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话没有一丝新鲜,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幼儿教师究竟如何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适当放手,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多动脑筋去思考,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面,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幼儿;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如何当好这个“授之以渔”的引导者,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巧”老师,拥有一颗“巧心”、一张“巧嘴”、一雙“巧眼”。
一、 “巧心”——童心、耐心
首先,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心“儿化”了。拥有一颗童心,和幼儿成为“忘年交”,在活动中成了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和他们一起玩耍、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我们就能够更加理解幼儿,宽容幼儿,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这样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其次,耐心的等待,可以给我们不断的惊喜。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老师一旦发现幼儿异常的行为,往往就急于干涉、指导,其实有时你耐心地等待几分钟,当幼儿把他真正的意图体现出来时,你会发现你的这个等待是多么的值得:在一次辅导幼儿学习包《不乱扔垃圾》时,要求小朋友在圆圈里画上不同的垃圾,作为宣传画告诉幼儿要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在活动中,我发现陈韵合小朋友却把圆圈都涂上漂亮的颜色,还把圆圈装饰得很漂亮,其他小朋友都快完成作业了,这时,我听到韵合非常满意的自言自语:“啊,我的垃圾桶真漂亮,小朋友一定会很愿意把垃圾放到这里面的。”当时,给我的感触可大了,孩子是多么的有创造力,其实这样也不为是一种很好的宣传画。如果当时我马上干涉韵合小朋友,那么这个巧妙的宣传画就会被我扼杀在“摇篮”里了。于是我就延伸了另一个活动,让小朋友自己来设计“如何让小朋友知道不要乱扔垃圾”的宣传画:有的小朋友设计了一堆的垃圾,上面都是小苍蝇;有的小朋友设计一位阿姨在扫地,流着汗;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小朋友拿着一粒球站在一堆垃圾里,说到处是垃圾,小朋友没地方玩了……
二、 “巧嘴”—— 儿化、明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年龄小,不识字,语言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传授工具,幼儿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语言,更需要借助于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运用、创造能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所以每次在写教案时,我都很注重我的语言的表达,如何应用儿化的语言向幼儿解释一件事或东西,能让幼儿能更快地接受,怎样提问,幼儿才能明白怎样来回答。
还有,在对幼儿进行言语传授时,语言还要做到准确、清晰、明了。在一次小班散文欣赏《家是什么》时,开始我让幼儿先讨论,从自己的家说起,刚开始我问幼儿:“小朋友,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你家的哪里?”幼儿一片寂静,不知道怎么说,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不够明了、准确,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那小朋友跟老师说说,你最喜欢待在家里的什么地方,它会让你觉得很舒服?”这样一问幼儿就说开了,有的说我最喜欢待在床上,有的说我最喜欢我的玩具屋,有的说我最喜欢待在窗户旁……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主题,幼儿在理解散文时事半功倍。
三、 “巧眼”——敏锐、平视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幼儿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捕获信息,以利于和幼儿形成高效沟通。如,在泥塑活动中,我看到孟含小朋友正在捏她喜欢的小动物,原本她是想捏一只小乌龟,突然,她不捏,而是用眼睛注视着我,并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我想她可能是遇到了困难,没有了信心,于是我立刻用很欣赏的眼神去欣赏她的作品,并鼓励她:“你能行!”孟含小朋友开心地笑了一下,便十分认真地研究起她的“小乌龟”。不一会儿,一只非常形象的“小乌龟”就完成了,孟含高兴地把她的作品拿给其他小朋友看,眼里充满了成功感。
又如,有位年轻的爸爸他发现自己三岁的女儿不愿意逛商店,他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当他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到了漂亮的玩具!
