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出发,分析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制定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例说明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实施,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51-01
为突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要提炼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并联系实际,将实际生产應用中典型案例作为案例项目或实验实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高职生职业能力。
1 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4)依据是岗位工作分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5)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6)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较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参与企业和院校的教学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云南机械行业;通过社会、市场、企业调研分析,其岗位(群)的主要职业能力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具备对机电产品设备的实际操作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技能;第二,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与故障排除;第三,具备机电产品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改进等能力;第四,能进行机电产品、设备的技术管理及服务。同时要求毕业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成和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并在对专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支撑课程与支撑实践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工作范围、职业能力范围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
例如:职业岗位一,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
相应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要求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装配技术等。
通过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设置分析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并将职业岗位(群)工作范围提炼升华成为可以进行实际教学操作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尽可能创建“理实一体”教学场所,开展“教、学、做、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联系学生岗位职业群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故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除了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纲要外,还需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
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1 实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所承担的云南省教育厅“多元合作、理实一体”教改项目,学院多门各专业主干主干课程已经建成一体化教室(实习厂),建设一体化教材,具有一体化教学资源,同时按照一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专业团队建设,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一体化教学。
以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把每一个课程分成若干个课题或项目,再把每一个课题或项目分成若干个实训,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一个课题和实训中。同时引入实际生产案例,使学生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教学的改革促进了“课”、“证”互融,保证了专业群毕业生持续的高双证率。
3.2 “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3 双证互融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实行双证书制,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还须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将主干核心课程用实际工作任务贯穿起来。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3.4 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过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的激励机制。
目前本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已根据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考核形式,采用现场考核形式,在实践场所进行课程考核,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2]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3]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8).
[4]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08,(7).
[5]杨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初探[J]成人教育,2010,(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151-01
为突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要提炼出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并联系实际,将实际生产應用中典型案例作为案例项目或实验实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高职生职业能力。
1 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4)依据是岗位工作分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5)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
(6)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较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参与企业和院校的教学交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 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云南机械行业;通过社会、市场、企业调研分析,其岗位(群)的主要职业能力范围主要包括:第一,具备对机电产品设备的实际操作及机械零部件加工技能;第二,机电产品、设备维护及维修与故障排除;第三,具备机电产品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改进等能力;第四,能进行机电产品、设备的技术管理及服务。同时要求毕业生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成和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并在对专业岗位(群)职业行动领域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支撑课程与支撑实践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对本专业职业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工作范围、职业能力范围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
例如:职业岗位一,机电产品、设备操作及零部件加工;
相应工作任务:机床的操作;刀具的选用与刃磨;工件的装夹;通用量具、专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机加设备的日常维护等。
要求具备的职业行动能力:熟练操作一种普通机加设备(车床或铣床),达到中级工水平;能操作其它普通机加设备,达到初级工水平了解一种数控机加设备的操作(车床或铣床);能编写常规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熟练使用各种常见装配工具;能进行典型机电产品装配。
支撑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装配技术等。
通过职业能力核心课程设置分析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理实学时比。并将职业岗位(群)工作范围提炼升华成为可以进行实际教学操作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尽可能创建“理实一体”教学场所,开展“教、学、做、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为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联系学生岗位职业群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故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除了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纲要外,还需反映出本学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方向。
3 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1 实施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结合学校所承担的云南省教育厅“多元合作、理实一体”教改项目,学院多门各专业主干主干课程已经建成一体化教室(实习厂),建设一体化教材,具有一体化教学资源,同时按照一体教学的需要进行专业团队建设,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一体化教学。
以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围绕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把每一个课程分成若干个课题或项目,再把每一个课题或项目分成若干个实训,把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一个课题和实训中。同时引入实际生产案例,使学生用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课程教学的改革促进了“课”、“证”互融,保证了专业群毕业生持续的高双证率。
3.2 “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教学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给“订单”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开展技能培训,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企业实践等,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3 双证互融
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实行双证书制,毕业生除获取专业毕业证书外,还须考取中高级维修电工、数控车、铣及加工中心操作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将主干核心课程用实际工作任务贯穿起来。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和现场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
3.4 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过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特点,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通过课程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形成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的激励机制。
目前本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已根据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考核形式,采用现场考核形式,在实践场所进行课程考核,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1).
[2]安博.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
[3]周斌.浅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8).
[4]梁红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术研究,2008,(7).
[5]杨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初探[J]成人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