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先简要谈了德育应遵循的原则。然后,重点阐述了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怎样与生活接轨,共分为四点:爱国与爱集体、爱家乡、关心祖国前途、维护祖国统一相接轨;不屈不挠、开拓进取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接轨;节俭朴素与学生的消费观念相接轨;勤劳、爱人与刻苦学习、敬老爱幼相接轨。最后,提出教师应达到的四个要求:有热情、有道德、有知识、有方法。
关键词:历史;德育;学生;现实;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一些有害的思想正侵蚀着一部分人,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时都会腐蚀和毒害青少年,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较差,一旦他们接受了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尔虞我诈、奢侈懒散、铺张浪费这些腐朽思想后,他们的人际关系将受到严重破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发生扭曲,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害到自己乃至他人与社会;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又将是寸步难行。因此,对学生加强德育刻不容缓,而历史学科本身就赋予了这一重大职能。
德育既然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该怎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呢?本文拟就这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必须先明确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历史课要以史感人,切忌空泛号召
历史老师应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德育才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2. 德育目标要得当
是“大德”时应教育“大德”,是“小德”时应教育“小德”。好多历史教师看不上“小德”,而以“德”小而不为,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千千万万的“小德”恰恰是整个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评述历史要公正、客观、全面
比如讲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学生们都很自豪,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古代先进的方面太多,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也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西方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学过去以后,最大限度地应用起来,不但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成为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工具。而中国自己的发明却用在看风水、祭祀时燃放鞭炮、印刷八股文上了。
下面,我们要谈一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该怎样与生活接轨了。
一、爱国、气节与学生的爱集体、爱家乡、关心祖国前途、维护祖国统一相接轨
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统一、发展作出过贡献。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的革命领袖。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虽饱受侵略者蹂躏,但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起了新中国。这期间,有多少仁人志士啊,他们或捐躯沙场,或奋斗终生,他们都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
那么,这种情感、气节怎样移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呢?难道直接告诉学生“同学们要学这样”“同学们要学那样”……这种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一定收效甚微。我让学生在学屈原、霍去病、林则徐等人的时候,没有直接要他们去爱国,而是先把他们引导到爱班级上来,让每一个人都为班级做实事,比如班级卫生、同学互助、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精神鼓励。刚开始,有的同学怕出头而不愿做,我始终不放弃,进行鼓励,当有一部分人终于为班级做实事以后,整个班级都被带动了。因为他们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他们能够做到爱班级以后,我又让他们朝爱学校的方向发展,接着再向爱家乡的方向发展。怎样爱家乡呢?例如关心家乡建设,自觉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等。我又把宋祖英多次为家乡人民唱歌却分文不取的事讲给他们,同学们听了深受感动。他们意识到“人不能忘本”。最后,我再让学生主动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维护祖国的统一。当我在讲到香港、澳门回归时,先写了一篇有关香港、澳门被一步步侵占的文章,进行配乐朗诵,然后把我国分别于1997年、1999年收回香港、澳门的情景录像放给学生看。同学们在听到祖国领土被侵占时都义愤填膺,在看到新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时,心情又异常激动。令我欣慰的是,他们还十分关心台湾问题,希望台湾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溢于言表。当同学们意识到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时,不禁相当焦躁。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祖国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课后,有的同学跟我交流:“以前总觉得爱国是长大成人、学有所成之后的事,是将来的事,现在知道爱国就是现在的事,是一直要坚持的事。”
二、不屈不挠、开拓进取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接轨
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冒险、开拓进取,这些是成功必备的要素,也是学生进步、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几大要素。怎样让学生吸收这些品质呢?
例如,我在讲张骞通西域时,先强调张骞出使西域,路途遥远,艰难坎坷,但他却毅然地主动接受任务。出使途中,又几经曲折,却毫不退缩……当我把张骞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介绍完以后,同学们脸上露出敬佩之情。好!时候到了,我赶忙提问:“2008年我国也有一个人,他实现了太空行走,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翟志刚!”同学们异口同声。“翟志刚与张骞当然有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为了一项事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冒险、开拓进取。”古今对照,感想强烈。古人可能比较遥远,但今人的事迹却耳有所闻、目有所睹。我还这样引导他们:“你们现在不一定非要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不可,但是他们好的品质你们应该学过来,并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了,设法度过;生活中有思维火花了,可以做做小实验,搞搞科技小发明,要开拓进取嘛!”
