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藻在紫外胁迫下的抗氧化应激响应

来源 :海洋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外辐射增强常导致藻类体内活性氧成分的产生,从而损伤藻类光合器官,引起藻类光抑制.马尾藻(Sargassum)金潮近些年在世界多地频繁暴发,金潮暴发时,漂浮于海面的藻体接受更多的紫外辐射,但金潮藻应对这种紫外胁迫的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中国金潮种——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太阳模拟器提供光源,设置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400~700 nm,200 W/m2)、PA(PAR+UVA(紫外线A,Ultraviolet A),320~700 nm)和PAB(PAR+UVA+UVB(紫外线B,Ultraviolet B),280~700 nm),探讨了紫外辐射下铜藻的光合活性变化和抗氧化应激响应.结果显示,3种光辐射处理下,藻体光合活性均受到抑制,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都随辐射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降低幅度为PAB>PA>P.后继的240 min低光P(PAR,2.0 W/m2)恢复过程中,藻体Fv/Fm均逐渐恢复.相应地,光辐射处理后,藻体内的活性氧成分O2–和H2O2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显著升高,且O2–和MDA在PAB处理中升高幅度更大.同时,这种高水平的O2–、H2O2和MDA含量一直延续至低光恢复过程.光辐射处理后,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和抗氧化物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的含量均显著增加,低光恢复后,抗氧化酶CAT和POD活性降低,而SOD和抗氧化物AsA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最终使得总抗氧化能力(T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在辐射处理和低光恢复阶段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光辐射处理和低光恢复整个过程中,紫外辐射(UVA和UVB)的存在,显著提高了铜藻的抗氧化酶、抗氧化剂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且PAB处理中具有更高的值.本研究首次对金潮藻在紫外胁迫下的抗氧化应激响应做了较系统全面的探究,为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生理机制的揭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东马努斯海盆中酸性火山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以及锂同位素组成,并结合前人数据,讨论盆地岩浆体系的演化过程.分析数据显示,东马努斯海盆主、微量元素与SiO2含量之间呈线性变化关系,表明岩浆结晶分异过程控制东马努斯海盆岩浆演化过程.东马努斯弧后盆地火山岩富集流体相关元素,指示东马努斯弧后盆地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俯冲流体的交代作用.在岩浆移出源区之后的演化阶段,岩浆体系演化以结晶分异过程为主.锂同位素与流体示踪指数具相关性,δ7Li随俯冲流体加入呈现升高趋势,而与岩浆结晶分异程度无相关性,表明锂同位素分馏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工程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选课程,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雨课堂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互动和课堂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基于雨课堂,将教师的科研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同时采用“打卡通关”式的案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模拟实际测试,提供真实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本文依据鸭绿江口主汊道采集的K1和K12柱状样,进行了常量元素的富集特征、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及含量与特征参数垂向分布的讨论.研究表明:鸭绿江口属于涨潮三角洲,纳潮海湾泥质堆积区快速沉积的时间始于1960年.主汊道的沉积物具有多源性,K12柱状样受粒度控制显著,陆源碎屑为主;K1柱状样受粒度控制不显著,受海洋作用的影响较大.主汊道的沉积记录以1978年为界,分为上下2个沉积单元.主汊道的沉积物受到河口区水动力的强烈改造,与物源区的沉积物相比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分异和变化.该研究通过对鸭绿江口主汊道常量元素沉积
再分析风场资料在海洋气象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基于黄河口区域孤东59井验潮站和桩西106验潮站现场观测资料,对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ERA-interim、JRA-554种再分析资料的近地面10 m高度风场在黄河口区域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CMP风场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小,与实测数据的相关系数最大,能够较好反映黄河三角洲海域海上风场特征.同时,
海岸线是海岸带地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江苏中部海岸1989—2019年海岸线变化特点、潮滩围垦特征以及围填海潮滩断面地貌响应过程,研究人类围填海活动对海岸线演变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近30 a来江苏中部海岸线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对称性,变化速率变异系数空间差异显著,岸线的向海推进是在人类围填海活动驱动下的被动变化过程,二者相关性系数达93%.另外,在江苏中部海岸围填海对潮滩上部有促淤作用,但也引起潮间带下部潮滩的侵蚀,这种“上淤下侵”的潮滩地貌格局对未来海岸线资源的可持
采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分别于2017年春、夏、秋和冬季在渤海湾海域采集浮游动物,分析了桡足类群落的组成种类、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与桡足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20种,其中秋季种类最多达到13种,春季和冬季分别为12种和9种,夏季最少为8种.渤海湾海域桡足类丰度的平均值在春季最高,达到了882.5 ind/m3.夏季和秋季分别为84.0 ind/m3和48.4 ind/m3.冬季最低,为11.8 ind/m3.桡足类在秋季时,其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玛格列夫指数的平
剑鱼(Xiphias gladius)属于大洋性中上层高度洄游性鱼种,是远洋渔业重要的目标渔获物和兼捕种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本文在北太平洋金枪鱼与类金枪鱼国际科学委员会(ISC)对剑鱼资源评估结果基础上,使用1951年到2018年渔获量数据,通过先验参数设置构造操作模型模拟北太平洋中西部剑鱼的种群动态和渔业动态,通过不同管理策略捕捞规则计算对数据和参数要求筛选出9种备选管理策略(DD,DD4010,CC1,SBT1,GB_slope,ICI,ICI2,SPmod,MCD)并对其管理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对
为探讨不同地形特征对单浮子集成装置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本文基于黏性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应用Star-CCM+软件建立二维数值波浪水槽,研究了规则波作用下受不同地形影响的单浮子式防波堤与波能转换装置集成系统的水动力性能.结果表明:在低频区,不同地形下单浮子集成系统的波能转换效率均大于无地形影响下单浮子集成系统的波能转换效率;在高频区,浮子无法及时响应高频波,浮子与波浪异向运动,对于大部分情况,不同地形下集成装置的波能转换效率和透反射系数均小于无地形影响下集成系统的相应参数.地形坡度、宽度和高度对单浮子集成装置
中国小孔蛸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是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的头足类品种.本研究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标准,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采集自宁德海域的中国小孔蛸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对其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小孔蛸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总糖的含量分别占鲜样质量的比例为83.8%、13.5%、0.6%、1.5%和0.6%.在色氨酸未作单独检测情况下,在中国小孔蛸肌肉中共检测到常见氨基酸16种,总量占粗蛋白质干质量的80.15%,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有7种,占氨基酸总量的36.41%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湿体质量为1.19±0.35 g的多纹钱蝶鱼幼鱼进行养殖,实验为期60 d.1)投喂频率实验:实验设计4组,分别为F1(8:00投喂1次),F2(8:00、20:00投喂2次),F3(8:00、14:00、20:00投喂3次),F4(8:00、12:00、16:00、20:00投喂4次),每组随机放80尾实验鱼,各2个平行,观察多纹钱蝶鱼幼鱼生长及饲料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各组终末湿体质量、增重率、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