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看“新锐”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得乐先生兴致勃勃地讲解他策划制作的纪录片《路——向侯波和徐肖冰致敬》。 摄影:王平
  鱼得乐(Claude Hudelot)曾任职于法国外交界,是著名的摄影、电影活动策划人和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对中法摄影文化交流贡献甚多。1988年他邀请吴印咸为首的中国摄影代表团出席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组织了“中国之夜”,引起轰动,促成了新中国摄影界与西方同行第一次高层次、大规模的深入交流。10年前,他策划制作了介绍徐肖冰、侯波摄影生涯的纪录片《路》;这次影会,他带来了自己编的新书《毛泽东》。
  鱼得乐也是本届影会金翅鸟摄影大奖评委会主席,评选前看了每一个展览并做笔记,评选时每个展览都做讨论,严谨之风令人称道。四位评委分别是路易斯·克莱门斯(Louise Clements,英国),李锦丽(Gwen Lee,新加坡),迪迪厄·德·法依斯(Didier de Fays,法国)和王保国(本刊资深编辑)。
  “你可以随时结账,
  却永远无法离开。”
  这两句歌词(You can check out any time you like / But you can never leave)是美国老鹰乐队1970年代的曲子《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的最后两句。当年很“二”的时候,笔者经常把这首歌喊得断气断肠,一身热汗,方觉过瘾。
  2013年大理国际影会已于8月5日圆满落幕,但对于很多人,正有一种“虽然已经结账,却仍然无法离开”的感觉。所念所思各有不同,画廊念念不忘的可能是每日进账过150万人民币的交易(据影会艺术总监鲍利辉先生介绍,5天的总交易量约在800万元人民币);摄影师回味的可能是专家意见;主办方高兴的,是兴旺的人气,是结结实实地确立了摄影节的大理模式:以摄影节推新人 + 以画廊交易和摄影收藏打通摄影商业化的通道;而作为摄影编辑,笔者的脑子还在新锐摄影师的作品里打转转。
  少年强则中国强,今日“新锐”强,明日中国摄影当能强。
  今年大理影会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大力推出新锐摄影师的作品,除了《纵目摄影双年展》(何明策展,20余位摄影师中多数是年轻人),《自然而然——南方十四人展》(王昕伟策展)也相当精彩。王昕伟准确把握了年轻摄影师对摄影语言的理解和摄影观念的呈现方式,再加上这14人的作品多是首展,整个展览虽然人数众多,但整体感强,很有朝气。这两个群体再加上出现在其他展区的年轻摄影师,这几年中国“新锐”的作品过半出现在大理。对“新锐”的赞誉已经很多,与赞誉同样重要的,是“新锐”们所引出的问题,其一便是当前摄影中叙事传统疲软,纪实摄影门庭冷落。其实这是一种国际现象,在美国、在法国也如此,除了有志于以摄影报道世界的青年人之外,玩摄影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亨利·拉蒂格或威廉·艾格斯顿的家财,多数是要奔着画廊方向使劲的。但问题是法国和美国摄影中,叙事传统都经历了自己的“大时代”,摄影经过了与现实社会和艺术传统的正面撞击,提出并回应了许多大问题,由此摄影语言经过充分发育,出现了一批大家,此后才自然而然地分流,一部分继续坚持高品质的纪实摄影,一部分融入当代艺术的潮流。反观中国,纪实摄影至今还没有走出自己的“小时代”,就被畏而远之。笔者宁愿将较大原因归于当前青年艺术家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较小原因归于对艺术过程的缺少研究。西媒曾言,中国的高房价毁掉了整整一代年轻人弦歌吟诵的诗意生活,摄影青年自然不可能置身“毁”外;但艺术史也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怎么样,总有些人能“做”出来,用尼采的话讲,叫“在自己身上战胜这个时代”。想想中国上世纪初的那代文艺“新锐”,胡适说未来的中国将从此不同,“因为我们(从海外)回来了”!陈独秀则鼓励年轻人出了研究室就进监狱,出了监狱就进研究室,“因为文明的源头,不外乎这二者”——独秀之意广而言之,“研究室”象征着学术(艺术)的象牙塔,“监狱”象征着矛盾激荡的现实生活——今日的“新锐”群体,整体上较为偏爱“研究室”,他们的“想法”往往是从内心掏出来的,一个两个很精彩,时间一长,内心的东西很快就掏空,虽然手艺精熟,但作品仍旧停留在“点子”(抖机灵)的层次,很容易被超越。因此,若想走得远一些,离 “监狱”的距离恐怕还要再近一些。
