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数字化对品牌商的价值

来源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ai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化对传统企业有四大价值:1.提升效率;2.降低成本;3.业务突破;4.管控风险。
  并非所有的数字化系统都能够同时实现上述四大价值,有的只能实现某一方面的价值。从传统企业的渠道角度看,数字化对渠道的改变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效率系统——原有渠道结构不变,原链路(F2B2b)的数字化,提升渠道效率。
  第二层次:增量系统——B端渠道结构不变,但链路延伸到C端,形成全链路数字化(F2B2b2C)。因不触达C端,BC一体化,形成了渠道增量系统。
  第三层次:全新渠道业务平台——渠道成员(代理商)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从全职能的代理商,进入多个渠道专业第三方共生系统——第三方仓配、第三方金融,第三方线上订单平台。
  渠道数字化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通过数字化改造渠道的浅层、中层和深层。
  虽然不提倡数字化一步到位,但渠道体系的数字化改造,终究是要到位的。
  原有分销体系+数字工具=效率提升。
  BC一体化=增量系统(营销突破)。
  渠道重构+数字化工具=全新业务体系(未来主流体系)。

第一层次:数字化效率系统


  数字化效率系统,是在不改变渠道模式,只是把数字化当作营销工具,即传统深度分销环境下的数字化。深度分销是中国众多行业渠道基本格局,渠道数字化的第一层次,就是基于深分格局的数字化。
  深分格局的渠道链路是厂家(F)→代理商(B)→门店(b),深分数字化的路径也是F2B2b。
  深分结构没变,但加持了数字化工具。
  深分数字化工具有两类:SFA、RTM数字化。有人把这两套工具视为一类,但我们认为它们的数字化逻辑不同,所以是两类不同的系统。
  SFA(Sale Force Automation,销售团队自动化)主要是基于一线业务员为主体的管理系统,所以很多人称为外勤系统。不少企业把SFA当作“打卡”系统。
  線下销售人员数量多难管理,线下客户分布广难掌控,SFA产品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人,更有力地掌控客户资源,精细化管理销售人员和客户的互动行为。
  虽然现在SFA的功能在无限延伸,但基本是围绕人开展的渠道管理。SFA遇到的问题,恰恰就是一线人员的软抵抗。毕竟,谁愿意被一套系统管得没有“自由空间”呢?
  只要一线业务员一起“努力”,SFA失效很正常。所以,虽然SFA在中国推广很多年,但真正像今麦郎那样把“四合一”模式做得有声有色的企业并不多。
  不是系统有问题,而是人性使然。SFA通过一线业务员获取信息(数据),然后“自证有罪”,管理逻辑上有问题。
  人、货、场三要素,是零售分析的基本框架。SFA从“人”着手,RTM数字化则从终端的“货”和“场”入手。
  现在还无法获取终端实时动销状况,即使BC一体化也很难。但只要持续获取终端进货信息,就能够通过算法“推算”。通过动销数据,反推业务员状态,也可以通过“算法”进行单店、单人效率排序。
  数字化带来的可视化管理、可视化决策,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管不住人的过程,就通过结果“倒推”过程。
  终端“场”的状态,要么通过资源换取,比如堆头、冷柜;要么通过人员努力改善,比如陈列。终端动销应该与终端“场”的资源投入有一致性,同样可以通过“算法”排序,计算单店、单人的RIO。
  无论是SFA系统还是RTM系统,都可以提升效率。同时,也会遭遇一线人员的软抵抗。这是渠道数字化的第一层级,难度很大。

第二层次:营销突破,增量系统


  提升效率也可以增量,渠道数字化产生增量,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通过数字化触达C端。触达C端很重要,可以传递C端认知,可以导流。第二,通过引导C端,又可以激活B端存量。
  现在通过渠道触达C端的工具有两类:一是一物一码,二是社交云店。
  一物一码的应用现在已经升级到4.0。1.0是溯源,如防窜货、防假冒;2.0是普惠制红包,3.0是导流,4.0是BC一体。
  一物一码对快消品数字化特别重要。因为快消品货值低,即时消费比较多,线上下单比较少。因此,可以“以物为触点”触达C端的一物一码几乎成为快消品的标配。
  社交云店基本上依附于渠道系统,而微商城可以不依附渠道系统。因此,在讲渠道数字化时,我们很少提微商城,而是反复强调社交云店。
  一物一码和云店触达C端只是开始,不会自然形成增量。还需要一套形成增量的新营销操作系统,我们总结为一个三件套组合:场景体验+ KOC社群+云店。
  场景体验是线下活动,KOC社群是社群推广,云店是线上网络。因此,我们把这套组合模式称为“打通三度空间”。

