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之死及其它》中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的嬗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家是舍伍德·安德森作品永恒的主题和不朽的主人公之一,而艺术家的成长总是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短篇小说集《林中之死及其它》使这一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女性由被美化神话了的所有苦难的承受者、男性世界的“喂养者”演变为具有魅力、充满智慧的独立女性,作品在主题上也完成了从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的跨越。
  关键词:艺术家 女性 女性艺术家 舍伍德·安德森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对现代工业社会一直抱有强烈的厌恶情绪,他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人性异化感到痛心疾首。在其作品中,安德森一直都在关注着现代人如何走出精神困境、寻求精神信仰的问题。他始终坚信艺术的救赎作用。他认为现代人只有通过同情、直觉和想象去透视生活表层之下的真实才能够化解孤独,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而这种以直觉超越理性、透过言表捕捉事物的本质,在安德森看来,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基本特质。他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Anderson,Letters:414)。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艺术家是安德森作品永恒的主题和不朽的主人公之一,他们或是画家、或是作家,抑或是被安德森本人称为潜在艺术家的许许多多会讲故事的人。而那些有着“艺术冲动”的人物在安德森的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这充分反映了作家挥之不去的艺术家情结。
   安德森笔下的这些艺术家主人公往往敏感而富有诗意,他们对工业文明表现出了本能的抵触,在迷失的精神世界中孜孜不倦地寻觅着自我抚慰的途径。在刻画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同时,安德森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关照,并刻意地将两者在其作品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每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位女性”(Anderson,Letters:428)。艺术家的成长都与他们周围的女性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艺术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女性的救赎力量”。在一篇名为《寂寞》的故事中,孤独的艺术家伊诺克·罗宾逊在面对周围的朋友评论自己的画作时,做出了这样的反应:
   “这张你们看到的画中,并没含有你们所见到的东西……你瞧,这是个女人,的的确确是个女人!这是个女人,而且,她是多么可爱啊!她受了伤,正在疼痛,可是她哼也不哼一声。你看不明白吧?她十分平静地躺在那里,苍白而且美丽,美从她的身上透出来,流布在万物之上。美流布在她背后天空中,美遍及四周各地。(安德森,128)”
   女性是所有人类苦难的默默承受者,她们是爱与美的化身,是艺术家灵感的不竭源泉。而女性的受难与男性世界的拯救这一主题,在安德森最为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林中之死》里得到了魔幻般的演绎。故事中那个凄然离世的格雷姆斯太太是以安德森母亲为原型的,她代表了作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女性“喂养者”。作者以第一人称回顾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格雷姆斯太太的坎坷人生:她一生孤苦伶仃、备受欺辱,就这样在辛苦的劳作中默默承受着所有的苦难。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格雷姆斯太太像往常一样背负着食物准备回家喂养男人和动物,饥寒交迫的她停驻在一片小树林的空地上闭眼稍作休息,却再也没有醒来,孤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直跟随在身后的狗把老妇人袋中的食物叼走,并撕破了她的衣服。此时,这群狗最原始的自然本能被触动,它们围成了一个圆圈,在不停地奔跑中为她上演了一场神秘的死亡仪式。几天后,老妇人一丝不挂的尸体被村里人发现,引来了一群围观的男人和孩子,其中也包括当时仍不谙世事的叙述人。懵懵懂懂的叙述人第一次近距离地目睹了死亡的场景,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却言说不清这其中所蕴涵的更深层的意义。凄美的月光下,洁白肃穆的雪地上,老妇人平静地躺在那里,她冰冷的身体奇迹般地恢复了青春,成了纯美的化身。此时此刻,清冷的空气中并非弥漫着死亡的恐惧和痛苦,死亡所透露出的是平和、美丽与安详。这个原始神秘的死亡场景在男孩脑海里反复出现,伴随着他的不断成长,叙述人对此的理解也慢慢加深。直到成年之后,对于他来说,格雷姆斯太太的生命与死亡,“变得像从天外飘来的音乐。每个音符要慢慢体味才能被听清楚。有些东西还得加以理解”(Anderson,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23)。这种体味和理解正是熔铸作者自己感同身受的人生经历,对他人表达本能的关爱与同情,关注死亡、敬畏生命的成长历程。叙述人将故事的创作过程和盘托出,呈现在读者面前,虚实结合、亦真亦幻。故事中叙述人过去时态与现在时态的转换使他对格雷姆斯太太的关注泛化为对所有女性的深切理解。女性那无声无息却又动人心魄的苦难以及她们面对苦难所表现出的坚忍态度,深深触动了艺术家善待生命的良知。这部关于小说创作的小说,“一件如此完整的事情有其自身的美”(Anderson,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24),它是由生命与死亡、理解和感悟凝聚而成的臻于完美的艺术品,代表了现代人穿透死亡的精神救赎。
