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因冷而烧成灰烬

来源 :文学少年(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除非逃到这个世界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卡夫卡
  
   如果真如心理学家所言,童年决定一生,那么,对于卡夫卡而言,早在幼年,那悲哀的倒刺就已深深扎入他的心里。
   1883年的捷克,在德国统治的阴影下,处于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卡夫卡家族流的是犹太人的血,在德国,犹太人受到歧视和驱赶,生活在一种不安全感中,因而卡夫卡的祖先们举步维艰;弗兰茨的母系洛维家族也是在歧视下努力站起来的,他们的结合,将家族与种族的苦难与光荣,坚强与敏感同时种进了卡夫卡的血液。
   布拉格作为卡夫卡的出生地,到处矗立着色调灰暗的公寓。在庞杂的公寓里,四壁阴森,过道黑暗,管道粗陋,屋子里满是霉味,以及白菜和床褥的陈腐气息。这个“带爪子的小母亲”(布拉格)在他生活的原初,以中世纪般的阴森怪诞,给了他无形却很深重的伤害。从小,他就被压抑得懦弱胆怯。这种环境带来的局促不安,直接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卡夫卡的绝大部份作品都有一个封闭式阴冷的环境。格里高变成甲虫后所呆的房间;那不知名的动物打出的“地洞”;K向往着住进去的城堡……
   如果从生存环境里感知的“冷”,能够有人性的“热”来补充,他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孤独,更不至于对生活充满恐惧。然而,粗暴的父亲常常扬起而总是不落下的裤带,厨娘一次又一次随时可能付诸实践的威吓,使他始终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担忧中,这种担忧又造成了他内心的软弱无助。与此同时,母爱也缺席了。卡夫卡的母亲为了创业很少陪他,她白天打理公司,晚上陪父亲打牌,对小卡夫卡置之不理,这无疑把他推入了一处十分不安,渴望而又绝望的心理状态之中。
   随着中学时代的来临,卡夫卡感觉到,如果世上真有“可爱的手”,那更可能是在孤独的阅读和写作之中而不是在其它地方,文学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然而,即使是这最后的一隅,也遭到家人的指责。他在日记中写道:“开始是多么痛苦!从我写下的东西里面,何等样的寒意整天追逐我!”“从这一家人的情感中,我洞见了我们这个世界冰冷的空洞,我首先想找到一把火……”
   在他笔下,世界体现潜藏的冰冷。应该说,他的每篇小说都寄寓着他对现实的特有的理解,寄寓着他的独立的价值观,寄寓着他心热眼冷的预言。《乡村医生》里的描绘是对这种冰冷最深刻的揭示:“在这最不幸时代的马车里,一个老人赤身祼体,坐在人间的马车里,而驾着非人间的马,四处奔波,饱受严寒的折磨”;《变形记》中的格里高里,在遭到家人厌弃后,离开他阴冷的房子,平静而孤单地死去;《城堡》的土地丈量员K在接到居住权时死去;约瑟夫·K被莫名其妙判处死刑,像狗一样死去;《判决》中的儿子遭到父亲的“判决”后投河自杀……作品中超现实的彻骨冰寒,难道只是存在的可能性?不,这实际是作者对亲情之爱、伦理之爱以及人类之爱所带来的温暖的一种梦魂牵绕的呼唤!
   1901年11月,卡夫卡在布拉格费迪南卡尔德大学入学。由于之前对童话和歌德、格里尔帕策的阅读,以及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的写作带有悲观性的童话色彩,这在他后来的作品里也留下了显著的痕迹,比如人变成甲虫,会思考的打洞动物,会飞的煤桶……通过异化的人,更便于深刻地揭示人间表面亲热内心孤独隔离的实质。在这一期间,他获得了珍贵的友谊,稍解了他内心的孤独。他的朋友就是他的终身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热情而富于才华的布洛德给卡夫卡的内心带来了光亮,对他的写作有很大的促进。
   1906年6月18日,23岁的卡夫卡被授予法学博士头衔,10月实习,次年10月在意大利保险公司布拉格分公司工作,后在布拉格事故保险公司工作,十六年如一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
   1912年8月,他遇到了菲利斯,这个热情自信的女孩,给予他温暖,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驱走了他内心的冷。这一场爱情分分合合持续了九年多,卡夫卡的绝大多数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但是,过分炙热的爱总会伤人,在开始的一两年,卡夫卡每天写一封信给菲利斯,这使他无法写作,而一离开写作,他就“从烟里跑到了火里”,他的内心痛苦不安。所以,在他还未与菲利期彻底分手时,他又将感情寄托在更加热情充满才情的密伦娜身上,直到死去。两次恋爱,加重了他对“生活世界”的恐惧,因此,他说,生活就意味着“挺住”。
   卡夫卡没有投入婚姻,尽管他有过让尘世生活使他获得平静的企图。他的精神世界至死时依然一片冷清。时光流逝,很多人被遗忘,但卡夫卡,这一只活着时断了翅,死后带来了温柔的生命之歌的“寒鸦”,却被越来越清晰地记住。
   注:捷克语中,“卡夫卡”就是寒鸦之意。
其他文献
