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策略探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底蕴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是我国民歌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人们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升,民歌开始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的音乐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融入山西民歌,带领学生共同赏析具有代表性的山西本土音乐,在推动音乐教育多元化迈进的同时促进山西民歌的传承,培养广大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责任心.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山西民歌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意义,并结合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学实况阐述山西民歌融入音乐课堂的有效策略.
其他文献
2009—2019年期间,国内学者对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犹太作家的相关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但相关成果大都以个案分析为主,综合性研究较少;犹太人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经历了从负面书写、双向互动到主体性萌芽的变迁;几位因译著的缺乏而被忽视的英国犹太作家值得国内学界的关注和挖掘.英国犹太文学民族性相对薄弱的原因是根植于英国民族无意识的反犹心理及文学创作中犹太主题的缺失.伴随着西方文论的律动及国外文学研究的影响,近十年国内英国犹太文学研究具有批评态势多元化、专题研究增多等新特点;同时,国内研究也存在重微观视角
元人方回在《读张功父序》中曾写道:“且如\'人生守定梅花死\',此句殊佳,何人辄用朱笔圈改?予窃谓朱笔之人未得所谓正法眼藏也.”此处所谓“正法眼藏”,乃佛教用语,指无上正法,亦指彻见真相辨别优劣的智慧之眼.方回此处,指判断诗句好坏的眼力.
期刊
期刊
民间剪纸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以纸为创作对象,以剪子、刻刀等为创作工具,将美丽的图案以镂空形式展出.在1949年前,剪纸艺术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民间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重视和保护,时至今日绽放着与众不同的文艺色彩,是我国绚丽多彩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延续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的价值,文化工作者应创新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方式,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阐述民间剪纸艺术内涵基础上,归纳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并指出民间剪纸艺术
本主文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民众信仰的体现.祭祀本主是白族日常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村民之间交流情感的重要桥梁,也是约束村落民众生活的有力规范,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仪式,随着时代变迁逐渐传承下来.仪式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本主信仰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对大理宾川萂村“杨干贞圣诞”仪式进行调查,通过描述和分析本主圣诞这一仪式活动,试图探究仪式在当地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功能.调查发现,“杨干贞圣诞”仪式具有强化区域文化认同、加强民众联系、给予村民心灵慰藉和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近些年,国家陆续出台若干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治理,相关政策文件逐渐形成一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的制度支撑,但农村环境政策受到政策文本模糊与地方政府执行冲突的影响,在实际中遭遇文件性、文字性、不作为、无效率等形式的“政策空转”困境.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执行主体受到政策目标与责任分工模糊的影响,执行动力有强有弱,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在职能设置、政策工具的冲突影响下,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效有大有小.执行动力与利益协调的结果影响执行客体的配合情况,产生农村环境政策执行不同
从审美角度重新认知汉魏六朝咏物赋,是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抒情方式及自然审美经验新变的重要途径.在创作方式上,汉魏六朝咏物赋通过把原始自然审美观念作用于对物体及精神层面的摹刻,使“体物”对象得以延展,从而为中国传统审美视域的扩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汉魏六朝咏物赋的表现对象从目力所及之物向外部自然推展,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俗世之景的关注,这种转变也给赋文体的空间拓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咏物赋体物日常化”是探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自然品格流变的重要线索.
郝懿行的《海错》是古代山东唯一一部关于海洋生物的古籍,也是一部很好地体现了他训诂思想与特点的名物专书.该书保存了古代海洋生物的一些重要资料,为考证古代渤海、黄海水产资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该书包括描绘海错、辨析名物异同、考究事物源流、驳斥谬说等训诂内容,表现出重视目验、引书丰富、擅用以音求义求源方法、语言精细形象的特点,具有举足轻重的文献学、语言学、辞书学研究价值.当然,该书也存在分类欠妥、所记海错数量偏少、个别地方描述虚夸、目验之物囿于一地等不足.
民间的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山西剪纸以其丰富的作品内容、多样化的作品风格、精美的剪纸工艺获得诸多关注,特别是太原、广灵地区的剪纸均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山西剪纸在华夏文明的熏陶与世代剪纸手艺的传承之下,具备深刻的文化思想底蕴以及独具特色的民俗意蕴.对此,本文将从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史入手,对其历史背景以及山西剪纸在民间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探讨与梳理,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山西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民俗意蕴与时代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将来在各方努力下的中
姚家膏药盛名于民间,2016年入选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宝贵的中医药知识财富,是中医药膏药文化的显著标识.创始人姚本仁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出身在南方药都建昌府南城,成就在北方药都彰德府邺城.他医术精妙,在明清两朝太医体制内均有任职.他善于制药,尤其以膏药闻名,医名凭膏药流传百年,扩大了中医膏药学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