   《林中之死》是作为开篇出现在安德森短篇小说集《林中之死及其它》中的。这部集子收录了代表安德森在创作技艺上臻于成熟的许多名篇,它集中揭示了死亡的主题,也包含了作家在自己创作生涯后期对女性、艺术、生命与死亡的新的理解与感悟。在通读整个故事集之后,读者会清晰地发现安德森笔下的艺术家和女性的嬗变过程。
   开篇《林中之死》中女性的死亡及其对艺术家的深远影响这一主题在接下来的许多故事里得到了延续。《回乡》中,约翰·霍顿年轻时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功成名就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他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对他人很少关心,妻子在怨恨中离开了人世。此时,终于有所醒悟的约翰·霍顿回到了出生地,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心灵世界,却发现家乡早已物是人非;在《在陌生的小镇上》这个故事里,一位哲学教授的女学生因车祸而身亡,他失去了能在精神上沟通的伙伴。每当厌倦了每天所面对的人和事时,这位教授都会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荡涤自己的心灵。在另一些故事里,安德森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表现现代人人性阴暗和荒谬的一面。如《争斗》里的两个表兄弟,两人都已年过半百,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在相互敬让的表面下,却一直潜动着彼此间的仇视。这种敌对的情绪在多年后,终于演变为一场拳脚相加的、毫无意义的争斗;在《如此的成熟》里,年轻人远渡重洋来到欧洲,热衷于追求文化上所谓的成熟,却全然不知自己置身于一个歇斯底里的世界;《她在那里—她在沐浴》的男主人公事业有成却自以为是。他怀疑自己的妻子有出轨行为,但又无法找到确凿的证据,更不愿意平心静气地从妻子那里了解事情的真相。嫉妒和神经质使这个“主宰世界的男人”(Anderson,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72)此时就像个傻子,而妻子却依然在那里从容不迫地洗着她的澡。男主人公的荒谬可笑被安德森刻画得入木三分。相形之下,他的妻子从容淡定,是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此时,作者笔下的女性已没有了格雷姆斯太太的无限顺从和自我牺牲,她们不是无助的弱者,而是有思想、个性独立、充满魅力的个体。这样积极的女性形象还出现在《南方的一次会面》和《像个女王》等故事中。她们所表现出的女性特有的风度、智慧都使她们在心智和精神上超越了男性。但这些女性依然未能逃跳出“喂养者”的人物模式,男性需要从女性中获得艺术灵性,汲取精神力量。直到在结尾之篇《兄弟之死》里,安德森终于毫不隐晦地将女性的敏感慧心与艺术家的特质完美结合于主人公玛莉·格雷身上,完成了从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的跨越。
   《兄弟之死》围绕着两个故事情节展开,死亡的气息贯穿始终。一个是砍树风波,另一个是弟弟特德的死亡。格雷家门前有两棵大橡树,它们长得枝繁叶茂,象征了原始自然的、充满诗意与感性的生存状态。而代表了世俗权威的父亲却以遮挡视线为由决意要把它们砍除。大儿子唐,这个未来的农场继承人此刻站在了母亲的一边,要保留这两棵树。父亲无法容忍自己在家庭中的至上地位遭到侵犯,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由意志,与父亲公然对抗。于是,父子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唐离家出走,橡树最终还是未能幸免于难,在父亲的指令下轰然倒地,只留下了两个光秃秃的树桩。几天后,唐做出了妥协,顺服地回到家中,向父亲低下了头。所有的这一切都被当时还是个孩子的玛莉看在眼里,虽然仅仅十四岁,玛莉却“既是个孩子又是个成熟的女性。女性的一面持续而又出乎意料地显现出来”(Anderson,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273)。弟弟特德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受到死亡的威胁。家里所有的人对特德都是呵护有加,他们限制特德的自由,以此来尽可能地延长他的生命。只有敏感的玛莉理解特德的痛苦。特德具有浪漫气质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种种拘束是对他生命力的无情扼杀,以牺牲自由个性为代价换来的只是空洞地苟活于世。有一天,母亲又一次干涉他们在雨中尽情地嬉戏,玛莉保护特德的本能被激起,她向母亲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从此,她为自己和特德赢得了一个完全不受成人世界干扰的自由空间。两个孩子主动掌握了生命的自由意志,他们在与自然的交融中,生命潜能得到了触发。在失去了限制的自由体验中,特德很快地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成年后的玛莉,在回顾兄弟的死亡时,以一种女性的眼光来理解洞悉生命中所代表的死亡与死亡中所蕴含的精神升华。就像《林中之死》中的叙述人,随着对人生理解的不断加深,玛莉意识到伴随着特德的死亡而来的恰恰是生命的尊严,是对死亡的最终超越;而唐为了满足物质欲望所面临的是泯灭个性理想的精神上的萎缩与消亡。