  其二,一些作品开始较为明显地呈现出“挪用美学”的色彩。对成品半成品的直接挪用是艺术中的常用手法,典型例子比如马塞尔·杜尚直接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拿来,给画上小胡子。但当前摄影中的“挪用美学”(这是笔者自己造的一个术语),却不是直接挪用成品半成品,而是直接挪用一种美学模式。笔者曾细读“新锐”的作品,发现多位摄影师的作品中都藏着一个森山大道:黑白画面中满是扎眼的粗颗粒,明暗之间非常放肆的硬过渡,将中间色调完全省略,再加上严重的呲光漏光——如果是自然拍摄,一定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不可能每一束进入镜头的光线都正好是呲光漏光,而且都漏得那么均匀:那种人力难及的均匀,经与摄影师交流得知,来自一款能让你所有照片都轻易成为“森山大道”的应用软件。用数字手段对照片做修饰,当下十分流行;但完整地挪用某位著名摄影家的风格,当前尚不多见(其他艺术门类中已有先例),是摄影的一种新玩法儿,其影响尚待观察。但可预见的是,应用软件制造商既然能造出“森山大道”,当然也能造出萨尔加多和其他大家,将来的影展会不会成为森山大道、萨尔加多等一群大牌的碰头会?会不会……您就放开了想吧,一定很好玩儿,很那个,……。
  本届国际影会颁奖十余项,最引人注目的“金翅鸟大奖”五个奖项的得主分别是:惠怀杰(最佳摄影师奖,作品:《表象之相》)、李智(最佳新锐摄影师奖,作品:《月》)、塔米拉·阿克特(Tasmila Akhte,孟加拉,最佳摄影奖,作品:《制衣工人的生存之争》)、罗伯特·普雷吉(Robert Pledge, 美国,最佳策展人奖,作品:《全景与个人肖像:无穷之大与无限之小》)、塞德里克·德尔索(Cedric Delsaux,法国,最佳出版物奖,作品:《黑镜头》)。郑梓煜策展的《劫后余波》,汇集了南方都市报三名摄影记者钟锐钧、郭现中、孙俊彬关于“非典”后遗症、过期疫苗后遗症和水污染造成癌症村的摄影报道,充溢着担当的勇气和感人的力量,被授予“金翅鸟大奖评委会特别奖”。
  从今年开始,大理国际影会将改为双年展,下一届影会将在2015年举办。进入9月,平遥、丽水、连州等地的摄影节将次第开锣,大理以一个漂亮的开场,揭开了中国金秋摄影季的序幕。
其他文献
时间:8.13—8.18 地点:北京/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  张桐胜是军旅摄影家,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此次展出的60件作品是张桐胜13次深入上海世博园,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的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的题材的摄影作品,为观众带来东西方艺术融合的视觉体验。该展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承办。
期刊
Vario-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是索尼进入单反相机市场后不久研发的适用于APS-C画幅A系列相机中的卡尔·蔡司镜头,此镜头体积小巧,变焦范围大,适合对影像有专业要求的职业摄影师旅行拍摄。  Vario-Sonnar T* DT 16-80mm f/3.5-4.5 ZA搭配APS-C画幅单反或单电相机相当于35mm画幅下的24-120mm焦段,是喜爱行摄
期刊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歌德学院(中国)与其合作伙伴图书馆联手推出“2012 / 2013德国摄影图书奖精品巡回展”。展出了2012年和2013年“德国摄影图书奖”获奖图书41本,其中包括获得不同类别金奖的图书13本。这些图书从选题,编辑,装帧设计、印刷工艺、用纸等都各具特色。  为了表彰在摄影书籍领域杰出的作者、摄影师和出版社,巴符州德国图书贸易协会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德国摄影图书奖
