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采纳问题的国内研究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ky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企业技术创新采纳问题的提出
  
  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是指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结合自身组织条件,寻找创新机会、获得创新信息和技术、决策创新行为的持续过程。Mohamed I.Nabih和Sjaak G.Bloetn等学者们在1997年对创新采纳的相关文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认为现有的关于创新采纳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占主导地位和多数学者关注的焦点,即从用户和厂商的相互选择和作用来研究影响创新采纳效果和结果的因素。例如:Feder(1982)和Rogers(1962)等学者先后提出了创新产品本身的特征和属性是决定创新采纳的重要因素的观点,Ostlund(1974)则强调了创新采纳风险性预测的重要性。二是少数学者从与创新采纳伴生的创新拒绝和抵制行为来进一步考察创新采纳的演化过程。Joy Taylor和Rodney Mcadam在2004年明确指出,无论是技术创新体系还是技术创新采纳与扩散更多地表现为企业外部企业间或企业与各创新主体间的行为,或者是国家或社会层面创新体系的建立与运行,鲜有文献把技术创新采纳内化为一个企业组织内部来观察和研究。
  
  二、国内关于技术创新采纳问题的研究观点
  
  我国学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非常少,1980年至2007年以来,我国关于该方面的学术论文仅有20余篇,且我国学者们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介绍和转述阶段;另一方面,即便是有些研究也是零散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实证研究,至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理论研究,例如对于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内涵、影响机制、实施管理控制、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统一认识。
  如果从采纳与决策的关系来看,只要是采纳行为必定涉及到技术的选择和判断。那么东北大学的陈昌曙和远德玉教授则是较早关注和研究创新采纳的学者了。两位教授在1991年就提出:“作为社会经济单位的企业,官的存在兴衰,取决于能否做出恰当的、卓有成效的技术选择。企业总是在技术选择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精心地考虑如何进行技术选择的问题,企业才有前途。企业技术活动的中心环节就是如何有选择地把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应用中的现实技术,即做到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尽管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技术选择和技术采纳以及技术与创新技术的区别,也没有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选择的含义,但从选择和采纳所共生的决策角度看,已经呈现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色彩。特别是远德玉教授和马世骁教授则进一步主张:“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决策,是从动机产生、设想形成到项目确立和规划方案提出的一系列分析、评价和选择的过程。”
  既然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是企业作出使用一项技术创新并实现市场化目标的复杂决策过程,那么东北大学李兆友教授对于创新采纳的认识就更加明确了。他认为:“从决策角度看,企业的技术创新就是一个多阶段的决策过程。创新决策方案形成的过程,就是从生产制造部门、研究开发部门、营销部门等寻找创新机会再进行取舍的过程。在创新过程的各个阶段,创新决策主体都需要根据创新的具体进展情况,并在其它创新主体积极配合下,才能适时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这个观点为创新采纳的提出奠定了明确的理论基础,即决策理论和系统理论。
  浙江大学卢显文、郑刚从创新过程角度出发,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发展具有五代模式。即从技术推动、市场拉动、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发展到一体化(并行)和系统集成与网,络模式。而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第二代(市场拉动型)、第三代(耦合互动性)创新过程模式阶段,只有少数领先企业正向第四代、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式迈进。他们认为市场是引发企业研发的思想源泉,而研发是被动的起作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呈现出简单的线性拉动或市场与企业交互模式。他们的观点为以后的采纳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即采纳行为离不开市场与企业的互动过程。
  华南理工大学的郭跃华、苏翔的研究则偏重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与采纳方式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采纳方式选择影响最大,其余依次是创新技术与采纳者的技术相近度和创新技术对采纳者整体创新产品的影响程度。同时,他们也从创新采纳者角度,得出结论:企业自身研发实力越强,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就越高,企业就越不可能以外购方式采纳创新成果,相反越有可能采用合资的方式进行创新采纳。根据创新方式由大到小排列,影响创新采纳的企业本身特性的因素有: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企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对创新技术的成本估算困难程度。至此,我国学者开始明确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概念,但仍没有给予相应的内涵界定。
  北京邮电大学吕廷杰、李保红等也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指出,企业的早期技术创新采纳行为虽然面临着技术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被模仿的威胁,但由于较早抢占市场先机,较先锁定目标用户,较快提高了产品及品牌的成熟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先发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得高额利润。这进一步表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存在时机的选择问题。
  同济大学的李怡文在研究了企业IT/IS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后,把企业创新扩散行划分为采纳决策、调试、接收与内化行为四种。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方面讨论了影响决策者采纳的因素。指出:“企业的采纳行为必须有足够的推动力作用才能产生。推动力作用的结果是企业最终作出采纳决策或拒绝。所有与采纳技术相关的人员都可以成为推动者,但由于他们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拥有的权利以及在组织中的影响力不同,他们对采纳决策的推动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东北大学的吴永忠也指出:企业技术创新采纳之所以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就在于其内在的不确定性,创新采纳失败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市场需求和技术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分析。董静博士则从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表达了影响制度创新采纳的因素。她认为在制度创新采纳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要受到本国或企业的特有文化、内外制度的一致性、国民和员工的素质、技术条件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创新采纳行为也会相应的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夏国藩在其编著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一书中则认为:企业在进行创新产品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匹配性、与本企业的技术能力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亲技术产品”和“低风险产品”的概念。陆利忠在其《环境创新的采纳行为分析》一文中主张,目前影响企业环境技术创新采纳的最大 障碍之一便是资金短缺,因为无论是工艺改造、产品创新还是建立环境管理体制,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部门可以联系金融部门,对企业的环境创新项目提供低息、无息的贷款,降低企业的风险和采纳成本,类似的政策措施还有建立环境基金、发行环境债券、推广环境适用技术、示范工程、建立信息网络等。
  