   短篇小说集《林中之死及其它》寄托着安德森对女性无尽的情愫,包含着作家对生命与死亡的终极思考,同时也契合了作家的艺术拯救人类世界这一理念。从开篇到结尾篇,女性的形象发生着积极微妙的变化,她们变得越来越成熟,她们的心灵世界也越来越丰富。在《林中之死》中,读者始终未能窥见格雷姆斯太太的内心世界,只能领略到一个艺术家如何从受难的女性“喂养者”那里得到精神的启迪,如何将外在的现实糅进内在的心灵体验,完成了从见证死亡、凝视死亡,到最后超越死亡的心理历程。而《兄弟之死》中的玛莉·格雷用自己女性的眼睛看世界,用艺术家的直觉理解世界,并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来构建完整的心灵世界。在安德森看来,她是集敏感、独立和智慧的完美存在,是女性的艺术家,是救赎这个混乱喧嚣世界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 Anderson,Sherwood.Death in the Woods and Other Stories[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61.
   [2] Anderson,Sherwood Letters of Sherwood Anderson[M].Ed.Howard Mumford Jones and Walter B.Rideout.Boston:Little,1953.
   [3] Anderson,Sherwood.A Story Teller’s Stor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
   [4] Bassett,John E.Sherwood Anderson:American Career.Selingrove:Susquehanna University Press,2006.
   [5] Joselyn,Sister Mary.Some Artistic Dimensions of Sherwood Anderson’s “Death in the Woods”[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967(4).59-70.
   [6] Lawry,John S.“Death in the Woods”and the Artist’s Self in Sherwood Anderson[A].Sherwood Anderson.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C].Ed.Walter B.Rideout.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Eaglewood Cliff,1974.
   [7] 舍伍德·安德森,吴岩译:《小城畸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简介:
   何雁,女,1975—,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戏剧,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曹京渊,女,1957—,江苏溧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修辞、文学,工作单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其他文献
小儿患重度营养不良时,整个机体均受影响而有相应的改变,骨骼和软组织亦不例外。这方面的文献报导,一般着重于临床观察,而X线观察资料则尚少见。我院在1962~1963年二年中曾对
以往文献对小儿肝脏原发性肿瘤报导不多,Clatworthy等(1961)曾报导小儿原发性肝肿瘤19例,并温习文献中所报导的75例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最近我国何氏、王氏、刘氏等均有病例
急性白血病过去被认为是致命的恶性疾病。以前医学文献和教科书上都说,此类患者生存时间,大多不超过6个月。可是,正如毛主席早就指出那样:“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
《真实与梦》是斯帕克创作以来较后期的小说,延续了她对于现实与虚幻的探索,即探索那“真实与梦境之间的无人所领之域”。本文从小说人物角色的呈现和“失踪”这一主要母题两
本文报告唾腺型腺泡细胞癌13例,包括腮腺9例、颌下腺2例、舌部及泪腺各1例。除腮腺者外,文献中皆未见报导。腺泡细胞癌在病理形态及组织化学染色上皆似唾腺腺泡细胞,多数生长
孤立性甲状腺结节恶性可能较大,其癌肿的发生率亦因年令、性别而异。外科工作者对孤立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多主张施行切除术。我院1967年6月至1978年4月收治并经手术探查和病
3大连世界博览广场2011年6月16日“中国市场已经是国际市场。”东软总裁刘积仁在第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的发言中定了调。接下来中日美法印籍,不同肤色的演讲嘉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历史文坛中的一位富有鲜明特色的作家,并在1954年间完成了小说《蝇王》奠定了小说作家的地位,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在这部小说发表的初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
67.声带长度的测量(Wendler, J.), Z Laryng,1965,44,№3,162~173(德文) 68.为細胞学涂片用的新內窺鏡和喉器械(Rothfeld, I. D.), Trans Amer Acad Ophthol Otolaryng,1965,
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1860年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契诃夫早期的文学经验是与小学生幽默杂志《兔子》和他与亲人的书信往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那里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