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再探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体现着人类的理想和追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素以“礼乐之邦”而闻名于世。《礼记·文王世子》中有云:“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礼乐的教育作用,特别是音乐艺术的教育作用做过精辟的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仁人君子修身的最后完成是“成于乐”。意即通过音乐的学习完成一个人的修身,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儒家的乐教思想认为,音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修身以外,还具有政治作用,并且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音乐作品既应该具有形式的美,更应该具有内容的美。《乐记》对音乐的独特性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只有“乐”,即只有音乐艺术实施美育,才能以情动人、净化人心,使人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善就是美。所以说,人的美感是带有普遍性的。音乐审美是社会大众的审美,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其中,从而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到愉悦,体验人性之善、人心之美。
  自古至今,我们一直秉承这样的文化传统。我国现行的音乐教学大纲就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实现对学生的美育。
  一、音乐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历史反思
  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历经坎坷,一路蹒跚走来,带着疑惑、带着希望,同时也给当今的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思考,带来启发,带来憧憬。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环境日益繁荣安定,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新时代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这些文件都明确将美育列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高中一年级也开设了音乐课程。相应地,在音乐创作领域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产生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新中国的亲切感受以及对党和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以及奋发向上、积极努力的时代精神都成为了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在音乐审美层面的教育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但好景不长,这种良好的开端没有持续多久,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实施政治教育的课堂。音乐创作领域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幸运的是,我们的一些音乐家另僻溪径,创造出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它不仅保留了原《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内容,而且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幅度、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作品虽然是舞台上的曲目而非课堂上的内容,但它却给了人们振奋的力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音乐教育逐步融入到了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之中。相应地,音乐创作领域也进入了追新求异的时代,一些新颖的作品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更多的审美启示,让学生获得了清新脱俗的审美体验。
  1988年和1989年国家教委相继发布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及国家教委和文化部《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可以看作是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有力措施和保证。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并一直持续到高等教育阶段。这样,一个完整的审美教育链条就此形成。此间出现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音乐教材、音乐作品和优秀的音乐教师,切实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3年,一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由国务院正式发布,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有了思想导向,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此后,在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更为积极地开设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选修课,音乐教材日臻完善。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在课外和校外,各类音乐活动相继展开,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是在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并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肯定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对提高学生修养的积极意义以及在开发智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学校音乐教育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也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与人的素质培养、音乐教育与横向学科的关系等问题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有些教师把掌握技能技巧、乐理知识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些教师只强调音乐的愉悦性,忽视其教育功能,甚至教学生唱一些不适宜的、格调不高的歌曲;也有一些学校和家长把音乐教育当成中、高考最终捷径,对学生进行畸形的音乐技能、技巧的强化训练。
  二、如何加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的世纪,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改善和提高,切实加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并将其渗透到德育和智育中去。
  加强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听觉开始,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乐记》有记载:“声成文,谓之音。”意思是,各种“声”组织起来就成了“音”。音本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古代,广义的“音”包含音阶、音乐;在国外,“音”的含义包括音高、音符、调式、调性等内容。而狭义的“音”是指物理学概念的“音”,它有乐音与噪音之分。物体有规则地振动产生的是乐音;物体不规则地振动产生的是噪音。音乐中的音以乐音为主要材料,但是噪音的使用也是大量而重要的。比如,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中有很多打击乐器,像锣、鼓、镲等等。这些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在其民间特色的音乐中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在现代音乐中,某些自然音响,如风声、雷声,或某种电声音响所产生的噪音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乐音有高低、长短、音量和音色四个特性;而噪音只具备长短、音量和音色三个特性。音的这些特性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里其意义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在传统风格的音乐当中,音的长短和高低往往影响音乐的形式和风格;而在现代音乐作品中,其表现则更加多样化和随意性。如,有时突出音量的作用,有时突出音色的地位,有时则用音的长短变化来表现其内容。因此,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开始,率先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4省区开始实施实验,并在201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贵州省是最后一批课改地区,于2010年9月开始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教育实践的承担者,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成功推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要求,本研究主要对贵州省贵阳市的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进
通过对机械加工自动线故障的跟踪考察和深入分析,提出了确定自动线可靠性参数和分布函数的方法,运用马尔柯夫过程对自动线的可靠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研带了用计算机仿真预测
<正> 《统计与决策》1990年第2期和1991年第3期,都刊登了有关最小平方法与最小距离法的讨论,这两篇文章中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是不妥的,现将我的意见说明如下,供大家讨论、参考
<正>ICT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孟亚茹认为,ICT指"一系列用于信息创建、信息传播、信息储存和信息管理的工具和资源",Egbert指出ICT包括"任何形式的电
最后的研究表明,机械加工表面的微观形貌具有自仿射性和多尺度性,因而表面形貌的高度分布方差、斜率和曲率的方差工现进唯一的。基于分形几何理论,用Weierstras-Mandelbrot分形函数来表征表面的微观形
城乡两元分化一直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也逐渐通过课程反映到我们的教育中,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公正、公平。随着新课程各种教科书的实施,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除了褒扬以外,还有论者提出了新课程“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以往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对已有的社会课教科书进行了改革,从而推出了“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科书的城乡价值取向。  一、研究方
介绍AC/DCRP交替MIG焊接方法,它可以显著改善交流MIG焊的焊缝成形,同时克服直流MIG焊的电弧磁偏吹,利用这种方法还可进一步开发熔深控制功能。
热开关是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介绍了极低温绝热去磁制冷系统中热开关的作用和性能参数、常用类型及工作原理、典型应用,最后简要讨论了热开关的未来发展方向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共同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互动的社会交往关系,反映了人们对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的认识。师生关系是教
教师心理干预技能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目标人群施加心理影响,促进其不良行为改变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技术。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表明,国内外中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