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核桃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記忆非常奇妙。曾经的刻骨铭心,或许是一块磐石,被记忆的双唇亲吻风化,日渐模糊随风飘散;曾经的漫不经心,或许是一段木材,被记忆的双手精雕细琢,日渐分明灼灼生辉;而更多的记忆是恒河沙子,太过普通,太过平凡,太过相似,无从区别,也无从记起。可是多年后,猛然回头,或许惊奇地发现大片大片的沙子中,竟然透出淡淡光晕,好奇地挖掘下去,在最底层,在记忆的最底层,一粒沙子被岁月的乳汁哺育,不知何时在岁月的怀抱里变成了珍珠。
  进入六月,阴雨连绵,阴沉沉的天空压在心头,整个人也懒懒的,无精打采,似乎不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星期五下午雨停了,大块大块的云层间隐约露出蓝天的笑脸,心情为之一爽。傍晚,收拾资料结束一周的工作。乘车回家时,提前下车步行一段路回家。
  步下公车,远处红日燃烧照亮半边西天,近处绿树轻摇弹奏一曲清凉,挺直长时间伏案工作的腰肢,慢慢向前走去。
  雨后,空气清新湿润,绿叶青翠欲滴, 一棵棵大树小树夹道而立,一蓬蓬灌木草丛点缀路旁,阔大厚重的树叶鼓掌欢迎,纤细修长的草叶翩然起舞,一片片绿心饱满,一张张椭圆玉润。
  漫步而行。这是什么?一蓬低矮的灌木,椭圆的叶子间,鸽蛋大小的绿色果实。下意识地停下脚步。青绿的果皮,星星点点的白斑隐现,伸出手去摩挲那椭圆的叶子,抬起手来放到鼻端轻嗅,一股清香扑鼻。
  那么熟悉的香味,核桃树?这么小!乱蓬蓬的没有主干,野生的核桃树吗?没有主人所以恣意生长蔓延?
  摘下一片核桃树叶,放到鼻端轻嗅。小小的核桃树,青青的核桃……
  小时候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核桃树,一棵小小的核桃树。小时候曾经吃过一次青核桃,青青的核桃,那是老家小小的核桃树唯一的收获。
  出生成长的老家是北方农村一个极普通的小院,三间北屋,两间西屋。西屋是我和两个姐姐的房间,窗前一棵核桃树,一窗碧荫染绿窗棂。
  小时候从来不曾留意核桃树的花朵,可是最喜欢核桃树叶,最喜爱核桃树的清香。
  春天,美好的春日,金色的阳光镂刻绿叶,明净的蓝天澄澈双眸,满心喜悦地站在树下,踮起脚尖,伸长胳膊,想摘下一片核桃叶,可是不行,总是差一点点。抿起嘴来,跨上核桃树旁的木梯,爬到梯子顶上,小心地抬脚跨出一步,踩到屋顶上,伸手轻松地摘下一片绿叶。唇角上翘,阳光流泻。小手摩挲绿叶,放到鼻子下面,深深呼吸,深深沉醉,真香呀!
  手拿两片树叶,跨上梯子,一级一级小心地走下来,把树叶夹到书中作书签,背着书包快步跑向学校,带起一路香风。来到教室,打开书包,书包香香的,书本香香的,人也香香的。小女孩的心里不无得意,不无欢喜,翘起的嘴角也溢出核桃清香。
  小时候不单我喜欢核桃树,弟弟和他的玩伴们同样喜欢核桃树,虽然他们喜欢的方式和我那么不同。
  某日,又一次手拿树叶站在屋顶眺望,邻居家一片平房,屋顶靠屋顶,围墙连围墙。不知从哪里冒出几个男孩子,喊着叫着吵着闹着,跑过屋顶,跑过墙头,一会儿聚拢走近,一会儿又四散奔走。片刻,两道烟尘扑奔西屋屋顶而来,一道扑入核桃树荫,哧溜哧溜向下滑去,一道跳到梯子上,横躺滚落。
  心提到嗓子眼,一声惊叫卡在喉咙口。张开口看两道烟尘先后落地,利落地鲤鱼打挺翻身跑走,这才放下提起的呼吸。注目核桃树下,一片片绿玉横陈,一颗颗青豆狼藉。
  夏天,炎炎夏日,晚饭后必到屋顶乘凉,在树荫下铺开凉席躺下来,看天边的明月,数天上的星星,朦胧睡去,绿色的梦里氤氲清香。
  阵雨季节到了,狂风呼啸暴雨倾盆,一粒粒绿色的小核桃,随狂风飘飞,随暴雨坠落。电闪雷鸣,悄悄躲在窗子后面小脸煞白。雨停了,小心地打开门,院子里的积水沿着墙角汩汩地流出院外,几个白色的气泡,几粒绿色的青豆,在水中浮沉。几粒大些的青核桃躺在树下,满身泥,满身水。
