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当今,我们正在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的改革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基于这一观点。因而,我们的教育必经十分清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想象能力,正是创新意识的激发点,创新的源泉,创新的动力。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在讲学中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他的这些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教学的正确方法,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专家组织的综合测试资料表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中小学生相比,在基础知识方面,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成绩是不错的,名次较列前,但想象力却排在最后一位,美国却排在第一位。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大家都不言而喻:因为国人普遍关注的是: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而在美国,普遍关注的是:你今天在学校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得怎样。所以,教育的效果截然不同。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和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书呆子。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开发章程,注重指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飞他们的想象,绽放他们的希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调动情感让学生有疑就问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因此,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必经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点燃求知的激情,放飞想象的思维。如:初步读了课文,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被点燃了,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就会有话就说,有疑就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长此而往,学生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烈,问题意识会越来越浓烈,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积极开动脑筋,不主动提出问题,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习惯,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同时,运用激发机制,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分组,每周评出提问能手,给予表扬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来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感受到思考、提问带来的乐趣,解决问题的愉悦。
搭建平台让学生质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探究就越能显示它的有效性。搭建平台,是让学生进行质疑探究的有效途径。其一,倡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在教學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标题、重点段、矛盾处等进行质疑。如教学《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可以《花海》为题?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文章写的是花多如潮,花动如潮,赏花之人如潮,花如潮涌,心如潮涌,生动形象地突出“潮”这个特色,把花写活了,把场面写动了。又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引导质疑探究:该文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描述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而不详述它被毁灭的过程?通过讨论,更激发学生的民族恨、受国仇。此外,对课文重点词句、或意见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开放质疑探究园地。努力贯彻大语文教学观,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活动,做好阅读笔记,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写出来,贴到园地上去,定期组织他们共同探究,共同分离,让学生在学“问”中成长。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生便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像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上课文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思维的空间遨翔。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他在讲学中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他的这些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给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正确方向和教学的正确方法,强调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专家组织的综合测试资料表明,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中小学生相比,在基础知识方面,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成绩是不错的,名次较列前,但想象力却排在最后一位,美国却排在第一位。为什么呢?原因可能大家都不言而喻:因为国人普遍关注的是: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而在美国,普遍关注的是:你今天在学校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得怎样。所以,教育的效果截然不同。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乏指导和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书呆子。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开发章程,注重指导,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飞他们的想象,绽放他们的希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调动情感让学生有疑就问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因此,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必经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点燃求知的激情,放飞想象的思维。如:初步读了课文,你想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被点燃了,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就会有话就说,有疑就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给予肯定,给予鼓励。长此而往,学生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强烈,问题意识会越来越浓烈,创新思维就会不断得到发展。
激发兴趣让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积极开动脑筋,不主动提出问题,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是关键。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习惯,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同时,运用激发机制,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强弱搭配分组,每周评出提问能手,给予表扬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来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感受到思考、提问带来的乐趣,解决问题的愉悦。
搭建平台让学生质疑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让学生质疑,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合作探究就越能显示它的有效性。搭建平台,是让学生进行质疑探究的有效途径。其一,倡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在教學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标题、重点段、矛盾处等进行质疑。如教学《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可以《花海》为题?通过组织合作探究,学生体会到文章写的是花多如潮,花动如潮,赏花之人如潮,花如潮涌,心如潮涌,生动形象地突出“潮”这个特色,把花写活了,把场面写动了。又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引导质疑探究:该文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描述圆明园辉煌的景观而不详述它被毁灭的过程?通过讨论,更激发学生的民族恨、受国仇。此外,对课文重点词句、或意见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二,开放质疑探究园地。努力贯彻大语文教学观,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活动,做好阅读笔记,把阅读中碰到的问题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写出来,贴到园地上去,定期组织他们共同探究,共同分离,让学生在学“问”中成长。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学生便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让学生像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上课文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思维的空间遨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