三、节俭朴素与学生的消费观念相接轨
如今的学生,手头都有几个零花钱,他们消费起来往往盲目而非理性,甚至有部分同学中间出现攀比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列举了唐太宗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并说:“节俭朴素是美德,有了钱也应合理消费。一个封建帝王要什么没有呢,但他选择了节俭。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反倒不如一个封建帝王吗?”我还建议他们把零花钱积蓄起来,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的引导,让许多同学通过节俭、助人而深深感到了快乐。
四、勤劳、爱人与刻苦学习、敬老爱幼相接轨
现在的学生往往会有些懒惰、自私自利的坏习惯。针对这点,我以李春营造赵州桥、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等为例,生动地描述他们的艰辛劳动和成功的喜悦,并要学生把“勤劳”二字铭刻在心,并切实放到学习中去。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
我列举了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再把这层意思引申了开来。我要学生先去爱自己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同学、父母及亲属,再“推恩”到其他人身上。有的同学事后说:“我的父母看到我对他们变得孝敬体贴了,他们也好像变了人似的,对爷爷奶奶也更关心了。”
既然要把学生教成有德之人,那么教师本身又该怎样做呢?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1. 有热情
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教学、对德育缺乏热情的人会把学生教成有道德的人。只有对历史、对教学、对德育热情洋溢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
2. 有道德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一个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只有心灵美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3. 有知识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历史学科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外交、军事、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教师如若没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他所教的可能只限于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那么他讲出来的就会空洞而没有说服力。教师唯有掌握广博的历史知识,备课不囿于教参,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才能在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 有方法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德育效果。我常采用的教法就有:讨论、辩论、答辩、设疑、小品、配乐朗诵、编辑历史园地小报、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综上所述,我觉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切实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世界观中去。
(靖江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历史;德育;学生;现实;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一些有害的思想正侵蚀着一部分人,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随时都会腐蚀和毒害青少年,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和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一些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较差,一旦他们接受了金钱至上、自私自利、尔虞我诈、奢侈懒散、铺张浪费这些腐朽思想后,他们的人际关系将受到严重破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发生扭曲,他们的行为将会危害到自己乃至他人与社会;当他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又将是寸步难行。因此,对学生加强德育刻不容缓,而历史学科本身就赋予了这一重大职能。
德育既然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该怎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呢?本文拟就这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必须先明确的是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历史课要以史感人,切忌空泛号召
历史老师应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身心投入,这样的德育才充满感染力、征服力。
2. 德育目标要得当
是“大德”时应教育“大德”,是“小德”时应教育“小德”。好多历史教师看不上“小德”,而以“德”小而不为,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千千万万的“小德”恰恰是整个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评述历史要公正、客观、全面
比如讲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学生们都很自豪,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古代先进的方面太多,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也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西方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学过去以后,最大限度地应用起来,不但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成为推翻封建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工具。而中国自己的发明却用在看风水、祭祀时燃放鞭炮、印刷八股文上了。
下面,我们要谈一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该怎样与生活接轨了。
一、爱国、气节与学生的爱集体、爱家乡、关心祖国前途、维护祖国统一相接轨
中华民族是酷爱自由、富有革命传统的优秀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祖国统一、发展作出过贡献。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的革命领袖。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自卫反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虽饱受侵略者蹂躏,但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从未间断过。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经过28年英勇斗争终于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起了新中国。这期间,有多少仁人志士啊,他们或捐躯沙场,或奋斗终生,他们都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