  三、对国内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文献的评价
  
  从目前的文献整理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从企业角度来观察和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和过程的都非常少,多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介绍和转述阶段,多数是基于引用和借鉴基础上,从创新扩散的角度来观察企业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此外,一般性研究较多,多是从市场竞争、宏观政策等外部因素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过程,很少有人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针对各个技术创新采纳环节和主体进行深入研究。即便是有些零散的研究也多是关注组织规模、组织结构、组织生命周期等外显因素与技术创新采纳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也仅仅关注采纳的决策阶段而忽视采纳之后的实施和持续保持过程,忽略了对采纳失败、拒绝采纳和保持采纳行为的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在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上还存在很多分歧。
  在总体上,国内学术界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归纳为外部的宏观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的微观条件,且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过程视为社会系统中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的观点仍然占主流,并没有把企业技术创新采纳作为一个组织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的行为来研究,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理论体系。目前的研究也几乎没有考虑到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方式、企业属性和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战略管理等内在要素的关系,忽略了企业技术创新采纳本身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单纯地割裂了采纳和实施的一体化关系,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是不完善的,也不具有一般性。
  当然,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研究已取得的初步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结构、过程问题提供了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其一,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动力机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缺乏从中国特殊国情出发按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的研究;其二,只是简单地对企业技术创新采纳内涵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和探讨,而对采纳的特征,采纳与扩散、引进、转移等相关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未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概括;其三,在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方式方法研究上,并没有太多的涉及,没有给现实的企业提供更多的指导依据,多是从具体企业或行业内通过收集大样本的方法事后总结采纳结果,缺乏对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分析。其四,现有的企业管理研究尚未对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采纳进行专题探讨。
  综上所述,以企业为视角,把采纳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来研究必将给技术创新领域带来新的收获,开拓新的视野。
其他文献
针对中国大城市中心区更新发展的复杂问题,基于综合交通的思维,以世界六大典型城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对象,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城市支路,人口密度六项指标分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尚退己让人之风,传颂着许多恭敬礼让的千古佳话。“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传说,透露出邻里宽容;“孔融让梨”的故事,映照着手足情深;“退避三舍”的史实,折射了沙场诚信……退己让人,是高人一筹和求同存异,是一种恬淡隐忍的大度风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自我修缮。  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利要让,功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反之,存一分
市场打响“科技战”    笔者走访了一些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后发现,由于2010年“千年极寒说”的盛行,早在秋末,暖衣市场就开始了“预热”。而面对巨大的商机,商家们纷纷推陈出新,以新型材质和附加功能吸引顾客,在暖衣领域打响了“高科技之战”。漫步各大商场和超市的保暖内衣销售区,笔者发现,许多内衣的吊牌上都表明了色拉姆、outlast空调纤维、36.4度恒温面料、依克丝、竹炭、莫代尔等一系列光怪陆离的
前期研究构建了1株组成型表达山梨糖脱氢酶(sorbose dehydrogenase,SDH)的大肠杆菌工程菌,该菌株能利用L-山梨糖生产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eto-L-gulonic acid,2-KL
贵州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乡干部群众笑颜绽开,感恩铭刻在心,对'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浸透在言语和实干的方方面面。一组组数据激动人心:党
微缩可以产生创新。刻意放大,同样能标新立异。  1984年,瑞士钟表匠把世界上最大的手表悬挂在原联邦德国法兰克福市法兰克福银行的外墙上。这只手表重30吨,表面直径长16.3米,表带共长142米,比跑道还长。这不仅使成千上万的市民毫不费力地看清标准时间,而且以宏伟巨大的形象展示了瑞士钟表业的高超技术。  事实上,人们早就喜爱把东西放大,而且以巨大无比的创造产生过世界奇迹。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其横亘山川
随着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研究工作的开展,这种材料在很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细观结构几何模型、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三个方面综述了三维编织复
矿物棉喷涂绝热层主要具有保温节能效果好,燃烧性能等级高,吸声、降噪性能佳,施工快速、方便等特点。但该保温材料用于保温工程尚存在一些问题,为推动矿物棉喷涂保温工程技术
2009年5月10日23时50分,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收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一份采自包某某的咽拭子标本。收到标本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采用RT—PCR和Real
发明创造虽然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但并不是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得无中生有,也不见得非要摈弃传统产品另起炉灶。恰恰相反,立足传统产品,以改进型、换代型新产品去占领传统市场,也不失为发明创造新招。运用这种承旧更新法时,一般从继艺改形、继方改艺、继名改质等方面来实施。  继艺改形即继承传统产品制作工艺,根据现代消费心理或时尚,革新产品形态和式样,使传统产品焕然一新。例如,浙江某地的麻编鞋历史悠久,素以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