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农产品落户京城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消费者认可“生态内蒙古绿色好产品”这张名片
  “淘古玩去潘家园,找建材去十里河,红木家具在高碑店,动物园里买衣服。”这些都是人们熟悉的北京购物坐标。2014年10月,一座四层大厦改头换面后重新开门营业,“买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到华威桥东”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
  走进紧邻首都图书馆的“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后,左手边一排电视屏幕带来的交互体验会让人误以为错入了一个农产品展厅。家住附近的刘女士正在给上小学的儿子讲解橱窗里陈列的工艺品“唐卡”,她告诉记者:“本来打算过来逛苏宁电器,才发现变成卖内蒙古农产品的商场了。从外面看以为是一个旅游商场,进来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内蒙古的特色展示,儿子很喜欢。”刘女士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自己在商场里买到的一大堆产品:黑枸杞、沙棘汁、咸奶茶、奶片、胚米……
  第一次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广场的王先生有同样的感受,刚走进大门他和朋友就被一个内蒙古彩色立体地图吸引,“没去过内蒙古,但是印象里一直知道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品质很好,蒙古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嘛,牛羊肉都是很出名的。”展现在王先生面前的内蒙古地图呈现自西向东北延伸的条状。左手边12块电视屏幕依次介绍了内蒙古下辖的12个行政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等9个地级市和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阿拉善盟3个盟)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特色农产品等,让顾客对内蒙古的农畜业由感性认识逐渐变得细致。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的“展厅感”恐怕还来自于不同品牌的商品在分割出的一个个展位里陈列。相对陌生的品牌名和一同标注的蒙文,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这些品牌在内蒙古当地都是响当当的大品牌,只不过在其他地方知道的人比较少。”“古顺园”的一名工作人员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拿出自己产品的介绍,“都是有‘绿色产品’标识的,而且绝对保证从内蒙古直接运货过来。如果不是内蒙古当地品牌根本也进不了这里。”
  地下一层的生鲜牛羊肉、水产品区里,“伊顺”的工作人员正在用一台切割机加紧把肉切割成小块,“一个客户刚刚订了200公斤,我们正抓紧给人做。”二楼的深加工品区,“科尔沁农产品”商铺里工作人员同样在忙碌。“一个顾客预订了30公斤现磨生态大米,用这个机器把糙米的部分糠层部分脱掉就是现磨胚米。”工作人员一边忙碌一边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顾客追求原生态的食材,不喜欢经过很多加工环节的产品,所以现磨稻米反倒很热销。“几乎每天都得连续不停地脱壳,因为本身卖的就是现磨稻米。”类似的加工场面在很多店铺内都能看到,这里在集聚了各种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品牌的同时,也让顾客对加工环节有了更透明的认知和更多样的选择。
  “我们还专门打造了多媒体厅,下一步就是邀请一些营养学专家、农产品专家过来给消费者面对面地做一些科普讲座,让大家在选购农产品时有更科学的认知。”负责公司企划工作的经理王凯向记者介绍广场下一步的计划,这也是基于对当下消费者消费习惯改变而做出的判断,“现在顾客,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不仅要求吃好,还要吃健康。”王凯认为这样的展销商场加上科普性的讲解形式,对于把这些他们精心挑选出的优质品牌介绍给消费者会很有帮助。
  “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惠民工程
  其实从内部的摆设就能看出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与其他商场的不同,但是这个与众不同的广场究竟为何不同,还要探究它的落成经过。
  2013年3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提出了“8337”的发展思路:“8个建成”、“3个着力”、“3个更加注重”、“7个重点工作”。“把内蒙古自治区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正是“8个建成”之一,而北京成为内蒙古确定的第一个农畜产品输出目标地。在这样的发展思路指导下,内蒙古政府积极与北京政府沟通,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由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牵头在北京组建。
  2014年1月,内蒙古组建绿色农畜产品广场的申请获得北京市政府批准,内蒙古政府同时开展选址和组织商家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供销社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识、原生态”的要求对至少符合其中两项的内蒙古当地农产品品牌发出邀请,严格筛选最终汇集了来自自治区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100多家优质特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2大品类,600个品牌,1000个品种,上万种产品。同时,对入驻厂家也给出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免收一年租金,这使得很多厂家打消了很多疑虑,积极参与进来。