  结果了吗?捡起一个,砸开来,青青的核桃里面是乳白色的空壳,还没有果实呢。失望地放下砖头,不再看树下泥水里的青核桃,转身踏着雨水走出院外,脚下的凉鞋满是泥水。
  秋天,小小的核桃树从来没有果实。青青的小核桃,总是被风吹走,被雨打落,被男孩摇落,最后一粒不剩。
  不,有一次,只有一次,核桃树有收获。
  一年夏末,树上还剩下几颗青青的核桃,于是巴望吃核桃,天天看天天数,巴不得核桃早日成熟。一天傍晚,父亲突然说打核桃吧。抬头看,初秋时节核桃树叶还是葱茏的翠绿,比鸡蛋大的青核桃还剩下六颗,似乎还没有成熟呢。不明所以,也没有多想。弟弟更是立刻猛烈摇动小小的核桃树,再爬上树去。
  青青的核桃,六颗。捡起来,放到院子里吃饭的小桌子上。比鸡蛋大些的青核桃,滚圆青绿的外皮上,星星点点的白斑。
  那年奶奶已经去世了,一家六口人,正好一人一颗。父亲说“一人一个”,立刻四个小手各拿起一个青核桃,找砖头来砸。不知是谁不小心砸到手指,“嘶”倒抽一口气,把手指头放到嘴里。
  砸开来,青核桃外青内白。青绿的外壳小指厚,里面的硬壳还不硬,印象中也是白色的,中间的核桃肉是乳白色的,一点也不硬,吃起来的感觉像鲜嫩的花生,白生生,脆脆的,带有新成熟的果实的清香。
  那个夏末秋初的傍晚,夕阳西下,清风徐徐,炊烟袅袅。一家人,清瘦的父亲,年轻的母亲,年幼的孩子,围着小方桌,每个人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说着笑着吃核桃,第一次吃自己家树上结的核桃,也是最后一次吃。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夏秋之交。没过多久,家中翻盖房屋,为了迎接第一次回乡探亲的祖父,加盖三间大南屋,西屋被拆掉,翻盖成一个敞亮的厨房,窗前的核桃树也被刨掉了。
  说着笑着吃核桃的时候,人人心中以为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傍晚,没有任何预兆显示即将来临的改变。核桃树不知道那是她最后的果实,孩子们不知道即将认识素未谋面的爷爷,父母也不知道三年后即将远别故乡,孩子的童年就此结束,一家人的生活翻开崭新的一章。
  手里拿着一片叶子向前走去,下意识地转动叶柄。不远处又是一棵核桃树,一棵高大的核桃树,树上的果实也更大一些。
  高大的核桃树。嘴角泛起一丝微笑。
  秋天的傍晚,天空蓝蓝的,阳光暖暖的,草地绿绿的,带着调皮王子去散步。拉着孩子的小手,沿着熟悉的小路,走向不远处的儿童乐园。
  一边走一边讲话,调皮王子抬起头,又想听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这次讲什么呢?寻思间孩子突然放开妈妈的手,跑到旁边一棵高高的树下,在草丛里捡起什么跑回来,递给妈妈。接过来看,原来是一颗青核桃。青绿的外皮,星星点点的白斑,青绿的外壳裂开一角,露出里面的褐色内壳来。这是一颗已经成熟的青核桃。 拿在手里,猛然想起儿时在老家吃过的青核桃,唯一一次吃过的青核桃。眺望远方,似乎看到老家的核桃树,核桃树下几个孩子在奔跑笑闹。低头看看调皮王子,仿佛当年调皮的弟弟。拉起孩子的手,走向核桃树,摘下一片核桃树叶,摩挲两下,把手伸到孩子鼻子前说,“你闻闻看,好闻吗?这是核桃树叶的味道。妈咪小时候很喜欢摘下核桃树叶,夹到树中作书签。”孩子点点头,忽闪着眼睛看妈妈。拉起孩子的小手,继续向前走,说,“来吧,妈妈给你讲讲小时候家中的核桃树的故事。”
  小小的核桃树,青青的核桃。去年的事情了,他还记得吗?低头在树下捡起一颗青核桃。转过路口,家门在望。
  打开门,调皮王子扑过来。我笑着举起手来说,你看,这是什么?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的青核桃的故事吗?