那么,这种情感、气节怎样移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呢?难道直接告诉学生“同学们要学这样”“同学们要学那样”……这种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一定收效甚微。我让学生在学屈原、霍去病、林则徐等人的时候,没有直接要他们去爱国,而是先把他们引导到爱班级上来,让每一个人都为班级做实事,比如班级卫生、同学互助、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给予精神鼓励。刚开始,有的同学怕出头而不愿做,我始终不放弃,进行鼓励,当有一部分人终于为班级做实事以后,整个班级都被带动了。因为他们知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他们能够做到爱班级以后,我又让他们朝爱学校的方向发展,接着再向爱家乡的方向发展。怎样爱家乡呢?例如关心家乡建设,自觉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等。我又把宋祖英多次为家乡人民唱歌却分文不取的事讲给他们,同学们听了深受感动。他们意识到“人不能忘本”。最后,我再让学生主动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维护祖国的统一。当我在讲到香港、澳门回归时,先写了一篇有关香港、澳门被一步步侵占的文章,进行配乐朗诵,然后把我国分别于1997年、1999年收回香港、澳门的情景录像放给学生看。同学们在听到祖国领土被侵占时都义愤填膺,在看到新中国收回领土主权时,心情又异常激动。令我欣慰的是,他们还十分关心台湾问题,希望台湾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心情溢于言表。当同学们意识到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时,不禁相当焦躁。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学生:祖国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课后,有的同学跟我交流:“以前总觉得爱国是长大成人、学有所成之后的事,是将来的事,现在知道爱国就是现在的事,是一直要坚持的事。”
二、不屈不挠、开拓进取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相接轨
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冒险、开拓进取,这些是成功必备的要素,也是学生进步、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几大要素。怎样让学生吸收这些品质呢?
例如,我在讲张骞通西域时,先强调张骞出使西域,路途遥远,艰难坎坷,但他却毅然地主动接受任务。出使途中,又几经曲折,却毫不退缩……当我把张骞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介绍完以后,同学们脸上露出敬佩之情。好!时候到了,我赶忙提问:“2008年我国也有一个人,他实现了太空行走,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翟志刚!”同学们异口同声。“翟志刚与张骞当然有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为了一项事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勇于冒险、开拓进取。”古今对照,感想强烈。古人可能比较遥远,但今人的事迹却耳有所闻、目有所睹。我还这样引导他们:“你们现在不一定非要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不可,但是他们好的品质你们应该学过来,并应用到学习上,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了,设法度过;生活中有思维火花了,可以做做小实验,搞搞科技小发明,要开拓进取嘛!”
三、节俭朴素与学生的消费观念相接轨
如今的学生,手头都有几个零花钱,他们消费起来往往盲目而非理性,甚至有部分同学中间出现攀比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列举了唐太宗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并说:“节俭朴素是美德,有了钱也应合理消费。一个封建帝王要什么没有呢,但他选择了节俭。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反倒不如一个封建帝王吗?”我还建议他们把零花钱积蓄起来,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样的引导,让许多同学通过节俭、助人而深深感到了快乐。
四、勤劳、爱人与刻苦学习、敬老爱幼相接轨
现在的学生往往会有些懒惰、自私自利的坏习惯。针对这点,我以李春营造赵州桥、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等为例,生动地描述他们的艰辛劳动和成功的喜悦,并要学生把“勤劳”二字铭刻在心,并切实放到学习中去。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
我列举了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再把这层意思引申了开来。我要学生先去爱自己身边的人,包括老师、同学、父母及亲属,再“推恩”到其他人身上。有的同学事后说:“我的父母看到我对他们变得孝敬体贴了,他们也好像变了人似的,对爷爷奶奶也更关心了。”
既然要把学生教成有德之人,那么教师本身又该怎样做呢?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素质:
1. 有热情
很难想象,一个对历史教学、对德育缺乏热情的人会把学生教成有道德的人。只有对历史、对教学、对德育热情洋溢的老师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
2. 有道德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一个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只有心灵美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3. 有知识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历史学科触及到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外交、军事、民族、宗教等方方面面,教师如若没有渊博扎实的专业知识,他所教的可能只限于历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那么他讲出来的就会空洞而没有说服力。教师唯有掌握广博的历史知识,备课不囿于教参,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才能在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 有方法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历史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德育效果。我常采用的教法就有:讨论、辩论、答辩、设疑、小品、配乐朗诵、编辑历史园地小报、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综上所述,我觉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应切实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世界观中去。
(靖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