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融合对策探讨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_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对两类课程总体满意度不高,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课程,渴望通过多种方式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并普遍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有针对性的改革,更好实现课程目标。当前,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期待,从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内容、行知结合、师资优化等方面加强两类课程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通识教育类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调查研究 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2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re important links in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for the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is not high overall satisfaction, passive learning, desire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activate the self active learning model, and will generally support two kind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argeted reforms to better realiz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t presen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students' expectations, from the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action and knowledg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staff etc. to strengthen the two class curriculum education effect.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現代大学的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理想崇高的公民,能够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会分析社会问题,能研究和运用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1]目前,从宏观和微观上来看,国内高等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之间是存在一定脱节的,主要体现在:重智力教育轻德育教育;重专业教育轻基础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培养。[2]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恰好能弥补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识教育中人文价值关怀加重德育教育和基础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学生政治素养、道德文化和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通识教育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两者都是在做关于人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和最高价值取向上,两者是相互契合的。[3]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部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更加侧重人文和科学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念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替代,两者各有侧重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结合,共同完成高等教育的目标。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融合,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1 总体情况
  本研究以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根据课程评价相关资料整理得来,经专家评分后形成,预调查剔除无效问题后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92%。322份有效问卷对应的样本情况如下:在性别分布上,男生237人,占73.60%,女生85人,占26.40;在年级分布上,一年级87人,占27.02%,毕业班143人,44.41%,其他年级92人,28.57%;在学科分布上,工学人数256人为最多,占总数的79.50%,其他依次是管理学、法学;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6.34%,中共党员占10.56%,其他为一般群众。
  2 学生对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整体评价
  2.1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不高
  调查中以“满意度”和“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两个问题了解学生对两类课程的总体评价。学生对通识类课程满意度为65.8%,对思政类课程满意度为55.3%。进一步通过“课程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进行调查,针对通识类课程,63.7%的学生认为有帮助,17.4%认为没有帮助,针对思政类课程,有52.4%的学生认为有帮助,有25.8%认为没有帮助。所以,从整体上来看,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整体满意度都不高,通识类课程满意度略高于思政类课程。
  2.2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主动性较低
  关于学习主动性调查,58.33%的学生和52.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中是在被动地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75.32%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思政类课程”。53.46%的学生认为“如果任课老师不采取签到等其他强制措施,自己不愿意主动去上通识类课程”。可见,同学们对这两类课程更多地是被动接收,并未发挥个人能动性,开展探索式学习。   2.3 学生对通识类和思政类课程学习效果一般
  调查中分别设计了13个问题和11个问题了解学生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对于思政类课程,58.33%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6.82%的学生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对于通识类课程,56.82%的学生认为该类课程更多是在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至于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较少涉及,55.30%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时更多是在告诉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而缺乏对好与坏评价标准的辩证探讨,还有53.0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对学生智慧的培养、个性发展、生命的呵护等关注较少。
  3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建议
  3.1 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关于课程现存问题调查中,分别从课程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图1),结果显示,31.06%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的问题,40.91%的学生认为思政类课程存在“课程开展形式单一”。通过进一步调查,在学生喜欢的课程组织形式中,90.91%的学生渴望体验式教学,并通过多种方式或者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来实践课堂所学,85.67%的学生希望能开展小班式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交流,84.34%的学生希望参与到讨论式课堂中,认为分组的讨论学习更能加深记忆。
  3.2 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
  在课程內容方面的调查,29.55%的学生和28.79%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37.12%的学生和37.12%的学生认为通识类课程存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课程内容单调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发现90.15%的学生希望两类课程的内容能够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对实际生活有指导价值,87.24%的学生渴望课程内容设计能够广泛而深入。
  3.3 课程兴趣感不强
  31.82%和31.06%的学生对两类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兴趣感不强就造成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课程,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84.32%的学生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校也应根据学生需求开设相应课程。有89.39%希望学校提供弹性学年制(比如:5年或者6年内只要学分修满就可毕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学业规划。
  3.4 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和思政类课程的期待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在学习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学生学习主动性处于压抑状态;学生渴望学校进一步尝试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自己和课程,激活自我主动学习模式;学生们普遍认为两类课程存在注重告诉学生是与非、真与假的问题,而对如何去判断是与非、真与假则涉及较少,对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的培养流于形式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对学生是否认为将通识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其人文修养、能力和素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6.76%的学生支持将两类课程进行融合,并进行有针对性改革,以更好实现课程目标。
  4 通识教育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融合对策
  4.1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根据学习主动性和课程兴趣感不强两项调查显示,当前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实现受到压抑。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达到课程培养目标就必须将学生从课程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过渡转变。学校可在多方面尝试改革: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增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可选课程,加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第二,增加社会实践和认知环节,倡导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课程认知。
  4.2 借鉴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活跃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就“课程开展形式单一”这一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思考和变革,将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引入国内的课堂,丰富教学形式。国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小组讨论、研习发表、独立研究等四种。[4]国内的思政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应改变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脑力激荡法、菲利普66法、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增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等多向交流和丰富的交往,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4.3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从根本上解决课程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等问题,必须从课程设计出发,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真正做到课程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学生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对于通识类课程,要符合中国国情,既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又要以此为契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带给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全新变革和尝试,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学习通识课程,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4.4 整合学校师资队伍,最大化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多数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不高,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从课程建设的角度,除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变化之外,授课主体“教师”的能动性也必须提高,通识类课程与思政类课程的结合必须通过教师的课程组织来实现,所以对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水平要求甚高。首先,可以通过学校内部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甚至跨院校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让相关专业和领域的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次,实施名师等优秀教师重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课程骨干教师为中心辐射课程组任课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再次,通过高校已经建立的海外教育机构,聘请国际教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或任课教师,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高度。
  参考文献
  [1] 朱时清. 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艳红,黄晞建,吴开军.大学思想政治课评估的改革对策研究[J].学术界,2010.11.
