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两个“谢”字释义辨正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585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等选本长期以来认为《鸿门宴》中刘邦晋见项羽是为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相关的两个“谢”字是“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意。这其实是一种不当的解读。事实上,刘邦见项羽是为了替自己“辩解(解释)”,两个“谢”字应是“告知,告诉”义,并可引申为“辩解,解释”。
  关键词:《鸿门宴》;谢;词义引申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项羽获悉刘邦“欲王关中”后大怒,急欲发兵击之;刘邦慌忙召见并拉拢项伯进行辩解,并求其向项羽解释和说情。项伯“许诺”,并嘱其“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刘邦只得同意,于是“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刘邦去鸿门晋见项羽是为了什么?换言之,上述两处“谢”字是什么意思?长期以来,语文教材等多个选本均认为刘邦见项羽是为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两个“谢”字是“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意。一些辞书也持此种观点,在其“谢”字的“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类义项下,往往以上述引文作为书证。然而,如果深入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即可发现,这是一种不当的解读,不符合该文的实际内容。
  首先,从刘邦的角度看,其并无“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举。刘邦在接见项伯时,将自己的行为作了一番辩解和开脱:“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并进而请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在《史记·留侯世家》中也有相关记载:“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刘邦本既然为自己作了辩解和开脱,还会承认自己“有罪(有错)”、需要“谢罪(请罪)”或“认错(道歉)”吗?再则,在见到项羽时,其说法为:“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分明是从“小人”挑拨离间的角度为自己辩解,根本就没有表示“谢罪(请罪)、认错(道歉)”。在《史记·樊哙列传》中,更有确切的记载:“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明确显示,刘邦要“谢”的内容是“无有闭关事”,即矢口否认“欲王关中”之事。这些都表明刘邦一直在竭力为自己辩解,从未有任何“谢罪(请罪)、认错(道歉)”的表现。
  其次,从项伯的角度看,其并无要求刘邦“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意。项伯明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缘由,是刘邦“欲王关中”,但为了私谊和报恩,“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导致其泄露了军机而浑然不觉。后又轻率应允刘邦的晋见,并被其轻易拉拢和欺骗。在听了刘邦的辩解后,即对其请求表示“许诺”。随后,“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并为刘邦“摆功”:“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又凭借其“季父”的身份批评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并提出建议:“不如因善遇之。”真正履行了对刘邦的承诺。其后,在“鸿门宴”上,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他更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致使项庄对刘邦“不得击”,及时庇护了刘邦。这些事实表明,项伯是个思想幼稚、认识糊涂、缺乏政治头脑的人,其对刘邦的辩解可谓深信不疑。既然如此,他怎么会认为刘邦“有罪(有错)”、需要“谢罪(请罪)”或“认错(道歉)”呢?
  刘邦去见项羽并非是为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而是为了对其在关中的行为进行“辩解(解释)”。相应地,此处的两个“谢”字也不宜用“谢罪,请罪;认错,道歉”之意来诠释。事实上,在古汉语中,“谢”字除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等义项外,还有“告知,告诉”义。如《康熙字典》在其“谢”字义项中有云:“类篇:‘告也。’前汉·(陈)余传:‘厮养卒谢其舍。’晋灼注:‘以辞相告曰谢。’”目前很多古汉语词典中皆收录了该义项。该义项的使用在上古诗文中也颇为常见。例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愛徒区区。”《汉书·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等等。
  反观“鸿门宴”,刘邦此次晋见项羽其实就是要当面“告知(告诉)”项羽其他并无“欲王关中”之事(即“无有闭关事”)。具体地说,刘邦要向项羽“辩解(解释)”一番,为自己开脱,以消除项羽对其的“误会”和敌意。所以,这里的两个“谢”字可以用“告知,告诉”义来诠释,并可以结合该文的具体语境,引申解读为“辩解,解释”(其中第一个“谢”字可具体解读为“向……辩解或解释”)。换言之,这里的两个“谢”字,可直译为“告知,告诉”,进而意译为“辩解,解释”。
  那么,上述引申和意译的做法有无道理呢?如果从概念(以词语为表现形式)的内涵和外延的角度进行考量,回答是肯定的。从内涵的角度看,“告知,告诉”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具体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诸如“辩解”“解释”“陈述”“说明”等语言形式。从外延的角度看,“告知,告诉”这个概念的外延是很宽泛的,可以包含诸如“辩解”“解释”“陈述”“说明”等表达形式。在这种逻辑关系下,上述引申和意译的做法显然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在《鸿门宴》一文中,无论是从诠释的角度,将两个“谢”字的“告知,告诉”义引申表达为“辩解、解释”等具体语言形式,还是从翻译的角度,将使用“告知,告诉”义的两个“谢”字意译为“辩解、解释”等具体表达形式,都是训释有据并符合语言运用的基本逻辑的。
  综上所述,刘邦鸿门见项羽并非是为了“谢罪(请罪)、认错(道歉)”,而是为了“辩解(解释)”。《鸿门宴》中与此相关的两个“谢”字的含义也并非是“谢罪,请罪;认错,道歉”,而是“告知,告诉”,并可以引申为“辩解,解释”。如此解读,方能切合相关人物言行的真正目的指向,进而也更能契合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罗献中(1972— ),男,河南省固始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其他文献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习作教学中应以清晰的语言支架支持思维表达,以多样化的策略方法推动高阶思维发展。本文从创思维之场,搭思维之梯,循思维之法,升思维之品四个阶段,阐述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提升儿童的思维与表达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思维的提升与言语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鼓励质疑课题、借助图示支架、引导多层联想、利用故事讲述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也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命门,而思维是閱读的命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品质;有效策略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中要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梳理、
小学语文圆形阅读教学法,即在阅读教学中,顺应“圆”的本质属性展开的教学方法。它有三个基本要素:点、线、圆;有三大基本策略:找“点”的途径与方法,拉“线”的途径与方法,成“圆”的途径与方法;有三大基本流程:找准一个“点”,拉开一条“线”,形成一个“圆”。
摘要: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小说人物要整合各种元素,要结合情节体会人物的个性、补充资料批判性地认识主人公、在关联对比中概括人物的典型性、结合环境体会人物描写的意境美。这些方法将情节、环境等元素融合到小说阅读教学中,提升了小说阅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种元素;小说人物;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精彩的小说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小说时,需从教学目标出发重点赏析小说主人
当前小学古诗教学仍然存在着逐字翻译、熟读背诵等机械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还没真正发生就被老师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扼杀于审美发展的萌芽之中,造成学生古诗审美感受的缺失,无法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搭建支架,感受古诗的音乐美;结合插图,再现古诗的画面美;资料补白,体会古诗的情感美;升腾想象,抵达古诗的意境美。
论文写作需要做到“六个一”:一是要在找、学、用、行、写中落实;二是要在基于选题的文献阅读中内化建构,在基于运用的实践梳理中获得新变化、新做法、新案例,在结果的成功点
《昆明的雨》教学难点来源于学生的存疑之处,而这些存疑之处往往正是文本的矛盾之处.教师可通过紧抓文本矛盾,巧借课文中的上下文信息、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及课本外的背景知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郭沫若的经典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拟根据温儒敏提出的“三步阅读法”教学原则,把对五四时代精神氛围的感知与专业的文学分析结合在一起,设
2011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看来,“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学习是达成目标的一个过程。如何学习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的“建构”一词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学习定义为“当一个人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时所发生的意义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