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转型下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以《广告学概论》为例

来源 :今传媒(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只有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达到广告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应用转型的要求.《广告学概论》是高校广告专业的一门核心理论课程,但这门课程的教学一直偏重于广告理论的讲授,较少涉及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差,既与广告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色相脱节,也不能满足高校应用型教育理念的要求.所以,本文以《广告学概论》这门课程为例,从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文本实训、考核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构建一个从理念到文本再到实践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兼备的复合型及应用型的广告人才,以适应高校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以华策影视为研究对象,使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对其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内外部动因与市场进入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影视企业“走出去”研究;另一方面,也在于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影视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支撑。研究结果显示,华策影视的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受内外部动因驱动;在市场进入选择方面,华策影视主要使用非股权模式进入“一带一路”国家,跨国并购、独资等股权进入模式则较少使用。
50多年来国内外外语学习者情绪研究历经了以外语焦虑为代表的负性情绪、以外语愉悦为代表的正性情绪、多重情绪并存的外语学习情感体验的发展历程.同时,倡导知情并重的“全人观”教育理念正推动外语教学从“调控学习者情绪”逐渐走向“培养学习者情商”.通过回顾以往研究,本文对未来外语学习者情绪研究提出3点展望:1)推进跨技能外语情绪横向交叉测量;2)构建外语学习者多元情绪干预模型;3)培养外语学习者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摘要: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过程中,一条看似无形但又清晰可辨的数字鸿沟依然横亘在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当下的数字鸿沟呈现出一些突出的演进态势:接入鸿沟与融入鸿沟是数字鸿沟的典型形态,低龄人群与高龄人群是数字鸿沟的代表群体,赋能效应与减能效应是数字鸿沟的全球影响。从全球视野思考消弭数字鸿沟问题,应坚持数字惠民,推进数字接入,丰富数字服务,提升数字素养,打造数字世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
审稿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编辑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是编辑以把关人身份对文稿作出鉴别与选择,对保证出版物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什么样的稿子才算好稿子?学术期刊编辑审稿的要点是什么?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的工作方法是怎样的?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哪些素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笔者亲身工作经历,就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初审中的一些共性与诸位同行进行再探讨,以期对刚加入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新人有所助益.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外语在线教学环境下教师支持的构成及其与学生交互投入和学习愉悦的关系.结果 表明,外语在线教学教师支持主要由认知支持、情感支持、交互支持和工具支持组成;教师支持、交互投入和学习愉悦彼此显著相关;教师支持对交互投入和学习愉悦产生直接的正向作用,交互投入对学习愉悦产生直接的正向预测影响,教师支持还通过交互投入的中介作用对学习愉悦产生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本研究发现验证了控制-价值理论的部分内容,为如何提高外语在线教学成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隐喻翻译是翻译研究中重要而又特殊的部分.语际思维之间的转化作用机制是隐喻翻译研究关注的核心内容和焦点问题.隐喻翻译的语际思维面式转化机制是原语隐喻投射到译语隐喻的一种思维空间表现形式,呈面状.原语线式或面式隐喻本身的映射关系或/和相似关系转化成具有相似特征的译语.原语隐喻与译语隐喻的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方向性的相似转化.根据原语隐喻建构的4类模式,归纳出俄汉隐喻翻译的语际思维面式转化机制:对等机制、增加机制、替换机制和删减机制,进而结合原语隐喻的具体类型推导出14种亚类.
无聊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常见情绪,但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深入了解外语学习无聊研究现状,能够从理论上丰富外语学习情绪研究成果,从实践层面探索减轻学生无聊情绪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2013~2021年高水平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解读了外语学习无聊情绪的概念,深描了相关研究方法的走向,从内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无聊与其他心理因素的关系、无聊与学习环境的关系3个维度理清了研究主题的特点,提出了拓展理论视角、丰富研究主题、采用多种方法深入外语无聊情绪研究的展望.
冗余否定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对其形成机制鲜有系统考察和统一解释.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从概念层面探讨冗余否定构式的形成机制发现:1)反义转喻是含有否定标记但具有肯定语义真值的冗余否定构式产生的认知基础.2)冗余否定构式体现了言者对认知对象识解方式的改变,是言者主观化的语言表达.冗余否定构式的形成归因于3个识解机制:视角的变化、焦点的转换和参与者的凸显程度.3)冗余否定构式中的否定词是言者主观性的标记语,并不是真正的“否定冗余”.
葛浩文对于汉语乡土语言比喻修辞的翻译,涉及文本和人本层面的问题.在文本层面,意义转换涉及4种方法:保留、替换、淡化和深化;语言形式转换涉及6种方法:明喻转明喻、明喻转隐喻、隐喻转隐喻、隐喻转明喻、舍弃比喻修辞和省译.在人本层面,葛浩文的译者行为有3个特征:第一,求真明喻即务实读者;第二,转换隐喻为明喻,实现文化传播;第三,转换意象,平衡“求真”与“务实”.宏观上,葛浩文的译者行为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一般性行为规律.
本研究以学习者的汉英译文为语料,参考Biber et al.(2011)句法复杂度发展次序,选取15个名词修饰语指标,旨在考察名词短语复杂度在不同水平学习者汉英译文中的使用差异及其评估学习者汉英译文质量的能力,以期为翻译评测与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结果 表明,学习者译文中名词短语复杂度随着翻译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名词短语复杂度与译文分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此外,能够衡量学习者翻译水平和预测人工评分的名词短语复杂度指标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