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生活方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社会中的人们不得不选择某种生活方式,而消费文化不断暗示生活方式是可自主选择的事物,并教育消费者积极培育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新的社会地位的象征。因为享乐型生活方式能够扩大消费空间,所以提倡享乐型生活方式成为消费文化的必然选择,享乐也完成了自身的“去道德化”过程。此外,生活方式一方面成为消费者建构自我认同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成为身份认同的体现和表达。由于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生活方式存在向生活风格转变的趋势。
  关键词:消费文化 生活方式 享乐 身份认同 生活风格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一 消费文化
  20世纪初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性兴起,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福特主义使生产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新阶段,有力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工人工资的增长,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的消费潜力,加上分期付款购物模式的发明,使许多从前严格属于上层阶层的消费品,向广大消费者发出亲切的召唤,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消费品不断升级为必需品。正如波德里亚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
  消费社会中物质丰裕现象使越来越多的人的物质生活资源超越了生存所必须的水平,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有了相对的自由。众所周知,人类的生活方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一般来说,当经济基础和物质生活条件还比较薄弱时,人们不得不选择某种生活方式,并由这种生活方式形成消费习惯和消费选择。例如自然经济决定人们只能选择农业社会生活方式,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消费社会的出现使生活方式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给定的生活模式,它鼓励消费者打破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冲突与试验中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展示新的价值观,而对某种恰当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实质上是通过消费商品表现的,日常生活中存在成千上万的消费选择,为了符合新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必须学会怎样去消费,从众多的商品和服务中选择最合适的。“妇女杂志、家庭指南以及类似《纽约客》这种世故刊物上的广告,便开始教人们如何穿着打扮,如何装璜家庭,如何购买对路的名酒——一句话,教会人们适应新地位的生活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的生活方式一直有着尊卑之别,可以从生活方式认识社会地位。因此,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是追逐和模仿的目标,新兴阶级为了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总是竭尽全力地追求和模仿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在服饰、食品、住房等方面进行炫耀性消费。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中详细论证了从16至18世纪,新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地位的过程。因为奢侈是贵族生活方式中很有特征的一部分,所以暴发户不辞辛劳,笨拙地模仿贵族的习惯,那时一个叫杜卡莱的人在吃巧克力时总要由4个仆人侍候,而最粗俗的暴发户也遵从在本质上仅为少数人所具有的保持良好举止的观念。这种模仿与竞争的关系从古就有,并将持续下去。“下层阶级的模仿促使上层阶级再次改变自己,然后再次模仿,再次改变,再次模仿,再次改变——如此类推永不会有终止。”
  消费文化认为社会地位是可以改变的,而这种改变通过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来完成,最终又是通过商品、服装、表情及身体姿态等方面达到的。丰裕的物质文化使商品的获得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促使消费者对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社会地位产生无限的希望,从而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尽管这种自主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消费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它提供了这种改变的可能。与此同时,消费文化不断告诫消费者,他人是根据商品的品味、服装的品牌、身体姿态等混合体对其进行分类的,所以,消费者不再按照传统或者某种习惯毫不犹豫地接受某种生活方式,相反,消费者开始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仅年轻人及富人全神贯注于风格化的生活方式及自我意识的确定,消费文化的大众普及性还暗示着,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阶级出身,人们都有自我提高、自我表达的权利。”
  二 享乐型生活方式
  中世纪以来,宗教神学通过牺牲肉体来获得精神上的救赎,认为世俗的享乐会使个人堕入地狱,无法步入天国,因此享乐是要极力避免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程度以前,享乐一直被等同于懒惰与放纵,是一种罪恶的行为,应该受到诅咒和禁止。韦伯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原动力的新教伦理,强调工作、清醒、节俭、节欲等精神,世俗的成功是上帝所喜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它提倡一种禁欲、节俭、积累的生活方式。“这种伦理所宣称的至善,即尽量多多赚钱,与严格规避一切本能的生活享乐结合起来”。
  消费社会首先是一个物品高度丰富的社会,批量生产方式需要促使消费者放弃传统节俭积累的生活方式,培养一种全新的享乐型生活方式,消费不应再被看成是一种生活的手段和工具,而应上升为一种自由目的性活动,开发和满足基本需要之外范畴更宽泛无限的享乐,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消费空间,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消费市场。既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将享乐与盈利联系在一起,那么重塑消费者的追求目标,培育一种享乐型生活方式,成为消费文化的必然选择。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经济水平和经济要求,催生了节俭型生活方式与享乐型生活方式。享乐型生活方式的对立物并非节俭型生活方式,而是物质匮乏。
  如果说在过去享乐是精神堕落的象征,那么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逐渐隐退,使享乐获得了合法性的存在地位,新的价值观日益替代旧的处世原则。消费文化宣扬的享乐型生活方式允许个人内心欲望蓬勃发展,享乐道德观使个人为没有最大限度的享乐而感到羞愧,更成为个人自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享乐完成了自身的“去道德化”过程,不再被视为精神完善的反面,而是代表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已经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享乐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表现为很多年以来,讲道德的人会在攒足钱之后才去购买东西,人们害怕透支。而现在,“享乐道德观”提倡游玩、娱乐、炫耀和快乐,使人们认为自己应该纵情享乐,不再压抑自己的欲望,对所有消费品大胆出手,毫无顾虑地提前消费。
  “一旦个人将自己的生命从一代代人无尽的生命之流中分离出来,他自己生命的长短便成为他享有的尘世欢乐的尺度。他个人也将力图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生活模式。”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地享乐,把享受和满足视为一种人生事业,并且对一切潜在的享受进行系统开发来实现存在之最大化。与此同时,生命的有限性成为享乐的最大阻碍,衰老的身体自然成为人类梦想冲破的生理极限,享乐型生活方式必然会极力崇尚青春与活力,年轻的好处被无限放大,因此,对衰老的排斥意识越来越强烈。如脑白金是一种众所周知的针对中老人的营养品,其“年轻态,健康品”的广告词,暗示中老年人服用脑白金能够更长久地拥有健康与年轻,从而有能力更长久地享受生活。消化文化宣传的逻辑是,“个人如果能够照顾好他们自己的身体并且选择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能够避免衰老进程中衰退和负面的因素,从而延长他们享受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全部益处的能力。”
