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教育工作者需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的道德品质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首先阐述了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就如何在小学思品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①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②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营造良好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好学积极的学风,重视校园内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营造,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实际工作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实和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多使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明显比批评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笔者教学的时候更喜欢用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在上课之前笔者有意识抛弃传统的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通过小品、视频或者动画等进行导入。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视频,两个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最终意见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同学们,你觉得视频里面两个人做得对么?如果不对的话,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是正确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两个人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他们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就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相互探讨。相互责备对于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团结和谐为主,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很明显,视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学到了课本教材之中的内容。
2.个性化心理辅导
老师作为几乎是每天接触孩子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重大。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同学的异常反应和心理变化,定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帮助。老师要在注重专业水平的同时,要自觉提升心理教育教学的能力,学习相关经验。老师要把每个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想法来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有针对性才能有成效。例如,对于心理内向自闭的学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老师就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多鼓励多安慰自闭学生,通过温暖的帮助来让其敞开心扉。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就不能一味包容,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责任。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青春期來的早,老师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做好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的青春期有个美好、阳光的开端。
3.讲解哲理故事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4.组织实践活动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一生一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教师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启他们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彦.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2]闫文钰.小学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J].考试周刊,2016(18).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思想品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①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②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营造良好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比较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有意识地营造好学积极的学风,重视校园内部教学环境的设置营造,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笔者在实际工作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其实和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多使用鼓励的方式教育学生明显比批评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要好。笔者教学的时候更喜欢用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在上课之前笔者有意识抛弃传统的课堂导入,在上课之前通过小品、视频或者动画等进行导入。比如说有这样一个视频,两个朋友之间因为意见不合相互责备,最终意见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同时还产生了很多新的矛盾。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笔者问学生们,“同学们,你觉得视频里面两个人做得对么?如果不对的话,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觉得是正确的话,那又是为什么呢?学生们都认为两个人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矛盾,他们应该及时进行沟通,就意见不统一的地方相互探讨。相互责备对于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一点促进的作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以团结和谐为主,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解决问题。很明显,视频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学到了课本教材之中的内容。
2.个性化心理辅导
老师作为几乎是每天接触孩子时间最长的人,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重大。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同学的异常反应和心理变化,定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对学生的消极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帮助。老师要在注重专业水平的同时,要自觉提升心理教育教学的能力,学习相关经验。老师要把每个学生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想法来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有针对性才能有成效。例如,对于心理内向自闭的学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老师就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多鼓励多安慰自闭学生,通过温暖的帮助来让其敞开心扉。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就不能一味包容,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责任。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青春期來的早,老师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做好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的青春期有个美好、阳光的开端。
3.讲解哲理故事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4.组织实践活动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我们先通过课内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和道理,再将学生带到室外的马路上、十字路口,指导他们辨认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请交通警察进行现场指导,让小学生开展相应的行为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一生一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小学教师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启他们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彦.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
[2]闫文钰.小学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实践活动[J].考试周刊,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