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文化遗产公共宣传教育深入民心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南与吐鲁番地区相接,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西北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乌鲁木齐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88处,其中古遗址37处、古墓葬161处、古建筑10处、石窟寺及石刻1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5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主要分布于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和米东区;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分布于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
  乌鲁木齐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按要求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了标志及说明牌,文物“四有”建设完成率达90%。在文物建筑维修方面,近年共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完成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旧址、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毛泽民烈士故居、朝阳阁、陕西大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文庙、老君庙、盛世才西山住所的维修工程。2007~2009年编制修订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拉泊古城遗址保护维修规划,并进行了工程的实施。2009年制定完成了巩宁城城墙遗址、达坂城木拱桥、公盛庙、文庙等4处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项目方案。同时,多方协作,推进《乌鲁木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
  2007年起,按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开展了乌鲁木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长城资源调查工作。2008~2009年,完成了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共调查文物点近300处;2010年完成相关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上报等工作。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乌鲁木齐及下辖县市的文物家底,并将根据普查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对《乌鲁木齐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先后完成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考古清理发掘项目十余项。2007年,因乌鲁木齐城市道路建设,对大西门外文书店门前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清理。2007~2009年,先后配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大西沟水库萨恩萨依沟古墓、达坂城区鱼儿沟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乌拉泊古城进行了考古清理。通过一系列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丰富了地区历史文化遗产。
  2007~2009年,先后对中泰公司热电站建设、乌鲁木齐机场终端区雷达站建设、乌拉泊水库库区清理工程、达坂城风电建设项目、鄯乌输气管线煤层采空区治理工程项目、大唐乌鲁木齐城北热电联产项目、特变电工电动力站建设项目等近30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了先期文物勘察和批复,逐步建立起规范有效的基础建设文物先期勘察制度,促进了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近几年来,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乌鲁木齐地区2004年2010年红色旅游规划》,先后将乌拉泊古城、文庙、文昌阁、老君庙等4处历史文物景点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毛泽民烈士故居等3处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正常运行开放。除乌拉泊古城、西山老君庙外,其余文物点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同时,7处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时事庆典、节日民俗、文化历史展示活动三大亮点,初步建成地区文物精品景点。
  “十一五”期间,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通过几年的调研和实践,不断推动博物馆基本陈列建设工作,探寻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发展定位。2009年完成《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制定。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积极整合文物等相关资源,初步形成“政府主办时事展览、单位主办精品展览、联合举办交流展览和巡展”的多层面专题展览格局。同时拓宽博物馆展示的表现形式,积极送展览进社区、学校、企业,扩大了博物馆的辐射面,提高了博物馆知名度。经统计,2006 2009年利用博物馆举办政府性时事展览13个,精品展览15个,交流展览24个,巡展40余次;2006年博物馆参观8万人次,2007年增加到13.6万人次,其间巡展接待观众2000余人,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累计150余次,通过短信平台宣传覆盖15万人。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成倍增长,2009年参观人数达到23万人次。2009~2010年,乌鲁木齐博物馆打造“百姓展厅”工程,每年举办百姓展厅展览2 3个,开展各类百姓互动参与活动6次,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建设的参与度。
  2006年,乌鲁木齐博物馆开展了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项工作,经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二级文物9件(组),三级文物55件(组),一般文物315件。20062007年计征集416件乌鲁木齐清末至建国初期老照片,1件清末至民国初年的“游戏官谱图(初步鉴定为文物),并以此举办了“乌鲁木齐记忆——找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专题展览。为促进文物征集工作,2007~2009年每年举办一次文物鉴赏知识讲座,普及收藏知识,拓宽征集渠道。同时,重视人才培养,2008年派出2人赴内地参加由新疆文物局举办的为期两年的文物鉴定专业研修班。
  2006年至2010年间,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纪念馆馆藏文物档案的著录编目工作有序开展,编制完成各类文物藏品档案和目录,同时完成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