第三层次:全新业务,未来主流


  这是通过数字化对渠道结构、渠道成员的彻底颠覆。通过数字化,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渠道模式的消失。在家电、快消品、婴童等行业,我们都见到很多成功的案例。
  以前,无论是渠道重心下沉还是深度分销,只是渠道工作重心的变化,渠道结构没有大的改变。渠道数字化,将会呈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渠道形态。新形态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渠道形态。
  举个例子。美的集团的美云智数已经在200多家企业得到应用。美云智数是去渠道,但又不是传统渠道的完全网络重现。比如,可以有F2b的订单,这在传统渠道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数字化在物流、信息流、订单流完全可以不按渠道层级一级一级再现。



  以前代理商是全能的,基本职能有四方面:订单、仓配、资金和推广服务。现在,订单、仓配和资金,都有第三方专业平台。这些平台有专业优势、规模优势。代理商只能转型运营商、服务商。作为运营商,唯一不能放弃的是推广、服务,甚至连资金也可以由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
  我们认为这是渠道数字化重构的开端。

渠道数字化重构:基本逻辑


  中国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渠道特别长。经过多轮渠道下沉,现在的渠道层级已经很难再去中间化。
  中国渠道成员(代理商、终端店)高度碎片化,中国头部品牌都有极强的渠道管控能力。因此,中国快消品是品牌驱动与渠道驱动“双驱动”。只有品牌驱动,没有渠道驱动,品牌慢慢消失;只有渠道驱动,没有品牌驱动,品牌可以慢慢成长。双轮驱动,才能突飞猛进。
  中国的渠道形态,决定了中国传统渠道的基本特征:第一,规模小,便于品牌商控制渠道;第二,代理商全能,渠道四大职能(订单、仓配、资金、推广)集于一身。这就是中国代理商“小而全”的状态。
  既不能缩减渠道层级,还需要提升渠道效率,这是渠道数字化面临的现实。因此,渠道数字化的全链路是F2B2b2C。但是,落实到渠道的四大职能,则完全不同。
  1.数字化仓配路径
  过去,代理商从厂家进货,再卖给零售店。似乎天经地义,都是这么干的。
  现在,不仅第三方仓配平台起来了,而且有数字化配合,物流可以绕过代理商,直接到终端店或用户。比如,美的第三方仓配平台“一盘货”,就不再經过代理商,而是直达门店或用户。这叫用户直达。
  2.数字化订单路径
  代理商向厂家订货,门店向代理商订货。过去也是天经地义,现在不同了。
  通过订单平台,任何一个渠道主体(比如门店)都可以绕过中间层级下订单。过去,碎片化订单,代理商和厂家是不接的。现在,美的追求的目标就是“零担订单”的占比。
  3.资金平台
  过去,代理商贷款很难。代理商的主要资产是货,货在流动。银行货款要么看企业规模(规模信用),要么看不动产。
  数字化环境下,代理商可以获得下列资金来源:交易信用,可以记录的交易形成信用,比如支付宝的花呗即是如此;可监管下的货品可以融资。

