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良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激趣、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经验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这就更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提出各种问题,把握好提问的“度”,让有效提问成为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一、设置坡度,彰显差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有坡度的问题。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则不知道要如何入手解答,可能会造成课堂的冷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具有挑战性,会令学生对探究学习失去兴趣。彰显差异性、有坡度的问题则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从这个故事中能够领悟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的难度颇大。此时不妨从若干个小问题入手,“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狐狸会如此对乌鸦说话?”学生回答:“狐狸十分亲切,因为狐狸想要吃乌鸦嘴里的肉。”“第一次狐狸关心乌鸦本身,随后又关心乌鸦的孩子,乌鸦的反应是什么?”“乌鸦只是看了狐狸一眼,并没有回答。”“狐狸两次都没有得逞,最后又采用了怎样的手段?这一次狐狸成功了吗?”“夸奖乌鸦唱歌好听。狐狸这次得逞了。”“这是真正的夸奖吗?狐狸是真心的吗?”“不是,它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奉承乌鸦。”在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自然从文本中领悟了“爱听奉承话容易让人上当”的哲理。
二、角度辐射,引导思考
部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喜欢用陈述型问题,常用“是什么”等提问词,这种固定模式的提问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有辐射性的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
要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一文的意思,则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问题。“读了第一自然段后,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老虎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它们谁更威武?”这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根据文本描述狐狸和老虎的状态。“在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狐狸都说了哪些话?要如何才能读出狐狸当时的心情呢?读一下,并尝试说说狐狸的心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诵读能力,更促使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情感。“最后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见面之后,它们的表情如何?小动物们为什么会纳闷呢?小动物们为什么撒腿就跑?”这个问题让学生先尝试描述,然后入手探究原因。“大家总结一下狐狸的行为,能从中感受到狐狸的性格吗?从这个故事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这个问题考验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可以发散思维。经过这样多角度的提问后,学生对于狐狸的狡猾有所了解,同时也体会到“狐假虎威”的意思是说“没有本事,但是却仗势欺人”。
三、问之有物,交流碰撞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某些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这样的判断型问题很难让学生认真地投入思考。在教学中要避免提这些可有可无的問题,应当多提一些问之有物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出题之中,让他们在头脑的碰撞中激活灵感。
《母亲的恩情》一文是根据孟郊《游子吟》演化而成的一则小故事,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起内心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在提问的时候,若是教师只是简单提出“大家能否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可能是有口无心的“能”,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不妨用言之有物的问题来提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每一个妈妈都对自己的孩子做过平凡而感人的事情。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大家能否想一下自己的母亲是否做过类似的感人事情,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在问之有物的提问和回答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回答问题也会更为深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紧密围绕文本展开。同时,教师的提问也必须考虑学生这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提出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226015)
一、设置坡度,彰显差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有坡度的问题。问题难度过大学生则不知道要如何入手解答,可能会造成课堂的冷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问题过于简单则不具有挑战性,会令学生对探究学习失去兴趣。彰显差异性、有坡度的问题则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提问:“从这个故事中能够领悟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的难度颇大。此时不妨从若干个小问题入手,“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为什么狐狸会如此对乌鸦说话?”学生回答:“狐狸十分亲切,因为狐狸想要吃乌鸦嘴里的肉。”“第一次狐狸关心乌鸦本身,随后又关心乌鸦的孩子,乌鸦的反应是什么?”“乌鸦只是看了狐狸一眼,并没有回答。”“狐狸两次都没有得逞,最后又采用了怎样的手段?这一次狐狸成功了吗?”“夸奖乌鸦唱歌好听。狐狸这次得逞了。”“这是真正的夸奖吗?狐狸是真心的吗?”“不是,它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奉承乌鸦。”在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学生自然从文本中领悟了“爱听奉承话容易让人上当”的哲理。
二、角度辐射,引导思考
部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喜欢用陈述型问题,常用“是什么”等提问词,这种固定模式的提问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有辐射性的问题,多样化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
要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一文的意思,则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问题。“读了第一自然段后,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老虎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它们谁更威武?”这个问题让学生尝试根据文本描述狐狸和老虎的状态。“在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狐狸都说了哪些话?要如何才能读出狐狸当时的心情呢?读一下,并尝试说说狐狸的心情是什么?”这个问题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诵读能力,更促使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情感。“最后狐狸、老虎和其他动物见面之后,它们的表情如何?小动物们为什么会纳闷呢?小动物们为什么撒腿就跑?”这个问题让学生先尝试描述,然后入手探究原因。“大家总结一下狐狸的行为,能从中感受到狐狸的性格吗?从这个故事里大家能得到什么启发呢?”这个问题考验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让学生可以发散思维。经过这样多角度的提问后,学生对于狐狸的狡猾有所了解,同时也体会到“狐假虎威”的意思是说“没有本事,但是却仗势欺人”。
三、问之有物,交流碰撞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但是在教学中也不能一味地提出过于简单的问题。某些问题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这样的判断型问题很难让学生认真地投入思考。在教学中要避免提这些可有可无的問题,应当多提一些问之有物的问题。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出题之中,让他们在头脑的碰撞中激活灵感。
《母亲的恩情》一文是根据孟郊《游子吟》演化而成的一则小故事,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要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激发起内心对于母亲的感恩之情。在提问的时候,若是教师只是简单提出“大家能否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可能是有口无心的“能”,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不妨用言之有物的问题来提问:“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每一个妈妈都对自己的孩子做过平凡而感人的事情。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大家能否想一下自己的母亲是否做过类似的感人事情,说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在问之有物的提问和回答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回答问题也会更为深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所以教师的提问必须紧密围绕文本展开。同时,教师的提问也必须考虑学生这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要提出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22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