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性弹性组织变性综合征合并光线性角化病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0岁,因左面部角化性斑块及粉刺4年于2010年11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0年前于左侧颧部起豆粒大褐色斑疹,自用黄瓜摩擦局部约半月,皮疹颜色变淡,但有扩大趋势.皮损有时痒,春季加重,外用皮炎平后症状减轻.4年前始该处皮损出现增厚及角化,表面出现粉刺,面积渐扩大.1年前皮损明显增大,伴瘙痒.4年来曾到多家医院就诊,以皮炎、寻常疣给予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等药物,并曾行局部冷冻治疗,效果不佳.1周前用中药偏方烫洗患处,仅能去掉皮损表面角质物,遂来我院就诊。

其他文献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后遗神经痛是其常见并发症,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已有报道在带状疱疹皮损愈后部位,可以出现其他皮肤疾病:如扁平苔癣、银屑病、环状肉芽肿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合并疱疹愈后部位环状肉芽肿的病例临床罕见,现将我们临床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63岁,因右肩背及右臂起红斑、丘疱疹伴疼痛3d,在当地医院诊为带状疱疹,予阿昔洛韦、维生素B1口服。
期刊
对增生期婴儿血管瘤以往治疗手段多采用临床观察待其自然消退、瘤体内注射硬化剂、手术、冷冻、激光、放射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系统使用或外用等.2002年起有学者使用5%咪喹莫特乳膏局部外用治疗婴儿血管瘤,取得较好疗效⑴.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增生期婴儿血管瘤54例,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生殖器疱疹患者无症状排毒与血清抗体及药物干预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生殖器疱疹患者650例,分别用荧光PCR和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排毒率、质粒数和不同病程、不同复发频率的生殖器疱疹患者无症状排毒阳性情况及血清抗体(IgG和IgM)的分泌情况,药物干预后的排毒情况和复发评价.结果 入选的650例患者中,排毒阳性354例(54.5%),DNA质粒数为63~ 9400拷见/ml,平均310
患儿男,12岁,面部、躯干、上肢风团1年余,面部、双耳皮肤松弛1年,无自觉症状.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躯干、上肢出现淡红色米粒到1分硬币大小的风团,无痛、痒,2~3d可自行消退,消退后无色素沉着,无发热及关节痛.曾按荨麻疹治疗,风团减少,但仍反复发作,半月后双耳皮肤变软、松弛、下垂,面部、口周、眼周皮肤逐渐松弛,皱纹增多,呈早老外貌.患儿对β内酰胺类过敏.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
期刊
幼年黄色肉芽肿(Juvenile xanthogranuloma),又名痣样黄色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皮肤、黏膜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通常表现为一个或几个黄红色丘疹或结节,目前病因不明.临床上,幼年黄色肉芽肿可分为丘疹型、结节性、巨大型、簇集型和苔藓样型,其中,苔藓样型非常罕见,国外仅3例,国内尚无报道.笔者门诊遇1例婴儿面部苔藓样型幼年黄色肉芽肿,现报告如下.患儿女,1岁,因面部黄褐色斑
期刊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皮肤科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的“2012光动力治疗皮肤科相关疾病病例征集大赛”,自2012年1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皮肤科医师的积极支持和踊跃投稿,截止2012年7月30日,共收到来稿183份。本次大赛秉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经过二轮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10个获奖作品,分别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优秀作品奖4名。
期刊
患者女,51岁,因右侧面颊部红斑3个月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颊部黄豆大小鲜红色斑片,表面少许鳞屑,无破溃,偶有痒感,未治疗.红斑逐渐扩大,日晒后红斑肿胀明显,痒感加重,来我科就诊.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可,无发热、乏力、脱发、口腔溃疡及关节肿痛等不适.无系统性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
期刊
患者女,47岁,因面部、四肢皮肤红斑2个月伴间歇发热20余天就诊.患者2个月前出现面颊、颈部红斑,形状不规则,略高于表面,感疼痛不适,不久患者唇部出现散在水疱,伴疼痛,颊部斑块渗出、结痂,颜色渐转暗,边缘呈环状隆起,伴颜面水肿,四肢也逐渐出现红色斑块,20余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无畏寒、寒战,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外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6 g/L,白细胞5.29×109/L,中性粒细
期刊
瘙痒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内外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瘙痒的发生主要由无髓C纤维介导,其对组胺及热敏感,并与一系列瘙痒介质的参与有关[1].临床工作中发现,瘙痒常在夜间发作或明显加重[2],患者通常描述瘙痒位于原有皮损处或全身性发作,无明确定位.Yosipovitch等[1]报道,65%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夜间感觉瘙痒加重,其中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另外,系统性疾
期刊
蕈样肉芽肿(MF)是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早期MF治疗中,光化学疗法、维A酸类、干扰素、白介素2融合蛋白等免疫调节剂对早期蕈样肉芽肿均有较好的疗效,可不同程度减缓MF进展.目前国内少有干扰素γ(IFN-γ)联合阿维A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案例报道,我们将较为特殊的出汗不良性蕈样肉芽肿患者2年内治疗情况做一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