  小小的核桃树,青青的核桃。没有长大的核桃树,没有成熟的青核桃,蓦然结束的童年时光。
  青青的核桃,仅仅吃过一次的青青的核桃,青涩童年结出的青核桃。再回首,被岁月拥抱摩挲的青核桃,发出淡淡的光晕。
其他文献
一  “海海呀,告给你个喜事,咱家成了贫困户了!”  “啥?咱家成了贫困户?!”  “是呀,这多好!国家每年要救助咱好多钱呢……”  “这、这、这还好?!丢人不!爹、妈,您们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  陈海海还没等他爹妈把话说完,就“咚咚咚”扔下几枚“炸弹”,挂了电话,立马跟单位领导请假,从太原赶回大同,又马不停蹄转乘大巴车回到距离大同市二十五公里的云州区周士庄镇五十里铺村。  五十里铺是位于燕山
期刊
日出,给人以美的感受,日出可以带给人们光明,带给人们希望,带给人们生机,我十分喜欢日出。  周六的早晨,我和爸爸驾车前往郊区的山上,为了能赶上日落,我们四点就到了山脚下,四点四十分就上了山。  刚上山时,天还是朦朦胧胧的灰色,周围的山隐隐约约,山上有一条小河,听到河水哗哗声,却看不见小河,应该是雾的原因吧!伴随着第一波鸟出来觅食的叫声和扑翅声,我就知道日出要来了。这时,遥远的东方不知何时泛起一片鱼
期刊
助马堡位于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西于内蒙古凉城县后营乡十九坪村隔墙(边墙)相望,马头山横亘于堡西边墙之外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助马堡成为明代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并称“塞外四堡。”  助马堡始建于明初,寓战时有马相助,马到成功之意,这里的“马”一是指天然屏障马头山,二是指马匹。助马堡初址在今天的助马口村附近,距今约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到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期刊
“中国文化中,最完美的饮食与中医一样,都推崇一个‘和’字。在此意义上,麻与辣,都被视作过于亢燥,甚至霸道。”  轻微刺痛,如同蚁行,肌肉渐次失去痛觉,从指尖开始遍及全身,伴有眩晕、视物模糊、意识不清,直至抽搐、昏迷。  这是中药乌头中毒的症状。  连我自己都没有料到,在重庆出高铁站时,竟然会想起乌头。  毕竟在我学中药的时候,重庆还没有从四川分出来,而教科书上说,最好的乌头都出在四川,以至于被称为
期刊
一  一棵枣树站在窑顶上,被风抚摸成倾斜状,树皮干裂,远远望去,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仰着脖子等待着,路的尽头出现一个移动的黑影,然后心头一紧,整个身子显得更加坚硬有力。每当别人说起黄山迎客松姿态如何优美时,我总会想起那棵枣树。  无数次的想起,让我动了回去看看的念头。没有游子的归心似箭,只是作为一次舒展身心的乡村游。轻装上路,我和妻子说,我们把自己当做普通游客,无意闯进一个叫西洛阴的村庄。  像去所有
期刊
前段时间,笔者的《崞县崞山探源》一文,在各个网络平台推出后,引起读者兴趣。最早的崞山指的是北岳恒山,这一观点为大家所认同。  而恒山为什么叫崞山?“崞”字是怎么来的?对这两个问题,笔者依然一头雾水,搞不清楚。  没想到的是,一些郭姓族人,看到文章后纷纷发声,说崞山的“崞”字,是由他们郭姓的”郭”演变而来。  郭姓族人的祖上原来是有封国的,国家灭亡后,国民全部姓郭,被派到高氏山(又称高是山,现名恒山
期刊
张吉福书记考察瓜园村手编车间,李成陪同。  2016年,李成放弃不错的企业中层管理一职,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用一颗真诚的心,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致力于全村产业转型发展,让群众发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他以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的个性,凝心聚力,扎实工作,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千方百计让村民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上级部门的认可,成为村民拥护和爱戴的“领头
期刊
民国时期,大同德义炉可谓名噪一时,辉煌了将近半个世纪,在大同地区,归绥地区,张家口地区有着极高的声誉。德义炉是翻砂作坊,从普通作坊到招牌响亮,再到衰败,直至变成记忆,不仅仅时代背景的原因,具体是那几种原因呢?还得从头说起。那是公元1893年(清光绪19年)春,17岁的穷小子郭成春为了讨生活由怀仁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同。一个被人称为李翻砂的手艺人看郭成春膀大腰圆是块砂化铁水的好料子,便一破从不敢收外人做
期刊
大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区,战乱频仍,军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代中原王朝对其边防建设都非常重视。明朝,大同地处北部边防线上,与蒙古部族毗邻而居,为了加强大同镇的军事防御能力,有明一代,明廷一直致力于加强大同的边防建设。嘉靖时期,蒙古最强的一支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兴起。其“在大同边外大青山昭君墓丰州滩住牧,西至河套,东至宣府洗马林一带,离边三百余里”。俺答由丰州道不断南下,侵扰大同、浑源
期刊
那日,在古城巷子里漫步。走着走着,一股新鲜而又浓香的月饼味,扑面而来。那种掺合着麻油、红糖的味道,一下子,又牵着我,回到了儿时的那个清贫而又“富有”的节日……  那时,一到过中秋节的前一个月,村里的人便忙活开来。她们准备着新榨的麻油,备好做月饼的红糖等物品。做月饼,在她们心中,就像迎接一位久未见面的贵客一样,认真而又细致,生怕疏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尽管平时省吃俭用,也尽管只有月饼这个能够陪着她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