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识别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身份鉴别中的应用

来源 :保密科学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鉴别又称身份验证,是防止主动攻击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保证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和用户间传输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传统的身份鉴别方法主要采用一些个人身份标识物品或个人身份标识信息[1],身份标识物品包括身份证、银行卡等,身份标识信息包含用户名、密码等。这些鉴别方法存在明显的漏洞,如证件、银行卡等易被盗取,用户名、密码等易被破解。在马航失联客机上,相关部门查出至少4人持假护照登机,暴露出身份鉴别系统安全性差这个
其他文献
中央情报局研发的定密管理工具可为电子文件、邮件添加密级标志。用户根据拟添加密级标志的电子文件的内容选择定密指南后,定密管理工具可自动在段落、页眉页脚等位置生成密级标志。该工具还可以对生成的标志进行检查,确保文件各密级标志之间不冲突。本手册为用户介绍了定密管理工具的主要界面,及相关功能和特点。定密管理工具可为微软办公软件(包括Word,
期刊
保密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保密这一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来源于保密实践又高于保密实践,对保密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在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动荡加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窃密与反窃密斗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树立和增强适应形势变化、科技进步和现实对抗需要的保密意识。文章从剑悬头顶的敌情意识、守土有责的担当意识、依法治密的铁律意识、科技强密的前瞻意识、群防群治的融合意识、全维全程的防范意识6个方面,对新
期刊
2014年8月21日,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江苏省国家保密局和苏州市国家保密工作局组织了对筹建的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苏州市)分中心的现场检查评审。评审认为,筹建的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苏州市)分中心符合分中心的有关要求。同日,举行了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苏州市)分中心成立大会。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主任朱宜兵,苏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少东,江苏省国家保密局副局长张莉莉,苏州市委副秘书长、苏州市国
期刊
为加强保密工作联系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在保密工作开展中的推进作用,2014年南京市保密局通过积极强化"三个作用",使保密工作联系组不断焕发新貌。一是强化引导作用。市保密局各处作为全市10个保密工作联系组的活动牵头人,从工作任务要求和工作实施需要出发,对所牵头的各联系组开展活动,通过加强活动引导,保证联系组活动开展。2014年4~5月,全市10个联系组先后召开会议,围绕2014年保密工作重点任务和实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保委和国家保密局工作部署,打好定密管理、网络保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三大攻坚战",切实提高地市级保密干部的保密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7月1日至4日,中国保密协会和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联合在京举办全国各市(地、州)保密干部专题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40多名保密干部参加了培训。国家保密局总工程师、中国保密协会会长杜虹同志参加开班仪式并讲
期刊
分析软件自身故障在软件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规律是分析"故障—错误—失效"链式效应的基础.但在研究软件故障行为特征时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故障行为集合的庞大与复杂.因此,如何约简故障行为集合是研究故障行为规律的基本前提."当两个程序具有相似的基本属性时,其故障行为和失效行为也具有相似性"这一推断为约简故障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但尚未得到验证.本文核心工作即验证该推断的正确性.为此,首先提出一种针对程序基准行为、
期刊
7月23-24日,由中国信息协会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和国际信息安全认证联盟(ISC)2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亚太区信息安全SecureAsia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首次在中国举办的SecureAsia大会,以"共筑网络安全、同享互联未来"为主题,邀请了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前特别助理兼白宫网络安全协调员霍华德·施密特,美国前内政部首席信
期刊
近日,由住建部主办的"首届城市建设物联网技术产品博览会暨城市一卡通及智慧社区应用体验展与中国城市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本届博览会以"体验、交流、创新、共赢"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于政府、IT行业、学术界和媒体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以安全解决方案体验展为主要特色亮点,主办方邀请卫士通公司作为信息安全企业的唯一宣传代表在主论坛发布《信息安全技术在城市通卡及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报
期刊
三零卫士工业防火墙(30TrustCON FWS)是一款专门为工业控制系统开发的信息安全产品。适用于SCADA、DCS、PCS、PLC等工业控制系统,可被广泛应用到核设施、钢铁、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电力、天然气、先进制造、水利枢纽、环境保护、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以及其他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工业控制系统。
期刊
锲而不舍的网络黑客一直在寻觅机遇。现在,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他们大显身手的新领域。在计算机上曾经大获成功的攻击伎俩现在正被套用在移动设备上,而用户还未意识到危险在靠近。安全防护措施薄弱的移动设备正在加速流入市场,易于下手的攻击目标十分充裕。"黑客必然会从薄弱环节下手,然后利用最易于成功的方式发动攻击。"美国知名安全企业CYREN首席技术官利奥尔·克哈维如是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