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以“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5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
5月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同日,李克强总理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强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发展和全球竞争中争做领跑者。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最近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这不仅仅是要发展新经济,更加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遇来加深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全球经济新特征:“三低两新”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除了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外,经济增长结构与增长动力也处于加速调整中。过去我们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快速推进工业化,所以开放战略就是利用外部的资源、市场来满足我们推进工业化的需要。现在,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这样吗?
隆国强: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两缺口模型——缺资金、缺外汇。开放部门主要是解决外汇不足的问题,包括利用外部资金和出口创汇,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一度达到过20%,但最近这些年比例就很低,甚至在5%以下。也就是说,从数量上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占比并不高,我们最需要的是依附于这些投资的管理、技术、人才,还有海外的销售渠道、品牌等等。
开放部门通过解决外汇短缺问题,能够引进外部的技术设备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就实现了追赶式的发展,即经济学上所说的压缩式增长。别人二百年走完的路,我们可能用30年、50年就能走完,增长速度比别国快。那些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平均下来是2%左右,而中国过去30年平均能够达到9.8%,这就是所谓的奇迹。奇迹来源于什么?奇迹来源于落后,没有巨大的差距就不可能那么快,这是追赶型经济才可能出现的情况,领先型经济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速度。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现在作为一个深度融入全球的经济体,外部环境有什么样的新变化?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趋势是什么?
隆国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是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经济繁荣,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但危机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三低两新”,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的一些新特点。“三低”,一是指增长速度降低;二是指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低;三是指低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比较前期来看,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比较稳。欧洲虽然还在危机后的泥潭里面,但是也已经没有很高的大风险了,所以,相对来说,全球性金融动荡的风险降低了。不过,还存在一些地缘政治风险,比如乌克兰危机。
“两新”,一是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二是指新规则。就前者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经济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也包括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对新技术的投入应当大幅度增加。我们经常听到有不同的新技术诞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中国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在大幅度增加,研发活动也很活跃。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现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引领全球经济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密集制定过程中,它和老规则不是一个替代关系,而是一个拓展和更加深化的关系。有一些新的规则,如果可能的话,发达国家一定是在多边层面上推动的。像TPP里面的一些新规则,实际上都是当年多哈回合谈判之前曾提到过而根本就没有列进谈判议题的所谓“新加坡议题”,发达国家不死心,现在又通过区域合作平台来推动。中国现在没有参与TPP的谈判,并不意味着以后不用承认这个规则。从历史经验来看,可以预见,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或者直接在多边层面形成,变成全球大部分成员都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者先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慢慢拓展,最后形成全球规则。所以,不管在不在TPP里面,中国最终都要承受这种规则。现在中国不在里面,最大的后果就只能是被动接受。所以,中国应该尽可能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中去,否则没有机会去发表自身的意见,无法去影响规则的制定。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中国经济报告:前面你所说的“三低两新”,其中的新技术与德国提的“工业4.0”是不是类似的概念?
隆国强:我认为有联系,但也有差别。德国的“工业4.0”讲的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的生产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高端的制造大国,依靠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其制造业的计划。而中国所说的新技术,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数字技术、IT技术,还拓展到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甚至更多。但是,信息化毫无疑问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最突出的一个技术领域。
德国“工业4.0”的技术水平比中国的要高,起点也比中国高,但是中国的“制造业2025”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的经济体,不仅可以发展新兴产业,而且具备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巨大空间。
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5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
5月7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同日,李克强总理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强调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在创新发展和全球竞争中争做领跑者。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最近在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表示,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这不仅仅是要发展新经济,更加重要的是利用这个机遇来加深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全球经济新特征:“三低两新”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除了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入中高速外,经济增长结构与增长动力也处于加速调整中。过去我们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快速推进工业化,所以开放战略就是利用外部的资源、市场来满足我们推进工业化的需要。现在,要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这样吗?
隆国强: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两缺口模型——缺资金、缺外汇。开放部门主要是解决外汇不足的问题,包括利用外部资金和出口创汇,外资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一度达到过20%,但最近这些年比例就很低,甚至在5%以下。也就是说,从数量上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占比并不高,我们最需要的是依附于这些投资的管理、技术、人才,还有海外的销售渠道、品牌等等。
开放部门通过解决外汇短缺问题,能够引进外部的技术设备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就实现了追赶式的发展,即经济学上所说的压缩式增长。别人二百年走完的路,我们可能用30年、50年就能走完,增长速度比别国快。那些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平均下来是2%左右,而中国过去30年平均能够达到9.8%,这就是所谓的奇迹。奇迹来源于什么?奇迹来源于落后,没有巨大的差距就不可能那么快,这是追赶型经济才可能出现的情况,领先型经济不可能有这么高的速度。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现在作为一个深度融入全球的经济体,外部环境有什么样的新变化?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趋势是什么?
隆国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经济和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是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经济繁荣,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但危机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即“三低两新”,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所面临国际环境的一些新特点。“三低”,一是指增长速度降低;二是指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低;三是指低风险。 风险无处不在,但是比较前期来看,现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比较稳。欧洲虽然还在危机后的泥潭里面,但是也已经没有很高的大风险了,所以,相对来说,全球性金融动荡的风险降低了。不过,还存在一些地缘政治风险,比如乌克兰危机。
“两新”,一是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二是指新规则。就前者而言,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要想办法走出经济困境,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主要是指技术创新,也包括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所以,对新技术的投入应当大幅度增加。我们经常听到有不同的新技术诞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等,中国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在大幅度增加,研发活动也很活跃。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现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引领全球经济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
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密集制定过程中,它和老规则不是一个替代关系,而是一个拓展和更加深化的关系。有一些新的规则,如果可能的话,发达国家一定是在多边层面上推动的。像TPP里面的一些新规则,实际上都是当年多哈回合谈判之前曾提到过而根本就没有列进谈判议题的所谓“新加坡议题”,发达国家不死心,现在又通过区域合作平台来推动。中国现在没有参与TPP的谈判,并不意味着以后不用承认这个规则。从历史经验来看,可以预见,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或者直接在多边层面形成,变成全球大部分成员都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者先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慢慢拓展,最后形成全球规则。所以,不管在不在TPP里面,中国最终都要承受这种规则。现在中国不在里面,最大的后果就只能是被动接受。所以,中国应该尽可能参与到规则制定过程中去,否则没有机会去发表自身的意见,无法去影响规则的制定。
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中国经济报告:前面你所说的“三低两新”,其中的新技术与德国提的“工业4.0”是不是类似的概念?
隆国强:我认为有联系,但也有差别。德国的“工业4.0”讲的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数字化的生产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它本身就是一个高端的制造大国,依靠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其制造业的计划。而中国所说的新技术,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数字技术、IT技术,还拓展到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甚至更多。但是,信息化毫无疑问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最突出的一个技术领域。
德国“工业4.0”的技术水平比中国的要高,起点也比中国高,但是中国的“制造业2025”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的经济体,不仅可以发展新兴产业,而且具备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