从代理商到运营商


  代理商是全职全能的,运营商则聚集于渠道核心职能。
  渠道核心职能是什么?推广、订单、仓配、资金,哪个是渠道商的核心职能?
  现在一直有人说,数字化就是在线化。在线化就意味着不再需要线下人员,在线上运营用户,一切在线上完成。
  这是错误的认知,是把零售数字化的认知迁移到品牌商的渠道数字化,是把营销数字化简化为直营电商。
  渠道数字化环境下,用户的触点,要么是物(一物一码),要么是人(社交云店),两者都是超级触点。
  触点连接,人际关系、客情、场景体验很重要。这些工作,离不开人。
  当然,数字化情景下的渠道运营,将不再是深度分销的人海战术,而是“班长指挥的战争”。
  第一,推广成功才有订单。因此,订单是推广的结果。至于从线下下单还是线上下单,或者第三方平台下单,只是下单的技术手段,不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推广成功有订单。
  第二,有订单才有仓配。仓配的存在是为了履行订单的交付。没有订单,交付无价值。
  第三,有订单才需要资金。没有订单,资金闲置。有订单,有钱赚,就不愁资金。
  渠道四大职能,其因果关系是:推广→订单→资金→仓配。
  订单、仓配、资金,都可以交由第三方专业平台。唯一无法交付第三方平台的是渠道推广。
  多年前,渠道B2B热的时候,B2B平台承诺可以成为所有品牌商的推广者。这是不成立的。
  品牌商必须有自己能够控制的品牌、产品推广者。订单、仓配和资金都可以交给专业第三方平台。
  为什么推广不能外包?这是中国渠道的特点决定的。中国渠道是人链,人际关系很重要,面对面推广很重要。施炜老师提出“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除了媒体传播的认知外,人际关系带来的认知,决定了渠道的通畅程度。
  仓配、资金,构成了代理商的重资产运营。聚焦推广的运营商,则是轻资产运营,是赋能终端店,运营C端的运营商。
其他文献
一、痛点  在产品面世之前,要研究用户增长的根本驱动力。  一个真正行之有效的增长战略必须要先洞察用户有哪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并想方设法更快、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这是用户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是用户增长的基础。相反,如果找不到用户的痛点,产品和市场就无法匹配,那么就会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增长战略,都可能无法持续。  痛点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类普遍有所体会的某种心理上的难受,或者某些
期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为了大部分家长的共识。  据统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用于儿童直接与间接的消费已经占家庭日常总消费的60%以上,儿童消费支出也已占整个家庭收入的25%,且以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  这种消费观念带来的变化同样反映在市场上。早在2018年的一项统计中就显示: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就已突破4.5万亿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的飞速增长,也为儿童食玩这一细分赛道注入了新的
期刊
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跨年演讲中着重提到:在产品过剩时代,消费者非常难以被定义和满足:我已经有10件衬衫了,第11件衬衫该如何卖给消费者?我已经吃过重庆最正宗的火锅了,新开业的火锅拿什么吸引我?我已经喝过茅台了,下一杯白酒该是什么味道才能让人愿意喝?  因此,赢得品类竞争和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是硬道理。如何打爆一个品类?  首先,给顾客一个强有力的卖点很关键。  都是买手机,为什么买华为的多
期刊
“冲突”二字,天生就和竞争、博弈、对立、侵略等力量相搏的词语发生关联,作为温、良、恭、俭、让的传人,我们自然会对冲突产生天然的抗拒心理。但是,做产品,做品牌,做营销原本就是一场博弈,一场新与老的对抗、弱与强的对抗。如果止步于“冲突”之前,止步于敌人之前,那注定要耗费巨大的传播成本,才能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更有可能因为避让敌人,而牺牲巨大的规模市场。  不要害怕敌人,因为敌人的背后,往往是制
期刊
“共性做足,特性做透”是贯穿新定位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  如何才能做足共性?在全要素竞争时代,13个七寸均可以共性和特性进行二维设定。  在13个七寸中,厂商应该格外重视第一共性场景。  很多产品之所以能成为爆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抓住了某个场景,比如,下面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场景式广告语。  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经常用脑,喝六个核桃;  孩子不吃饭,饭前嚼一嚼,儿童装健胃消食片;  孩
期刊
企業数字化四大模块  企业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化大工程。系统化大工程的实施原则是:整体设计,模块化实施。  只有整体设计,模块之间才能兼容、协同,数字共享;只有模块化实施,才能根据成熟程度决定优先顺序。  根据企业的功能模块,数字化包括四大模块:供应链数字化(采购模块)、智造数字化(生产制造模块)、营销数字化(营销模块)、技术研发数字化(技术研发模块)。  上述模块之间应该有协同效应。其逻辑是:营销数
期刊
沉浸式体验,白酒业网红炼成记  让我们先从李渡的“沉浸式体验”谈起。  李渡的沉浸式体验式是被逼出来的。刚开始起步,没钱做推广,怎么办?  那就把体验做足、做好。让消费者真正看到,感受到一瓶好酒是怎么来的。汤司令为了让顾客体验到什么是好酒,可谓是屡出奇谋。  首先,从最直观的摇酒花开始,酒花的浓度、细腻度与持久度是好酒的主要标志,这是酿酒师傅都会教给我们的,尤其是老酒,酒花摇出来非常漂亮,像龙卷风
期刊
场景无处不在,其就是用户生活逻辑和工作逻辑在现实中的折射。在场景营销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场景洞察后,就开始进行场景方案的思考、场景方案设计和场景方案的过滤取舍。  在场景方案的思考和设计中,我们要遵循什么原则?把握什么样的思考逻辑?对设计的场景方案如何进行评判和筛选呢?换句话说,火爆的场景营销方案,需要牢记3点:思考的底层逻辑、方案的原则技巧、场景的过滤和取舍。场景思考的底层逻辑  1.对用户场景微
期刊
在中国万亿级别规模的饮料行业中,果汁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  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较低。不同于包装水、功能饮料等巨头林立的品类,果汁头部品牌偏少,市场门槛相对较低,二三线企业有着更多的空间。  另一方面,品类内重构,新产品、新玩法不断涌现。随着果汁产业从口味、工艺等维度进行细化,细分的品类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品类细分之下,果汁饮料百花齐放,这把整个行业推上了快车道。而在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
期刊
很多人认为品牌老化是因为缺乏年轻人的个性、气质和语言风格。但是,大多数老化的品牌,连“70后”“80后”都不愿意买它,你换上一套网红外衣吸引“90后”“00后”又有什么用?  缺乏年轻人的个性、气质、语言风格只是某些品类、某些品牌老化的可能原因之一。  人们对品牌老化的误解,源于翻译问题,就像Marketing被翻译成营销,导致很多人误以为营销就是销售。  品牌老化(Brand Aging)是拟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