种参与成分。Halliday(1985)对“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作了如下定义:每个过程都有动作者,有些过程还有另外一个参与者,定义为“目标”,“范围”成分的主要功能是说明某一过程所涉及的范围或领域:“Have a bath.Do a dance.”中的“bath”和“dance”在此以范围成分的形式出现。范围可以在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中出现。而在形式语法理论中,与范围有关的研究是范域(或辖域),范域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可追溯到标准理论末期Chomsky关于语义和句法关系的讨论,它解释的是句子成分之间的某种语义关系,基本精神是所谓的约束理论三原则(Chomsky,1980)。
汉语跟“范围”范畴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的研究。杨国文(2001)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系统,分析了汉语物质过程小句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差异,并比较了英、汉语“范围”成分的差别。二是语义结构角度的研究。袁毓林(1998)把“班长选了张三”中的“班长”看作“范围”成分,以区别于动词后典型的受事成分“张三”。三是词语角度或某类范围范畴的研究。前者如张谊生(2004)对范围副词的系统研究,李临定(1990)、鲁川(2001)等涉及到范围动词的研究等;后者如齐沪扬(1998)对现代汉语空间范围的研究,储泽祥(1997)对表示空间范围的方位短语的研究,李向农(1997)对现代汉语时间范围的研究等。国内外“范围”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有以下特点:一是缺乏专门研究,虽然许多论著提及“范围”,但都缺乏对“范围”进行语言学意义上的概念界定和内涵、性质分析;二是缺乏系统研究,不同论著中使用了各种“范围”概念,但缺乏对这些不同“范围”概念内在联系的研究;三是缺乏重点研究,一些论著虽涉及到“范围”问题,但一般都只把“范围”成分作为研究其他成分的一个附属对象来看待(如研究量化问题),没有把“范围”作为一种独立的语义范畴进行研究。
我们试图建构汉语“范围”范畴体系,主要涉及以下主要方面:
1.“范围”范畴及相关要素。“范围”范畴一般有三个要素:范圍,在范围中存在、出现、消失或运动的目标事物以及目标事物存在/运动的状态。有时,范围会与目标事物或存在/运动状态合二为一,三个要素就变为两个要素。范围本身又有两个要素:分界点/分界线/分界面(因范围成分性质不同而异)与因之形成的范围。
2.“范围”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范围的离散性与连绵性,范围的局部性与整体性,范围的单向性与双向性,范围的顺向性与逆向性,范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范围的抽象性与具象性,范围的静态性与动态性。
3.“范围”的次类型。现代汉语范围范畴的语义类型主要有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物范围、事物范围、行为范围、事件范围等,这些主要内容中还有子类型,如空间范围有两维空间范围和立体空间范围。各种语义类型范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了一个以空间范围为基点的语义网络系统,其联系方式是认知隐喻的投射模式。
4.“范围”表现形式。语素形式的范围成分;词语形式的范围有范围动词、范围副词、范围介词;短语形式的范围种类繁多,如方位短语、数量短语(大部分人)、重叠量词短语、重叠名词短语等;另外还有句法结构和构式能表达“范围”。
5.“范围”标记。范围标记的位置类型主要有范围前标、范围后标。前者有常见的类型,如“在”“从”等,也有不常见的范围前标,如“自”“于”等;后者也有常见的类型,如:“(X)以/之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内/中/东/西/南/北”,又如:“(X)上下/左右/前后”等。范围标记一般是配套使用的,即联络标记和属性标记、前标和后标要配套使用,构成框式标记,这是比较标准的范围标记模式(如:“在……界限内”“在……期限内”)。
以上研究明确赋予了“范围”语义范畴的身份并建构了大致的“范围”范畴系统。这样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现代汉语部分语法点的教学(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下文选择几个与“范围”范畴有关的问题,谈谈它对汉语语法教学的作用。
二、“左右”“上下”“前后”“内外/里外”
的属性
在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左右”“上下”“前后”“里外”的定位是不同的,邵敬敏(2016:8)将它们看作是复合方位词或正反义方位词构成的特殊方位词;刘月华等(2003:52)则认为是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成为一个词,表示概数、方位等。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对这些词语的解释要详细很多:
【前后】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面或后面。
2.用于时间。
【上下】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上部和下部、以上和以下、从上到下。
2.用于数量,指比某一数量稍多或稍少。只用于数量词后。 3.用于人事方面,指上级和下级、上辈和下辈,可重叠。
【左右】方位词语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左边和右边。
2.用于数量,指比某一数量稍多或稍少。只用于数量词后。