  “目前来看,销售情况肯定是赶不上我们当地,但是因为有免一年租金的优惠,厂家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也没有给我们特别大的销售压力,就是让我们把产品、品牌能够介绍出去。”来自山东的22岁女孩从去年11月份开始成为“老哈河”的销售人员,每当有顾客走进商铺里,她都主动走上去介绍店里的优惠活动,每一样农产品的特色、品质甚至加工过程都一一讲解,尽管成功率不高,她也并不气馁。“我们能拿到手的提成其实很少,我做了3个月,对很多农产品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你看这个大米并不是越晶莹剔透就品质越好。”对于不能及时留住顾客她则表现出另一番信心,“他会有一个印象,一些顾客本身就是周边的居民,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过来的时候就慢慢了解了。”
  对于广场的运营情况,除了商户和广场管理者极大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一直密切关注。2014年12月11日,在广场刚运营不到两个月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梁铁城,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马麟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场进行调研指导。王君详细了解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和追溯体系建设等情况,与入驻客商亲切交谈。他要求企业牢固树立“食品安全大于天”的理念,坚持把产品质量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千方百计把内蒙古有机、绿色、无公害、原生态农畜产品输送到北京以及全国市场。   “领导这么重视,我们更有信心了。”王凯进一步向记者介绍广场的3个“三年计划”,“前三年就是创建品牌形象,在北京树立农畜产品专业市场的标杆;第2 个三年,依托电子商务构建起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第3个三年在北京以外的大中城市复制北京模式,领跑全国绿色农畜产品销售市场。”
  作为全国首个以省为单位开拓专业市场的模式,对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的运营者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第一次,没有可供借鉴的直接经验,但恰恰是这样富有挑战的工作又具有同样的诱惑力,“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剩下的让产品质量说话。”王凯表示。
  丰富首都人民的菜篮子充盈自治区人民的钱袋子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包括粮食、油料等25种植物的一万多个品种,其中很多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例如莜麦、糜、小杂豆、向日葵油、亚麻油、黑枸杞、河套蜜瓜等。此外,自治区的自然经济植物资源也异常丰富,有较大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黄芪、麻黄等104种;油用植物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有山杏、棒子等;淀粉植物有橡子等;食用菌及副食植物有蘑菇、发菜等。这些野生自然经济植物资源,有不少因其独特的优良品质而早已蜚声中外,也有一些野生自然经济植物在生产、加工、开发方面正逐渐创立起品牌。
  曼德拉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同仁堂还主动联系了他们,因为他们的苁蓉酒已经获得了OTC标志(非处方药标志)。“至少说我们的产品被他们认可了。我已经和总部汇报了,这样对我们在这边打开局面很有好处。”
  目前,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共分生鲜肉区、乳制品区、果蔬区、林下产品区、电子商务区5个分区,实行“实体店销售+ O2O+B2C网上商城+博览会”运作模式。“上个月阿拉善盟还跟我们联系,想以整个盟的形式一起入驻到我们的广场里,但是现在广场里面没有更多的商铺,他们就说如果有了多余的商铺尽快通知他们。”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产品厂家逐渐意识到让产品走出内蒙古的重要性,也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一部分厂家也开始联系大型超市、饭店,或者发展线上的电子商务。“一些厂家思路比较活,把这个广场当做在北京的一个展销点,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王凯对记者说。
  内蒙古的农畜产品走出来之所以首选北京,也是充分考虑到北京经济发达、消费人口多、消费习惯相对多样等优势。而优质农产品在北京形成口碑,也是对北京市民菜篮子的极大丰富。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调研时指出,展销产品的定位既要面向高端客户,又要满足大众客户,以大品牌带动小品牌,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宣传和展示效应。并鼓励他们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利用电子商务、直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宣传、展示和推介内蒙古的绿色农畜产品,不断提高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近两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群化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批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优质特色产品相继走出内蒙古、走进大市场,既丰富了市场供应,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优质化、特色化、产业化是绿色农畜产品的发展方向,也是广场的努力目标。
  “目前,我们已经把平台搭建好了,接下来会给予商户更大的自主空间,在我们的引导下,鼓励他们多运用电视、报纸、网络和博览会、展销会等推介形式,让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深入人心。”王凯介绍。