《苏自力的秋天》是一篇关于男孩子的励志小说。故事讲述了大约40年前松花江边的北方乡村,从秋天到冬天,作为弟弟的“我”——苏更生,目睹了16岁哥哥苏自力一幕幕的“壮举”,以及他如何成长为一个大人的过程。在哥哥这样的强者面前,困难永远不是个问题。  作者用颇为儿童化的叙述语言,不紧不慢地展开了讲述,层层展开,逐漸演绎出哥哥自立自强的性格特征。在渐次推进的情节中,哥哥苏自力的形象一点点高大起来。艰难困苦
期刊
幸好,这个世界还有写给他们的文字,他们就站在那里,天空放晴,眼光向上,这样的干净和纯美。  我刚分配到林区教书,老校长就进城住院去了。老校长临走时告诉我,这里有个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个铁匠,是个怪人。老校长进城治病,整个学校就剩我一个人了。我给读师范的女朋友写信,得意地告诉她,我刚刚来学校参加工作,就成代理校长了。  有一天,我坐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坡下又传来叮当叮当的声音,很有节奏感。我停下手里的工
期刊
1.拥有翅膀又能怎么样?狐狸从不担心天空的辽阔,它很清楚小翠鸟最牵挂的是什么。  Why would I care what a creature with wings can do, thought the Fox. He couldn’t care less about the vastness of the sky. He knows exactly what the kingfisher
期刊
白银河是一匹马的名字。小男孩龙雀一直想拥有一匹属于自己的漂亮的马儿,在草甸上奔跑的白马白青俊美的身影让他魂牵梦萦。一次偶然事故,白青受了重伤,被主人抛弃,垂死之际,龙雀救下了它,从此他们形影不离。龙雀的爸爸段老倌在屠宰场工作,一个偶然事件让他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他毅然辞职放下了屠刀。段老倌重拾旧业——养蜂。他带着龙雀,牵着白青和自家的老马花背,行走在香格里拉的高山与草甸上,一起经历路途的艰辛和
期刊
一家剧院突然起火,惊慌失措的人群立即争先恐后朝惟一的大门跑去。   大门十分牢固,而且上了锁,只剩下一扇仅供一人通过的小铁门,由于十分拥挤,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所以能跑出去的人,反比正常排队要慢好几倍,更有一些小孩妇女老人被挤得喊爹叫娘。   尽管拿钥匙的工作人员就在离大门不到6米远的地方,而且他也不停地在大声叫喊:“请大家让一让,让我过去开大门。”可人们充耳不闻,因为求生的欲望使他们几乎变成
期刊
在一棵高高的橡树上,五只无毛的松鼠宝宝吃过奶后紧紧地蜷缩在母亲身边取暖。松鼠妈妈用她毛茸茸的尾巴当作毯子,盖在新出生的孩子身上。到了该哺乳的时候,她就用建造巢穴用的树叶和树皮盖着松鼠宝宝。这些双眼依旧紧闭的小家伙,出生时体重不足两盎司。它们是那样的无助。  到了三周大的时候,它们的身上明显地长出了一层柔软的灰色茸毛。大约五六周大的时候,它们的眼睛睁开了,第一次看到这个崭新的世界。当它们能够敏捷而迅
期刊
“李比希实验室”,一个令全世界化学化工工作者注目和向往的地方,每年参观访问者络绎不绝。但令大家感到困惑的是,在实验室大厅的中央始终矗立着一个高大的柜子,柜子里摆放着一个盛着棕红色液体的瓶子,在柜门上贴着李比希亲笔题写的标签:“错误之柜”。这是为什么呢?   1828年,法国一所大学的化学教授法尔卡来到实验室,看到“错误之柜”后,就饶有兴趣地向李比希请教了这个问题:“您是著名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期刊
有一位年轻的登山新手,准备去攀登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这是他第一次攀登真正意义上的高山,所以他邀请了两名经验丰富的向导陪同。   那真是一段危险陡峭的山路,但是有一前一后两名优秀向导的保护,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危险。   他们攀登了很久的山路,就在他们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之时,顶峰就在眼前了。走在前面的向导愿意让新手第一个站到山巅,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于是挪向一边,让年轻的登山者走在了前面。这
期刊
当生命成为一场豪赌,奇迹就出现了。   南印度洋有个岛国叫多罗国,国王悉达拉是个聪明而残暴的人。他经常用自己的智慧来为难民众取乐。这天,悉达拉又想出一招来。   悉达拉让人招来100个死囚,对他们说:“现在我慈悲为怀,给你们一次求生的机会。15分钟以后,你们将被关进一个有100间各自隔离的房子里,什么也听不见,看不到,连时间也无法计算。每天我会打开一间屋子的门,让该牢房的囚犯到院子里放风,院子
期刊
有一张两美元的钞票一直保存在我的钱夹里,那是我6岁时妈妈给的。  我不迷信,但无论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它。妈妈希望这张两美元钞票能让我事事顺利。  当时,她看着我说:“带上这两美元吧,它会带给你好运。”  “谢谢妈妈,”我说,“我会永远带着它。”  每天早上,穿好衣服后,我就将这两美元装进口袋。17岁那年,妈妈去世了。当时,我掏出那张两美元钞票,久久地攥在手中。我知道,妈妈会一直关注我以后的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