  2008年3月,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其后,不仅制定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还完善了各项配套工程建设。免费开放后,市博物馆不断举办专题展览、交流展览,推进基础陈列建设;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活动、文化遗产日暨文物保护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举办“百姓展厅”展览、开展专题巡展活动,多途径、多手段地做好开放和教育展示工作,逐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学生实习、政风行风示范窗口、自愿者服务的多层面基地。结合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参与开展国家统一的博物馆评估工作,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为适应新形势需求,乌鲁木齐文物部门将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由新疆文物局、乌鲁木齐市文化局等开展的文物保护知识、文物行政执法、博物馆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各类培训班。同时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一次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每年接受培训的人员占全体干部职工的50%以上。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宣传投入力度大幅增加。除通过日常展览展示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外,重点抓住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文物保护宣传周及文化遗产日,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举办板报展示评比活动、发送公益短信等多种形式手段,宣传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意识。自2007年起,主题宣传活动连续举办4年,年参与人数均达20万人次。同时,每年定期开展自治区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2006年首次对38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收藏品经营市场进行大检查和摸底调研。2007年文物执法档案建设工作全面完成。2008年开展第二次文物专项执法大检查,针对发现的南大寺、老坊寺等文物本体建筑需要维修等问题及时研究制定保护措施。2007~2009年,地方文物部门先后协助自治区文物局、乌鲁木齐市文化局对乌拉泊古城、五星路四合院等各类文物破坏案件进行执法和处罚。同时,将专项执法与日常巡查相结合,文物执法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文物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文物点大型基本建设、收藏品经营市场、民营展示场所等严格规范执法,先后督办各类文物违法案件100余件,破坏文物的案件得到有效的遏制。
其他文献
佛教从唐朝和印度、尼泊尔传人西藏(吐蕃)后,在西藏发展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佛教系统——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分为很多派系,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四大八小)。15世纪宗喀巴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的代表性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合称西藏“四座格鲁派寺院”。  扎什伦布寺全称为“扎什伦布拜吉德钦却勒朗巴杰瓦林”,汉语意为“吉祥宏图资丰富聚殊胜诸方洲”。“扎什伦布寺”是其
期刊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进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武汉是全国抗战的中心、武汉市是今日最大的都会,我们要坚决的保卫着她,像西班牙人民保卫马德里,粉碎敌人的进攻,巩固抗日的战线,用我们无穷的威力,保卫大武汉。”这首由郑律成作曲,一度唱遍大江南北的《保卫大武汉》,虽然简短,但道出了南京沦陷后,武汉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七·七事变”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的合
期刊
千百年来,勇敢自信的西藏各族人民,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在雪域高原这一方高天厚土上,留下了大量瑰丽灿烂的文明。从语言文字、哲学宗教、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到建筑雕塑、音乐歌舞、曲艺服饰等,无不体现出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灿烂的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颗熠熠生辉的高原明珠,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前,文物保护几乎是空白。1959年
期刊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南150公里处的萨迦县城内,距拉孜县和萨迦县交叉的中尼公路25公里。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萨迦寺分为南北两寺。萨迦北寺位于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由萨迦派的创始人昆·贡觉杰布于1073年修建。他选址时认为,奔波山就像是一座卧式大象,山坡上有一大块灰白土的松岩石,应是吉祥之兆,因此决定在此修建萨迦寺。北寺规模宏大,建筑依山而筑,高低错落,连绵逶迤。1961年被国
期刊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人们对盐资源的认识、利用与开发关系到人类自身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盐是维持人体及其他生命体内部机能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是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源。她从古至今,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进步及其所创造的各类绚丽多彩文明的源泉。  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盐,其种类名目繁多,如果从盐卤资源的来源考察主要有产生于海水的海盐、产生于内陆湖泊的湖盐(或池盐)
期刊
八面厅原名振声堂,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2908平方米。由当时富甲义乌的著名火腿商陈子案与其孙陈正道建造,清嘉庆元年(1 796年)始建,历时1 8年,于嘉庆十八年(1 81 3年)建成。八面厅整体平面近长方“回”字形,为宗祠与住宅相结合的浙中典型的清中后期民居建筑。现存建筑三路六院,共64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  八面厅规模宏大,布局结构独特,以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轴线相交构成主体建筑和附属
期刊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五大主题馆之一,城市足迹馆的核心理念是探究城市历史的足迹,揭示人类文明的智慧。展馆以文物和实物为主要展示内容,辅以多媒体展示手段,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为观众营造“人在史中游,人在城中走”的展示氛围,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为服务展示主题,城市足迹馆向海内外文物博物馆机构借展珍贵文物200余件。    序厅:理想幻城    进入展馆,序厅部分以“东方理想幻城”和“西方理
期刊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海口市国兴大道南侧的南渡江西岸,是海南省文化公园的重要设施之一,与海南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协隔道相望,与海南省体育训练中心、海南省图书馆为邻。馆区内绿荫掩映,芳草如茵,曲径蜿蜒,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海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60余亩,一期工程建设面积约1.8万平方米,2008年11月15日正式开馆向社会开放。正在设计阶段的二期工程规划为南海博物
期刊
坎儿井概况    坎儿井,维吾尔语“坎儿孜”,有地下水道之意,是干旱地区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具有防渗、防蒸发、无污染的优势。据史籍记载,坎儿井已有2000多年的开凿历史,在中亚、西亚以及里海沿岸地区都有坎儿井的普遍使用。中国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其中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分布最为集中,且大部分为清代以来陆续掏挖的,这是由于
期刊
新疆地处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要冲地段,地上和地下文物的资源极为丰富,大遗址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古代城址、古墓葬、石窟和古建筑等多种遗存形式。新中國成立以来,國家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自治区境内多处濒临损毁的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维修。2005年,在党中央和國务院的重视关怀下,在國家发改委、國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丝绸之路新疆段大遗址抢救保护项目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