上述的例子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儿老师应该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天真活泼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幼儿的想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例如,小班幼儿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但当我把水彩笔和蜡笔发给他们时,他们却老是在做这些笔的“文章”,要不是把笔都打翻了,就是把笔盖拿起来玩,还有的幼儿把其他小朋友的笔拿去……如果看到这些我只顾着批评、提醒,那么我以后的绘画活动就永远要浪费在这些说教里。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在孩子的眼里,五颜六色和各式各样的笔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和好奇!于是,我开展了《我和彩笔做朋友》,《给笔娃娃带帽子》,《把笔娃娃送回家》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比较自己的笔和其他小朋友的笔有什么区别,了解笔盖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两个瓶子,让幼儿贴上自己的标记,请幼儿分别把水彩笔和蜡笔装在里面。经过这几个活动后,我再组织绘画活动时就能很轻松,幼儿也能很专心地画画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更应拥有“巧心”,善于“巧嘴”,敏于“巧眼”,通过“训之以道,授之以渔”,以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蔡翠虹,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江滨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如何当好这个“授之以渔”的引导者,我们应该成为一名“巧”老师,拥有一颗“巧心”、一张“巧嘴”、一雙“巧眼”。
一、 “巧心”——童心、耐心
首先,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心“儿化”了。拥有一颗童心,和幼儿成为“忘年交”,在活动中成了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和他们一起玩耍、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我们就能够更加理解幼儿,宽容幼儿,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这样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其次,耐心的等待,可以给我们不断的惊喜。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老师一旦发现幼儿异常的行为,往往就急于干涉、指导,其实有时你耐心地等待几分钟,当幼儿把他真正的意图体现出来时,你会发现你的这个等待是多么的值得:在一次辅导幼儿学习包《不乱扔垃圾》时,要求小朋友在圆圈里画上不同的垃圾,作为宣传画告诉幼儿要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在活动中,我发现陈韵合小朋友却把圆圈都涂上漂亮的颜色,还把圆圈装饰得很漂亮,其他小朋友都快完成作业了,这时,我听到韵合非常满意的自言自语:“啊,我的垃圾桶真漂亮,小朋友一定会很愿意把垃圾放到这里面的。”当时,给我的感触可大了,孩子是多么的有创造力,其实这样也不为是一种很好的宣传画。如果当时我马上干涉韵合小朋友,那么这个巧妙的宣传画就会被我扼杀在“摇篮”里了。于是我就延伸了另一个活动,让小朋友自己来设计“如何让小朋友知道不要乱扔垃圾”的宣传画:有的小朋友设计了一堆的垃圾,上面都是小苍蝇;有的小朋友设计一位阿姨在扫地,流着汗;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小朋友拿着一粒球站在一堆垃圾里,说到处是垃圾,小朋友没地方玩了……
二、 “巧嘴”—— 儿化、明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年龄小,不识字,语言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传授工具,幼儿思维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生动、具体的语言,更需要借助于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善于运用、创造能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所以每次在写教案时,我都很注重我的语言的表达,如何应用儿化的语言向幼儿解释一件事或东西,能让幼儿能更快地接受,怎样提问,幼儿才能明白怎样来回答。
还有,在对幼儿进行言语传授时,语言还要做到准确、清晰、明了。在一次小班散文欣赏《家是什么》时,开始我让幼儿先讨论,从自己的家说起,刚开始我问幼儿:“小朋友,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最喜欢你家的哪里?”幼儿一片寂静,不知道怎么说,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语言不够明了、准确,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那小朋友跟老师说说,你最喜欢待在家里的什么地方,它会让你觉得很舒服?”这样一问幼儿就说开了,有的说我最喜欢待在床上,有的说我最喜欢我的玩具屋,有的说我最喜欢待在窗户旁……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主题,幼儿在理解散文时事半功倍。
三、 “巧眼”——敏锐、平视
《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通过幼儿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捕获信息,以利于和幼儿形成高效沟通。如,在泥塑活动中,我看到孟含小朋友正在捏她喜欢的小动物,原本她是想捏一只小乌龟,突然,她不捏,而是用眼睛注视着我,并向我投来求助的眼神。我想她可能是遇到了困难,没有了信心,于是我立刻用很欣赏的眼神去欣赏她的作品,并鼓励她:“你能行!”孟含小朋友开心地笑了一下,便十分认真地研究起她的“小乌龟”。不一会儿,一只非常形象的“小乌龟”就完成了,孟含高兴地把她的作品拿给其他小朋友看,眼里充满了成功感。
又如,有位年轻的爸爸他发现自己三岁的女儿不愿意逛商店,他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当他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到了漂亮的玩具!
上述的例子深深地触动了我,幼儿老师应该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天真活泼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幼儿的想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例如,小班幼儿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但当我把水彩笔和蜡笔发给他们时,他们却老是在做这些笔的“文章”,要不是把笔都打翻了,就是把笔盖拿起来玩,还有的幼儿把其他小朋友的笔拿去……如果看到这些我只顾着批评、提醒,那么我以后的绘画活动就永远要浪费在这些说教里。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在孩子的眼里,五颜六色和各式各样的笔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新鲜和好奇!于是,我开展了《我和彩笔做朋友》,《给笔娃娃带帽子》,《把笔娃娃送回家》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比较自己的笔和其他小朋友的笔有什么区别,了解笔盖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两个瓶子,让幼儿贴上自己的标记,请幼儿分别把水彩笔和蜡笔装在里面。经过这几个活动后,我再组织绘画活动时就能很轻松,幼儿也能很专心地画画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更应拥有“巧心”,善于“巧嘴”,敏于“巧眼”,通过“训之以道,授之以渔”,以激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蔡翠虹,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江滨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