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h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前提,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利用课堂这個大舞台开展创新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個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做铺垫,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思考的余地。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提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的出台,为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教师要牢固树立“为创新而教”的教育观念,善于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下对学生各方面创新能力培养谈谈几点体会:
  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①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并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③借助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图形是产生几何图形的原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3 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归纳总结,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发散性对象;②发散性方式。发散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数学命题而言,可以是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还可以是减弱条件,从而加强命题的结论。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作为发散性点进行发散授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把握时机和教学节奏,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作为发散性点进行多种方式的发散,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增强。通过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独到的见解,如善于发现问题,探究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启发、多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因此,在课堂教学题材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入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探究、创新能力进行了培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观察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眼光,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见解,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树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开出灿烂之花。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英语教材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教材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气息,题材更新颖,编排的结构也更合理、灵活。那么,如何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巧妙地运用教材,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来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对新教材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来谈谈。  1 设计导语,引人入胜  教师可根据课中主要语言点,进行设计导入,把枯燥的语言点变成有趣的导入,
期刊
【摘 要】 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培养交际 强化 实施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不是用来进行彼此间相互交流的,英语也不例外。而作为英语教学,交际也便成为其核心实质。  1 培养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1.1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
期刊
【摘 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思想 方法 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
期刊
【摘 要】 过去,我国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接受学习,它注重的是已有人类文化的复制,但是,个体要在复杂的社会中获得终身发展,已不能单凭接受社会文化这一种学习方式。虽然我们教师也在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即意义地接受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构建情景、提供资源、使用和约、利用社区、探究训练、自我评价等环节,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不仅是单一的线性结构模式,还应为多元的立体结构模
期刊
群众通常在5人以上集体到同一机关或单位反映共同意见和要求的群体上访行为,简称为群体访。当没有及时发觉或处理好群体访问题及矛盾,而引发群体“闹事”事件称为群体访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群体性矛盾日趋增多,群体访的表现日趋突出,呈现情绪急、规模大、频率高的趋势及特点。这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煽动和利用,形成群体访“闹事”事件。不但干扰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分散领导干部的工作精力,而且已成为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摆正教师的位置,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灵活机智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会、提高感受课文所蕴含的人性美、艺术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1 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新一轮课改,目标即在于实
期刊
【摘 要】 英语课中老师尽可能多用英语讲课,渲染出一种讲英语的积极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积极地把学生带进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用英语讲话。在课后也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过的英语与同学交流,同时利用英语角进一步提高大家讲英语的机率,养成讲英语的好习惯。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说英语 习惯  《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培养 创造力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
期刊
【摘 要】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物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作相应的调整。在新课程实施中,一旦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乱用公式,缺乏对问题的有效分析,更谈不上在物理课堂中
期刊
【摘 要】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