  三 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现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成员在确定自己身份的过程中有了自我确认感,从而与世界相处时就有了确定的方向定位,也拥有个人的所属感。传统社会中的个体身份是由他们出身的家庭决定的,个体无须为自己的身份担心,他们只是身份的承担者,因此有强烈的认同感。现代性使个体必须承担认同的重担,适应从身份的“承受者”到“责任者”的角色转变,身份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建构自我的材料被舍弃了,有一些新的建构自我的材料被加了进来,如家庭、年龄和阶级出身等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明显下降,而生活方式成为新的建构自我的材料。
  在消费文化中,每个消费者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幸福模式来任意选择和取舍合适的生活方式,个体也必须依据自身的身份认同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个体进行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也是塑造自我和社会认同的活动。可以说,生活方式一方面成为消费者建构自我认同的原材料,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本身成为身份认同的体现和表达。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作用历来存在。凡勃伦在其名著《有闲阶级论》中,详细论述了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从未开化时代开始,劳动就是下层阶级既有的、公认的生活方式,因此劳动是屈居下级的标志,是一个有地位、有身份的男子所不屑为的。上层阶级认为尊荣的重要标志是“有闲”,为了使人信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有闲阶级与炫耀性的生活方式合二为一了。同时,为了给这种生活留下具体的、可以看得见的成绩,有闲阶级对个人风采以及仪容举止进行熏陶,使有闲阶级对礼仪的娴熟习惯成自然,拥有一种安富尊荣的气派。
  消费文化强调生活方式是身份认同恰当的表达,“个体不应该仅仅是让生活发生在他们的闲暇时间里,而是应该计划和建构一种表现他们认同的生活风格,而且可以被他人当作判断他们社会地位和个性的标记。”由此可见,在消费文化中,身份认同的建构是通过生活方式的选择来实现的。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流动的、轻灵的现代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份认同不再是固定不变和完整统一的,身份认同呈现碎片化状态,无数的碎片构成了看似完整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表现出无限的可能。同时,消费文化强调生活方式在风格、选择等方面的特征,鼓励个人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发挥自身自主性。所以,对自由选择的强调,使生活方式存在向生活风格转变的趋势。
  在传统社会中,生活方式是受结构性条件制约的生活模式,因此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加”特征,现代化进程带来控制的解除,生活风格具有较高程度和较大范围的自由选择。“生活风格这个术语,并不适用于传统文化,因为它隐含着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的选择,并且因为它是‘被采用的’而不是‘被传承的’”。人类开始从强制性的社会约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有权力对合适的生活方式任意做出选择和取舍。那么,生活风格自由的特征选择到底是一件幸事,还是一次灾祸呢?
  
   注: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任务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08ZX025。本文来源于2009年度贵州财经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法]让·波德里亚,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 [德]桑巴特,王燕平等译:《奢侈与资本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David Bell,eds.Historicizing Lifestyle.Burlington:Ashgate,1988.p.7.
   [5] [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6] [德]马克斯·韦伯,李修建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7] Mike Featherstone,eds.The Body: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London:Sage,1991.p.201.
   [8] [英]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 [美]凡勃伦,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 [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等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王敏,女,1981—,湖南岳阳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教育期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他们需要怎样的精神食粮,作为期刊编辑必须胸中有数,才能编出适合教师和学生口味的文章,才能起到期刊的导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编辑
组织管理 紧急行动 采取强有力措施 做好今年春季森林防火工作 ──在全国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 会议上的讲话……………………温家宝1(1) 在全国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上的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日前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相比2008年1月份统计的9.72%网瘾比例,目前我国有青少年网民1.6亿以上,10%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约1600万人),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男人与女人存在巨大差异,才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近日,美国“博闻网”就揭露出男女之间5个有趣的差异。女人能一心多用,男人只能一心一意。英国谢菲尔德大
阿里巴巴对员工幸福感的诠释:1.幸福感的基础层级是:保障个体和家庭安居乐业。2.幸福感的第二层级是:帮助员工找到并实现其自我价值。3.幸福感的第三层级是:群体的使命感。阿
拟下这个题目,并非笔者主观臆断,而是有科学根据和事实依据的。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关系。这个结论已被许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声学方法测量海浪级的实时计算机处理方案,简化了计算机实时处理公式,容易实现。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al-time computer processing scheme that uses
我国正颌外科学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探索与创业 ,已经成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中最具生气、发展迅速的新的分支学科。它不仅为众多牙颌面畸
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机器人代替人工的需求,铸造更多大国工匠,为制造业强国打造坚实基础,中国急需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但由于人们对职业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就连恋爱婚姻的程序也可以变成更简单快捷的方式。闪电般地相识,闪电般的擦出爱情火花,闪电般地结婚。不用花多少时间,不必投入多少精力,不须那么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