  [3] 姚向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4] 周海燕,周景辉.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9.
  [5] Ian Westbury,Neil J.Wilkof,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微课模式的特征和行政管理专业课的特点决定了二者的契合度和适用性——微课教学模式基本适用于行政管理专业课教学。以30分钟划分为一节微课、20分钟讲授、10分钟讨论和反馈性问答的微课设计方案是基本得当的。那些理论性较强、知识可模块化和碎片化的学科,比较适用微课教学模式。微课具体环节——讲授、讨论、问答、课后作业或操练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微型化改革模式可
期刊
摘 要 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把普通人不假思索地服从邪恶命令的行为称为“平庸之恶”,这种行为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危机和伤害。“平庸之恶”从心理学解释是一种消极极端的服从行为,其产生原因可以从“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寻求答案,即个体在负面权威的影响下自我意识丧失的一种服从行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给我们的社会管理、维稳处突、打击违法犯罪等工作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 服从 平庸之恶 权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邵阳学院为例,探讨了地方非传统铁路交通高校新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师实操能力、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等改革方法。实践表明“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
期刊
摘 要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有深厚的人文性、应用的工具性、选材的多元性等特征,是高职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基石,也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本文以《我与地坛》为例,探讨S-ISAL教学法(选题与分工、搜索与分析、整合与结论、呈现与评价、分享与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 S-ISAL教学法 大学语文 我与地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我国学历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应地,地方高校研究生的规模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群体的学生组织,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研究生会建设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地方高校研究生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发展困境,并给出加强其能效发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研究生会 研究
期刊
摘 要 随着翻译工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借助翻译软件进行辅助翻译受到了翻譯人员的青睐。本文主要讨论几种常用的在线翻译工具,包括谷歌在线翻译、有道词典及有道在线翻译、金山词霸、爱词霸及百度在线翻译、必应词典及必应在线翻译、CNKI翻译助手、灵格斯词霸及在线翻译。首先简要介绍了每种翻译工具的发展历程和特色,然后以核科技翻译为例,从专业术语、长难句及篇章的翻译处理来对比每种翻译工具的优劣,根据用户需求推荐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始终是教学制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基于教学学术理论审视可以发现,地方高校的教学评价制度除了具备高校教学评价的普遍性问题外,基于“应用型”的特殊定位,还存在特有的内在缺陷,陷入了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技术层面的多重困境之中。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优化教学评价制度的几点建议,为推进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学术  中
期刊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在充分了解外语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应该对外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描述。这篇文章在这一理论背景指导下,总结梳理了法语单词的拼读规律和技巧,并逐条举例加以解释说明。以期为法语语音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法语 拼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
期刊
摘 要 伴随着网络活动的发展,网络欺凌现象也愈发严重。本研究以168名大学生为样本,发现大学生受网络欺凌的总体平均水平较低,与女性相比,男性受到更多的网络语言欺凌和网络伪造欺诈欺凌;男性更多参与游戏娱乐类活动,女性更多参与休闲社交类活动;上网时间超过9小时受到网络欺凌显著高于1-3小时和3-6小时;网络伪造欺诈和隐匿身份与信息获取类活动显著正相关,网络语言欺凌与游戏娱樂类活动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在解
期刊
摘 要 “中国梦”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中央苏区的唯一高校——嘉应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央苏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梦”了解程度、参与程度以及相关观念和态度,提出了中央苏区高校的中国梦”教育策略。  关键词 中央苏区 苏区高校 大学生 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