3.“左”和“右”分开连用。指动作多次重复。
《现代汉语八百词》还比较了“上下”与“左右”,认为“上下”多指年龄,不能指时间、距离①,“左右”则不限。不过,《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没有收录“里外”“内外”。
无论是教科书上简略的说明,还是《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较为详细的解释,即便有的提到了“左右”“上下”“前后”“里外”可以用于数量、用于时间甚至用于人事,但都是作为方位词语来处理的。那么,这就给汉语教学带来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什么可以表数量的、表时间的成分是方位词?这是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的。试看下面的例子:
空间 时间 数量 人事
桌子上下 上下五千年 75公斤上下 组织上下
椅子左右 一小时左右 7厘米左右 身边左右
书房前后 端午节前后
屋子内外 组织内外
如果将之处理为“范围标记语”而不是方位词、“方位标记语”,效果应该更好。我们可以将其总称为“范圍标记语”,如果需要确定次范畴,可说明是空间范围、时间范围、数量范围、人事范围等。
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第一,当表示时间或数量范围时,“左右”“上下”“前后”这些范围标记语主要表示约量范围,但有时也可表确量,主要是表全量范围。它们对所依附的NP特性也有一定要求。如果忽略了这些范围标、NP的特性,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用法。第二,范围标所附着或指向的成分与范围标本身的表义要一致。我们注意到一些留学生在习得这几个范围标记语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偏误的情况。例如:
(1)*从报纸上,电视上我们都知道河内有很多的名胜古迹,可是我前后没有机会在河内旅游。(越南/二年级下学期/谢光静/《给朋友的一封信》)
(2)*我的朋友们上上下下都喜欢我。(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姜怜贤)
(3)*这儿武汉的气候同大阪的气候很相似,气温高、湿度也高。上个星期左右,在日本已经梅雨期过去了,可是在这儿因为同长江很近,所以一定夏天一直闷热得很。(日本/短期班/竹内雅则)
(4)大概去年6月20号左右,我第一次来到武汉,来到华中师范大学。(韩国/二年级/赵宰范)
例(1)中的“前后”表示约量,根据句意,需要一个表全量的成分如“一直”“总是”;例(2)中的“上上下下”表示全量,但前面需要一个限定成分,这里的“我的朋友们”本身不具有范围特征,起不到限定的作用,改成“我们班”“我的朋友圈”则可以;例(3)中的“上个星期”本来就表示时点、时段的不确定,“左右”前面需要一个确定表示时点或时段的时间成分,如“一个星期左右”或“上个星期三左右”,就像例(4)那样。
三、“X以上/以下”与“X上/下”
在现有的汉语教材中,“以上”“以下”“以前”“以后”“以内”与“上”“下”“前”“后”“内”等都是作为方位词来看待的,表示“处所”“方位”,却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它们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例如:
(5)脖子以下世界级
*脖子下世界级
“脖子以下世界级”是指那些运动能力很强但球商一般的运动员,此处只能用“以下”而不能用“下”,因为这里是一个范围概念,而不是处所概念。
我们再看下面这个例子。游泳运动员孙杨于2019年8月21日发表了一则微博:“水面之下我想要更快、更强。水面之上我想拥有一颗更强大的心脏。”这则微博主要是针对游泳世界锦标赛中有关他的兴奋剂争议事件而发的。如果将此处的“水面之上”“水面之下”看作是简单的处所方位词,显然是不妥当的,视为范围标记则更为合适。
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致的区分:
范围标(以上/以下) 方位标(上/下)
肚子以上 肚子上
楼板以下 楼板下面
三小时以上 ?三小时上
三个以上 ?三个上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以上/以下”与“上/下”的使用差异较为明显。前者表范围,可以表示处所、时间、数量,而后者只能表示“方位”“处所”。而“以前/以后/以内”“之前/之后/之内”“前/后/内”都是范围标,同时,“中间/之间”也可以看作范围标,可以表示处所、时间。例如:
(6)房子以前/以后/以内 房子之前/之后/之内 房子前/后/内
三天以前/以后/以内 三天之前/之后/之内 三天前/后/内 朋友们之间/孩子们中间 桌子之间/中间
这些范围标的使用,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带范围标的短语如果有直接限定的对象,一般在其后;第二,不同范围标的特性有差异,要与组合的成分在语义上不相悖。下面是留学生在使用“以上”时出现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7)*做紫菜包饭的时候,需要的东西准备完的话,从此可以做它。在紫菜上面放米饭半碗以上。然后米饭上面放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后,卷那个。那么好吃的紫菜包饭完成了。原来的样子可以吃或者切成也可以吃。(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张恩贞)
(8)*也许那个时间华师有下雨,所以天气很冷,因为我们家温度从来常常从二十几度以上。(越南/一年级下学期/吴世全)
(9)*通经那个经验,我获得自信我会认识到我有自己想像以上的能力。(日本/短期班/泷本理博)
(10)*老太太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她仍是戴着一顶圆锥形斗笠,近前发现,这斗笠带子是一条布巾,它足够将眼睛以下到下巴的面部全部遮蔽。(越南/二年级下/杜范琼儿)