期刊
魔鬼城地处新疆旅游北线的中间点,位于中国西部名城克拉玛依市东北100公里处乌尔禾区境内。魔鬼城属典型的雅丹地貌,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雕塑艺术之城,大漠的劲风,经千百年的努力创造出了魔鬼城独特的美。魔鬼城之美,既有着大家闺秀般的气派与磅礴,也有着小家碧玉似的内秀与精致,观赏魔鬼城风光的最佳时间当属日出和日落,阳光照射在魔鬼城中,呈现出金黄、橙红等色彩不一的壮观场景。  为了突出宣传“中国最瑰丽的雅丹—世
期刊
八月,闷热的“桑拿天”让人喘不过气来,此时,去海边度假肯定是件惬意的事情。简单地收拾了行囊,带着三星GALAXY NX智能相机、镜头及其他摄影附件,奔赴向往已久的泰国清迈。  清迈市位于泰国的北部,是泰国第二大城市。市内风景秀丽,遍植花草,尤以玫瑰花最为著名,有“北国玫瑰”的雅称。清迈的天然环境优美,平均海拔300米,是泰国的高原城市,气候凉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抵达清迈后小憩,等到夜色降临,
期刊
时间:3.6—8.12 地点: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德国出生的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1904-1983 )在跨越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先是从社会景观的照片起步,汲取了超现实主义影响,一直坚持以摄影创造新鲜的视觉印象。其最为标志性的摄影艺术成就主要是在1945年至1961年之间,独创出一系列彰显“惊奇感”的抽象裸体影像,这是他最重要的个人代表作品,洋溢着感性的和奇怪的视觉特色。然而,这只是比尔
期刊
时间:7.28—8.18 地点:北京/侨福芳草地LG2  此次展出的80幅作品,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2013年2月游历巴西期间拍摄的作品。其中既有亚马逊流域自然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两岸原住民独特的生活与文化。
期刊
台湾摄影家李鸣雕于6月22日清晨去世,享年92岁。李鸣雕1921年生于桃园县大溪镇,14岁开始在照相馆当学徒,半工半读为相馆修整底片,后曾赴广州学习绘画。25岁开始在台北经营照相器材。 1948年,《台湾新生报》举办摄影比赛,张才获得冠军,亚军两名则是 邓南光和李鸣雕,三人因而被台湾摄影界称为“快门三剑客”。由于他们在摄影创作上的突出表现以及对摄影文化推广的不遗余力,也使三人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战
期刊
去年秋天,摄影家吕楠来聊天,带来一本摄影集《拳台》(Ringside)。“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意思的业余摄影师,”他说,“你看看业余是什么样子”。  这位业余摄影师叫詹姆斯·福克斯(James A.Fox,1935-),在巴黎,是玛格南图片社的编辑(后任主编)。1973年,他新买了一台相机,试机的时候偶然拍了一场拳击比赛,“摄影若只是初见”,那也就没有故事了,但此后他一拍就是29年,不仅拍摄媒体上常见
期刊
美国著名摄影家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1947-)横跨“新彩色摄影”和“新地形摄影”两大流派,《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一书正是其多年探索和思考的结晶。  该书荟萃了近百幅经典照片,以图解形式层层剖析照片的形式结构如何与内容相辅相成,摄影家如何使用摄影媒介的本体语言进行创作,读者如何观看和阅读照片,提高视觉素养。这本书不是摄影的入门课,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