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变化及形成原因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舞蹈创作者根据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时代要求等多种因素编创出体现民族自我的舞蹈,让每个舞种裂变出许多异彩纷呈的剧目,具象地绽放在舞台上。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来探讨风格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创作风格;艺术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彪悍矫健。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等。这些舞蹈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的健康气质。建国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舞蹈风格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编创者个性的升华,各有特点。本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蒙族舞蹈:《牧马舞》《奔腾》和《搏回蓝天》来分析蒙古族舞蹈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
  一、从时代中汲取精神,抒发浓郁的民族情感
  任何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接受与鉴赏。舞蹈艺术也一样,舞蹈艺术鉴赏作为一种精神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家与观众、舞蹈活动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检验作品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更是舞蹈作品实现其价值的主要依托。只有经过千百万人的鉴赏,才能最终使其成为现实的艺术,实现自己的价值:改造社会、教化人心、从而获得艺术生命。可以这么说,艺术创造者之需要鉴赏者,正犹如千里马之于伯乐。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一时期创作的舞蹈风格都极具强烈的民族情感,其中《奔腾》就是一部代表作。《奔腾》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并于1986年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生动的气韵、磅礴的气势、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强烈的震撼。《奔腾》的编导马跃正是重塑了民族舞蹈素材中最重要的语言风格,他不仅仅让舞蹈停留在马姿,马步,马舞的舞蹈形式中,更着力于刻画漫漫草地和茫茫大漠塑造的“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强悍的性格特征,还有对待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以领舞、群舞的相互衬托,展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雄伟气势。其中更以“人”的“信马由缰”与“马”的“奔腾飞驰”交相挥映,迸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幅蒙族人骑马奔腾朝气勃勃的画面,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使这个舞蹈更贴近民族情感。《奔腾》这部作品代表了新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生命状态。表演者激昂的神情,气势蓬勃的舞台气氛,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全都囊括其中,直到如今还是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剧目不断活跃在舞台上。这一创作不局限于舞蹈形态上,使整个舞蹈看来无形的民族力量大于舞蹈形式。这个舞蹈是对蒙古族舞蹈创作的重要突破,它不满足于一般意义的民族风格展现,而是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这个民族对生命的感悟。
  二、从生活中激发灵感,捕捉朴素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舞蹈语汇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蒙古族舞蹈创作要扎根于民族土壤;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土壤”与“人民”是创作中可以被省略掉的环节。“技法可以代替生活,评委大于人民”这种现实其实是大部分创作者所心知肚明的,远离了民族舞蹈创作的根源造就了一大批“好看的”民族舞蹈;衣着华丽,动作花哨,编排新颖;音乐动人,都成了舞蹈变得具有观赏性的促因,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发生在编导之间的军备竞赛并没有让舞蹈在本体性上的艺术感染力上更进一步,而是遵循着某种雷同的模式进行着扩散。早在50年代《牧马舞》的创作中,他就意识到舞蹈动作要从生活中去提炼并积极从事着继承、借鉴传统的工作。《牧马舞》从牧民生活出发,他在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从牧民骑马、驯马、摔跤、挤奶、射箭等劳动生活中,观察、捕捉、提炼和创造了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民形象。从《牧马舞》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贾作光创作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这一时期的舞蹈创作不论是观察还是模仿,都着力于强调舞蹈形象的“生活源泉”和“舞蹈本体”。
  三、从审美中创新思想,追求自我的个性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虽然根植于民间肥沃的土壤中,但它们的风格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是时代的原因,也是编创者思想创新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社会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出现了符合当代社会情感、运用编舞技巧表达主题乃至情感的舞蹈作品。像万马尖措一样,运用民族舞蹈语汇编创出具有当代审美倾向的舞蹈作品,是一种新风尚。这些舞蹈的编创者已远远不满足于单一模仿动物或象征祭祀性的舞蹈形态,需要创新,在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原始魅力的基础上不断输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血液,从原生态、课堂训练中的舞蹈转变为符合时代精神的舞蹈艺术。这不仅需要编导在观念、意识和思维上的创新,更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但无论怎样,舞蹈最重要的是打动观众的内心,不管民族舞蹈艺术随着时间流逝如何发展,与观众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是舞蹈艺术亘古不变的追求。
  总之,时代在前进,民族舞蹈这种活跃的艺术形态就必然不会停滞,编创者在继承原有舞蹈风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拿来”与“创新”,既彰显民族舞蹈“母语”的文化特异性,又具有时代性。在各个不同时期向我们展示不同的风采,而每一种风采都是民族舞蹈文化发展长河中不可缺少、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贾作光著.《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自序》.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2]陈卫业 纪兰蔚,马薇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
  [3]罗雄岩著.《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舞蹈杂志》.2007.7
其他文献
目的 探析责任制护理在血液净化中心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间本院进行血液净化的患者215例,随机抽签分组,实验组108例,对照组107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
目的 探究在乳腺癌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科室乳腺癌患者78例,随机划为2组:对照组(39例)、研究组(39例).对照组实行普通护理方案,
目的 探讨慢性苯中毒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6月共14例慢性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方法,分析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也在逐年进步,许多临床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以血液透析患者为例,血液净化技术是其生命安全的关键.护理人员的血液净化技能和护理技能水平会影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3月,临床观察对象为1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甲组行精细化护理模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一样长久。它有着过去的悠久与古老,也有着现代的繁荣与辉煌。随着时代的前进,蒙古族舞蹈也在寻求着发展与变化,也在升华和突破。  关键词:蒙古族舞;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蒙古族舞蹈也在寻求着发展与变化,也在升华和突破。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期刊
摘 要:《秦风》《豳风》产生于河渭地区的秦、豳两地,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区别于《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描写、形态各异的“马”的频繁运用以及车马兵器等与战争相关的物象的多次使用。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以白描手法为主的淳朴自然的描写手法以及雄放豪迈的审美趣味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秦风》;《豳风》;地域性  一、《秦风》《豳风》所处的地理环境 
摘 要:维西白族拉玛人“拉钩溜”歌舞是我国白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是不可多得的瑰,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拉钩溜”歌舞将对维西白族拉玛人的历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开发意义重大。  关键词:“拉钩溜”歌舞;内涵;传承;策略  云南省维西县中路乡佳禾村自古就是澜沧江通往西藏、缅甸、印度、中东的茶马古道重镇,这里居住一个称为拉玛人的白族支系,有1209人。拉玛人的传统节日众多,其中二月初一是拉玛人最为隆重的“钩
期刊
目的 分析在脑外伤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5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康复护理.对比
日语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特点,大致总结如下:一是人才需求量激增,社会对日语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二是蓬勃发展的涉日企业和单位、部门急需一大批在第一线工作的日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