例(7)中的范围标“以上”与前面的数量成分“半碗”构成一个范围限定成分,它应该位于被修饰成分“米饭”的前面,这是语序方面的错误。例(8)中的“以上”前面也是数量成分,共同构成一个范围成分,这个范围成分不适合前加表示起点的介词(从),应删除。例(9)中的“以上”表达抽象事物(想像力)范围,“以上”作为范围标,前面适合出现一个体词性词语,应该将“想像”改为“想象力”更为合适。在例(10)中,有一个范围结构“眼睛到下巴”,要么不出现范围标(以下),要么配套使用(眼睛以下到下巴以上),在这个结构中不能单独出现范围标。
四、“从X到Y”及“从”“到”的词性
“从X到Y”中“从”“到”的词性是动词、连词还是介词?还是一介一动?在教学中一直存在争议。我们(朱军,2010a)认为,把“从”、“到”視为动词、介词,都是将“从X到Y”构式拆开来看的结果,所得到的词性也就是“从X”“到Y”中“从”“到”的词性。“从X到Y”实际上是独立的、整体性的构式,“从”“到”是构式中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我们倾向于把“从”“到”看作连词,联结“范围”的两个端点。也就是说,如果是表示范围义的构式,看作连词更为合适;如果是非范围义,则一介一动更为妥当。试比较下面两个用例:
(11)从北京到上海了。(非范围义)
(12)从北京到上海大概要5个小时。(范围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从”只有介词、副词的用法;“到”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有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而连词用法在词典层面得不到支持。
我们认为,在教学上首先要区分出“从X到Y”是否是表示范围语义的构式,如果是范围构式,作为整体看待,不必细分构成成分词性;如果不是范围构式,则“从”为介词、“到”为动词。如果“从X到Y”是范围构式,X、Y在语义、属性等方面应该具有一致性;同时,范围构式(成分)具有高位特征,需要位于事件或动作的前面,一般不出现在后面,除非特殊的句法操作。下面是留学生在使用“从X到Y”时出现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13)*在我们心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从小时候到长成的人,家庭的要素是很重要的。(越南/四年级/侨世欢非即兴)
(14)*绝对不能让生日的主角从头到尾都自己来准备,更何况这里的主角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老人?(越南/四年级/黄香离即兴)
(15)*从这儿到黄山坐长途汽车。(韩国/二年级下学期/张恩贞)
(16)*我从早上8点至晚上6点一直上课了。(韩国/二年级上学期/姜怜贤)
例(13)是“从X到Y”中X、Y属性不一致的偏误,“小时候”是表示时间,“长成的人”与之不一致,改为“长大成人”即可。我们收集的类似例子很多,如“从小到现在”(应为“从小时候到现在”)、“从孩子到现在”(应为“从孩提时到现在”)、“从开始到结尾”(应为“从开始到结束”或“从开头到结尾”)等。例(14)是语序不当,“从头到尾”作为范围构式应在“让生日的主角”之前,起到“框架”的作用。例(15)有些特别,如果把“从这儿到黄山”看作范围构式,就应在“坐长途汽车”前加“需/要”,否则话没有说完;如果将“到”看作动词,语序则要调整,改为:“从这儿坐长途汽车到黄山”。在例(16)中,“从X到Y”表示时间范围(即时段),这样的句子一般表示进行态,不表示完结态,应去掉“了”,也可在“上课”前面再加上“在”。
五、主语、宾语的语义类型
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型不仅种类众多,而且难以判断,是汉语学习的难点(朱军,2009)。在一般本科汉语教材中,都会将之简单化地处理为施事宾语、受事宾语及中性宾语(当事宾语)。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中性宾语(当事宾语)里面就有很多类型。较为棘手的问题是,有些宾语的类型不好确定。例如:
爬山/压马路:处所宾语?受事宾语?范围宾语(与“目标宾语”相对)
吃食堂/吃馆子:处所宾语?受事宾语(转喻)?范围宾语
“爬山”“吃食堂”处理为常规的受事宾语或处所宾语都不是太好理解,处理为“范围”宾语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按照系统功能语法的思路,范围宾语是与目标宾语相对应的,显然,目标宾语是动作直接作用的对象。
再来看一组特殊的主语句(袁毓林,1998:52):
(17)班长选了张三。
苹果吃了三个。
参考书借了1982年版的。
导师选了陈果仁。
彩电买了海信,空调买了海尔。
它们的特殊性是在于,主语与宾语之间要么是领属关系要么是整体、部分关系,与动词之间都能构成“动核+受事”的关系,但问题在于,一个句中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受事,不合乎语义规则,那么,主语的语义角色应怎样处理呢?袁毓林(1998:52)倾向于把主语处理为“范围”,宾语处理为“受事”,我们觉得是合理的,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另外,還有一个与此相关的经典例句,也可仿照这种方法进行处理:
(18)王冕七岁死了父亲。
此例是语法学界的研究热点,包括主语“王冕”的角色认定也是一大难点,大致的看法是:“父亲”是动词“死”的施事,主语“父亲”是施事的领有成分。但这样的话,在教学中就很难讲明白,不妨看作“范围”主语,这也是一个处理方法。
范围主语与范围宾语都出自特定的句式或结构,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用法特点:第一,范围主语在概念范围上大于宾语;第二,主宾语是限定关系,充当范围主语成分不在宾语中重复出现;第三,范围宾语一般语义较泛,不适合加限定成分,“吃食堂”很自然,“吃南苑食堂”就不自然。下面是留学生偏误的例子,各代表了一种类型和情况:
(19)*苹果买了水果。(留学生测试例子)①