  为了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流通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建设农畜产品走向全国的网络渠道,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还会继续探索。当下,内蒙古各地的优质绿色好产品正借助政府之力、市场之手快速地进入全国市场,走上百姓餐桌。
其他文献
立春时节,长白山腹地仍是千里冰封,但在位于吉林省白山市六道江镇的日光温室里,水果蔬菜葱茏一片。白山市规划建设的万亩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成倍增长,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加快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屯大量农民的冬闲就业问题,还发挥了实地培训村民种植发展绿色蔬菜的示范基地功能。
期刊
近年来,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烟镇南社村村民纷纷种起了大棚蔬菜。周边地区的买家纷纷前来订购,种植大棚蔬菜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期刊
2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春节“惠民菜篮子工程”正式启动。自2015年2月2日至2015年2月18日,合肥的消费者可在全市159个“惠民超市”购买“惠民菜”,价格以合肥市物价局每日发布的“惠民菜篮子工程”20个规定品种“市场平均价”为基准,同时确保规定“惠民菜”品种“一货一签一牌”,即指定品种、专用标价签和指引牌对位摆放或悬挂,方便消费者辨识。
期刊
春节临近,河北邯郸县雨垌农业合作社智能配送中心开展了“鲜城送”活动,把绿色农副产品直接送到百姓餐桌上,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据了解,该智能配送中心与12家有机、富硒、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合作,定向种植无公害蔬菜8000余亩,并建有客服中心、产品检测分拣区、分类包装区、保鲜储存区、精品分装区、成品配送区,日配送净菜量达到2吨。
期刊
“农村老大嫂,架起大铁锅,烧着大柴棒,炖着大骨鸡。”这是流传在大连庄河的一段民谣。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庄河大骨鸡,自打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后,更是名声远扬。然而前几年,关于大骨鸡“真假难辨”的消息却屡次见诸报端,坊间甚至一度有“庄河已无正宗散养大骨鸡”的说法。这一切,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庄河市农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场上的确有不法商贩销售假冒庄河大骨鸡,但这并不等于“庄河已无正宗散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一号文件”。梳理发现,文件中有7处提及食品安全:  1.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2.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  4.健全食品安全监
期刊
毕业务农一个家庭的决定  崇鑫磊边手握方向盘,边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家培育桃子的过程,但又不时被手机铃声打断。  “不好意思,是来看桃树的客户电话。”大半小时里,手机至少响了6次。  身穿红色羽绒夹克的崇鑫磊今年刚24岁,一头时尚的发型,一口毫无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不像栽培苗木的农民,倒更像老板。  当他的大学同学忙着四处投递简历时,他或者在物流园里装车发苗,或者在接客户到地里看苗的路上,或者只是睡
期刊
日前,记者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4年我国监测获得的正面舆情占51.86%,负面及争议性舆情占48.14%。  过去一年(从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有关部门共监测各类舆情信息2089370条,经过研判、筛选、加工,全年共编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249期,编发并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1078条。如扣除同一问题事件的跟踪舆情,实际监测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问
期刊
馒头、面条、米饭,是国人每天都离不了的主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家和面蒸馒头、擀面条的人越来越少,标准化、工厂化的主食产品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我国主食加工水平较低,标准和技术规程缺乏,主食加工业亟待升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居民家庭平均每日花费在做饭上的时间约为95分钟,与2000年相比平均减少了45分钟。城市70%、农村40%的谷物类主
期刊
1月22日,在挎包里塞进厚厚一摞试纸和表格、骑上电瓶车,张家银一大早就出发了。  作为四川省金堂县赵家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的技术员,他不时要到各个村去转一圈,搞农产品质量抽检。农产品质量抽检是常态化的,点位选择是随机的。去的点位都是临时选择,有点类似“突然袭击”。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市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蔬菜的农药残留是否超标、猪肉是否用了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当天,笔者专程跟随张家银走村串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