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考证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推动近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团体在国运多舛之时破土而出,主动承担起“合一群以振中国”与“促进政治科学之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政治学学理,探讨实际问题,提供政策方案,期于国家政治建设有所贡献”是绝大多数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宗旨所在。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的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其实际运行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和影响。在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政治学学术团体的学术生活、学术追求、精神品格及其制度
其他文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高亢激昂的歌声响彻在百色起义纪念馆、百色园博园、粤东会馆上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各族同胞深情演绎红色经典,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展现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临近“七一”,百色市的庆祝氛围越发浓厚,各族干部群众兴高采烈、激情洋溢地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缺乏基础道德观念、社会公德意识、正确的价值观等方面的道德现状,“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现的价值包括: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做人修养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及竞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顽强意志,弘扬民族精神。高校体育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相关途径为:在教学大纲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加强体育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的基本取向是以经济增长等量化指标来推动任务完成。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政府中心工作(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来越多地以模糊性任务的形式布置,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模糊性治理模式。此治理模式以问责权为主导性权力,并将绩效考核、人民承诺和政治责任融为一体,在治理体系中构建了以问责权为核心的新责任体系。这一责任体系既保证了各类模糊性任务的完成,又重塑了央地关系新内涵,因此亦是近年来诸多民生工作得以完成的关键。
路易·艾黎是20世纪对中国贡献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十大国际友人”之一。1939年,在其协督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浙皖办事处,在屯溪老街还淳巷5号建立并开展工合工作,在发展民族工业、支援抗战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要义之一。
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了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但此举在提升网络用户自我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身体焦虑。身体焦虑不仅发生在心理层面,也是一种关于存在状态、生存处境的焦虑。本文从现象学视角出发,探讨了技术具身带来的身体焦虑、自我技术对身体的驯化以及文化中心路径中公共身体的浮现和治理。
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三重”即重大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工程;“四创”即创新,创业,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平安河北、法治河北;“五优化”即优化政治生态、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自然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基层治理)活动,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实际行动。
文章介绍了HXD3型机车变流器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变流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常见故障查找方法,实现缩短变流器系统检修时间,提高机车上线运用效率,确保机车运行质量的目的。
【裁判要旨】生物识别信息作为敏感的个人信息,深度体现自然人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具备较强的人格属性,一旦被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可能导致个人受到歧视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不测危害,故更应谨慎处理和严格保护。经营者只有在消费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方能收集和使用生物识别信息,且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经营者违反双方约定处理信息或者因违约而停止提供某项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删除与其违约情形相对应的个人信息。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录取人数快速增长。庞大的录取人数意味着毕业季庞大的就业人数,根据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大量的毕业生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就业压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从求速度向求质量转变,进一步压缩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生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短期内宏观就业环境难以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积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应对大
基于对西北农村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本文试图回答:以文化大院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国家文化治理的框架下具有怎样的特定意义?本文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充分体现国家在发展乡村文化方面开始从文化管理转变为文化治理,即联动个体、社会、政府等多方主体,生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于国家文化秩序,民间社会并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获取与再生产的过程,表现出“在地性”与“灵活性”,从而持续形塑新一轮的国家文化秩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