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角色,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语文性
一、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形态,它同时兼具课程和教学双重特性。因而它在实际课堂中显示出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教师只有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特点,才能真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课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是指,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它可以运用到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具体课程板块之中,是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形态。因此它从课程和教学的两个角度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调查”、“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以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还体现在它打破了以学科内在知识为逻辑组织课程的模式,转而从外在具体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序列构建课程,更加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是指,它的学习结果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内化的是语文学习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实践获得,并非是教师教授学得,因而这些程序性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还表现在它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过程决定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是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认识体验不断生成,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而逐渐深化的,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难以预测的生成性。
二、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
在一个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承担四种角色:学习计划的制订者、探究阶段的指导参与者、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者、评价阶段的协商者。
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教师应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目标实现的活动形式,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和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主题、时间、重点、程序和步骤等,对课程活动进行周密性的计划,确保综合性学习的可行性、有效性。
探究阶段的指导参与者。探究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点所在,探究的深度、广度、策略决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效果。这一阶段是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过程,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随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用适当的语言提示等方法,为学生的探究设立必要的“支架”,防止探究活动的泛化和无效性。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者。探究结束以后教师要充当成果展示的组织者,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深有浅,探究的成果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成果展示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一定的了解,根据探究成果内容的类别、深浅度等合理安排学生成果展示的顺序和形式。
评价阶段的协商者。在这一阶段,教师是最权威的,但教师应成为评价的协商者,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角。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去评价。当学生的视角不够全面,或许过于感性时,教师通过协商进行耐心的引导,使之对问题达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与定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耐心地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多方面激励学生,才能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语”味难觅是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诟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为中心等方法,让“语”味回到综合性学习之中。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目标和活动方式是实现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的首要环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有四项:能自主组织办刊、讨论等文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从报刊、书籍或其它途径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能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关心学校、本区域和国内外大事,能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组织讨论,能用文字、图表、板报等来展示学习成果;能掌握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这些目标的陈述既规定了这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结果,例如四个“能”字的阐述,同时也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例如“办刊”“写报告”等活动。所以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让“语”味回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变,它是一种基于标准的“实然”,凝结了课程专家的课程理念,是教师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依托,因此只有较为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综合性学习才不至于走样。“人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编写的。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教材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否则,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就会随意、盲目,而达不到编者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不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心中必须明确本次活动指向的课程内容是什么,通过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否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语”味难觅。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语文性
一、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语文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形态,它同时兼具课程和教学双重特性。因而它在实际课堂中显示出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的特点,教师只有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特点,才能真正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课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是指,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它可以运用到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具体课程板块之中,是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形态,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是一种能够发展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形态。因此它从课程和教学的两个角度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调查”、“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性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以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还体现在它打破了以学科内在知识为逻辑组织课程的模式,转而从外在具体学科知识的能力为序列构建课程,更加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是指,它的学习结果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内化的是语文学习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心理学认为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的练习实践获得,并非是教师教授学得,因而这些程序性知识是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成性还表现在它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过程决定结果,由于学生的学习是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认识体验不断生成,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而逐渐深化的,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难以预测的生成性。
二、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角色
在一个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承担四种角色:学习计划的制订者、探究阶段的指导参与者、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者、评价阶段的协商者。
学习计划的制定者。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教师应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目标实现的活动形式,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和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的主题、时间、重点、程序和步骤等,对课程活动进行周密性的计划,确保综合性学习的可行性、有效性。
探究阶段的指导参与者。探究阶段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点所在,探究的深度、广度、策略决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效果。这一阶段是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过程,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随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用适当的语言提示等方法,为学生的探究设立必要的“支架”,防止探究活动的泛化和无效性。
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阶段的组织者。探究结束以后教师要充当成果展示的组织者,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深有浅,探究的成果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成果展示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一定的了解,根据探究成果内容的类别、深浅度等合理安排学生成果展示的顺序和形式。
评价阶段的协商者。在这一阶段,教师是最权威的,但教师应成为评价的协商者,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角。评价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民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去评价。当学生的视角不够全面,或许过于感性时,教师通过协商进行耐心的引导,使之对问题达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与定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耐心地全程参与学生的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多方面激励学生,才能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
“语”味难觅是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诟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为中心等方法,让“语”味回到综合性学习之中。
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目标。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目标和活动方式是实现综合性学习“语文性”的首要环节。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有四项:能自主组织办刊、讨论等文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课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能从报刊、书籍或其它途径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能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能关心学校、本区域和国内外大事,能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组织讨论,能用文字、图表、板报等来展示学习成果;能掌握搜集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注明所引资料的出处。这些目标的陈述既规定了这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结果,例如四个“能”字的阐述,同时也指明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例如“办刊”“写报告”等活动。所以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让“语”味回归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变,它是一种基于标准的“实然”,凝结了课程专家的课程理念,是教师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依托,因此只有较为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语文综合性学习才不至于走样。“人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循序渐进的规律编写的。语文教师只有明确了教材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否则,在组织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就会随意、盲目,而达不到编者的预期目标,自然也就不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听说读写能力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心中必须明确本次活动指向的课程内容是什么,通过活动学生能够获得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中心,否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语”味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