(20)*苹果吃了三个苹果。(留学生测试例子)
(21)*我们逛在阳朔各地。(韩国/二年级上/成银英)
(22)*三天我先在北京过了一下儿。逛一点街以后我觉得武汉比北京漂亮得多。(波兰/二年级下/赵英秀)
例(19)明显违反了“框架大于内容”原则,属于语序颠倒。在例(20)中,范围主语“苹果”可以看作是宾语分裂出来的,不适合重复出现。在例(21)中,范围配项应该用宾语,而不是补语。在例(22)中,“逛街”不适合在范围宾语“街”前加限定成分。
六、“除了X,Y”结构的语义
朱军、盛新华(2006)认为,汉语中的“除了X,Y”结构隐含四种语义关系:排除关系、加合关系、选择关系和等义关系,是一种范围构式。例如:
(23)第一教学楼除了这间以外,其余的教室都没空着。
(24)提前到校的,除了张三,还有李四和王五。
(25)最近几天我除了上课,就是开会。
(26)房间除了书,还是书。
很明显,不同的语义类型都有其特定的标记:排除关系的标记是“都”(后面部分)和否定词(不是必然项,可前可后);加合关系的主要标记是“还有”;选择关系的主要标记是“就是”;等义关系的主要标记是“还是”。这些标记是不能省略的,否则会产生歧义或错误的理解。下面是留学生偏误的例子:
(27)?除了我一个人以外,都玩儿,但我毅然坚持学习。(韩国/二年级/沈玟英/非即兴)
(28)*因为除了他们的爱情以外,很多地方可以感受到人际间真正的感情。(韩国/三年级/金秋/即兴)
(29)*春节和中秋节在韩国是大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节以外都有国庆节。在韩国国庆节是休息一天。(韩国/二年级上学期/崔美炅/《韩国的春节》/说明文/非即兴)
例(27)原义是排除关系,也有标记“都”,但后句缺少主体(谁玩儿);例(28)原义是加合关系,但缺少标记词“还”,导致表义不清楚;例(29)原义也是加合关系,但标记词“都”用错,应该是“还”。
我们曾多次提出“范围”的概念并试图建构“范围”范畴系统,从各个方面探讨其理论意义。本文则主要是从汉语教学的角度(包括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讨论“范围”概念提出的必要性,以及“范围”范畴的一些内容对于汉语语法教学/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在教学中运用“范围”概念及相关观点,可以让一些本来不好定位的语法语义成分得到比较妥当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学生的一些习得偏误,便于他们更正。虽然“范围”范畴提出的时间不长,一些观点尚不够成熟,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汉语教学以及语言实践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也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李向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9]魏红,朱军.汉语范围范畴初探[J].新疆社会科学, 2012,(5).
[10]杨国文.汉语物质过程中“范围”成分与“目标”成分的区别[J].语言研究,2001,(4).
[11]袁毓林.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1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朱军.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中论元共现规律及管控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5]朱军.汉语范围构式“从X到Y”研究[J].语言研究, 2010a,(2).
[16]朱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b.
[17]朱军,盛新华.“除了”式的语义研究[J].语言研究, 2006,(2).
[18]Chomsky,Noam.On Binding[J].Linguistic Inquiry, 1980,(11).
[19]Ha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Scope in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
Zhu Jun,Lu Yunr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cope marks “up and down/before and after/left and right/inside and outside”, “above/below”, “from……to……”, scope subject and scope object, scope of typical “Chule(除了) X, Y” type of specific case, 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puting forward in the category of “Scop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system not only ha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on teaching: on the one hand, can appropriately deal with some grammar and semantic component; on the other hand, some errors can be analyzed more clearly and corrected more easily.
Key words:the category of “Scope”;grammar teaching;error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