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 娱乐 著作权法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电视有啥看头
  国内看电视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三年内从70%降至30%”已经被辟谣是个不靠谱的报道,但电视机在中国确实已经逐渐成为以“After 40(即40岁以上人群)”为主的娱乐道具。如今,电视荧幕已逐渐被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所取代,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那么,日本的情况又如何呢?
  估计不用我介绍,很多朋友就已经有答案了,实际上,“日剧迷”在国内的人数相当可观。而且就在2013年,一部名叫《半泽直树》的电视剧火爆日本、波及国内,其最后一集42.2%的平均收视率,甚至创下了日本30年来未曾有的高纪录。
  42.2%是什么概念呢?日本的收视率统计方式跟我们有所不同,解释起来也比较复杂。从结果来说,基本上这个数字可以理解为人口比例,大致等于近一半的日本人看了这集电视剧。这还不算什么,当一些重大比赛进行直播时,收视率往往会维持在50%以上。2002年世界杯日本对俄罗斯的比赛,居然有着高达66.1%的平均收视率。而平常衡量一部黄金档电视剧是否成功,通常也是以是否达到20%收视率为指标。
  也就是说,即便身处2.0甚至3.0版的网络时代,即便拥有着号称世界上第二快的网速,今天的日本依然是一个男女老幼都会看电视的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日剧和比赛,他们还会看些什么?
  是看动画片吗?
  还真不是。别看日本动漫业这么火,但除了《海螺小姐》、《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少数动画,绝大多数作品要么在深夜档播出,要么在收费电视台播出。这些深夜档节目与其看收视率,还不如看它的录像率。
  由于日本的节目原则上不会重播,通常更不会在网上免费搜到,所以录像功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事儿我们稍后再细说。
  日本的电视台平时都播些什么呢?从早晨4点多到晚间黄金时段,各主要电视台的节目基本上除了“新闻”,就是“娱乐”。
  其实这是一句废话。十多年前笔者求学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时,老师就曾讲过:电视的功能只有两个,一是提供新闻,一是提供娱乐。如此说来,日本电视节目的分类倒是相当干脆利落。
  笔者是电视新闻相关专业出身,到了日本之后很快就开始关注这里的新闻节目。从一个国家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这个社会的许多特征。
  比如说,网上有个调侃,说我们的《新闻联播》可以总结为:“前10分钟领导很忙,中间10分钟人民很幸福,最后10分钟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调侃归调侃,这毕竟也反映出我们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心理状态和话题点。况且,“No News is good news”,没新闻就是好新闻嘛!
  但看了一段时间日本的电视新闻后,我却实在不知道,他们每天都关注些啥!
  一般来说,如果是一档时长1小时的新闻,它正经的国内新闻能讲上10分钟就很不错了。而且,除了重大政治新闻(如前些天安倍内阁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能排在头条的新闻通常只有两种:要么就是哪儿地震或台风了,要么就是哪儿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如果这两种都没有,那某地发生了一起车祸可能就会成为头条。
  没错,这是一个连小汽车飞出高速公路都能上头条的神奇国度。
  节目组还会以不可思议的效率制作出现场还原模型来—街道啊房子啊肇事车啊护栏啊……都按比例还原,然后主持人和嘉宾拿着这些模型,在摄像机前比划来比划去,完整演示这个车祸是怎么发生的。
  我猜测,他们是因为找不到话题才这样,后来发现,我的猜测一点错也没有。
  如果“有幸”发生一起诡异的凶杀案,那一个案子连篇累牍报道好几天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抓到犯人,可以追踪警察的破案过程,装作侦探一样分析案情;如果抓到了犯人,就会找一大帮嘉宾,没完没了地分析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完全是没话找话嘛。
  运气好的话,我们还能在一年之后的刑警题材日剧中,看到以该案件为蓝本的一集。
  记得我刚到日本那会儿,某名牌大学发生一起毕业生杀害导师的案件。案情毫不复杂,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找老师聊天时又被奚落了一句,于是恼羞成怒,脑袋一充血,就掏出个瑞士军刀还是水果刀把老师捅死了。就这么个事儿,好几家电视台唠唠叨叨海侃了一个星期都不见消停,从学生的性格、成绩、心理阴影,一路聊到近年来的就业率和高校教学制度……直到另一个更吸引眼球的刑事案件出现,媒体的注意力才从这里转移走。
  那个“更吸引眼球的刑事案件”,就是酒井法子吸毒和玩消失的事件。
  这类“头条新闻”过后,就是少量的国际新闻(大致跟《新闻联播》差不太多),而这后面大量的时间,就完全交给了体育、娱乐圈、美食等报道。和我们一样,日本的体育报道也非常喜欢营造“日本运动员好厉害呀”的气氛,比我们的报道手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没办法,“自恋”是东亚各民族的通病呀!
  至于天气预报,在一小时的新闻中一般会播报两次。日本各地的天气其实相当多变,毕竟国土狭长,北海道暴风雪时冲绳依然炎热;并不是像郭德纲相声里说的那样,一句“今天全国下雨”就能一带而过。如果是早间新闻,屏幕的角落里还会不停地刷新各种占卜信息,星座血型生肖一应俱全,这些“封建迷信糟粕”在我国的新闻节目中绝不可能出现吧?
  总的来说,日本的新闻乍看上去很热闹,刚刚开始看还会感到很新鲜。什么地震实况啦,国会吵架啦,大相扑甲子园J联赛啦,刺身拉面大毛蟹啦……但看多了就会发现,这种感觉其实特别像我们各地方台的“都市报道”,内容繁杂,貌似丰富,实际上却没什么营养。再后来我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什么自己关心的兴趣点(比如政治新闻、球赛或艺人消息),日本的电视新闻基本上是不用看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平静,实在是没啥可报的,所以日本也没有专业的新闻频道。   真正能吸引收视率的,除了球赛和日剧,就是那些搞笑节目了。
  对于这类节目,其实我们一点儿都不陌生。网络上流传的那些不计其数的经典名梗,比如一条僻静的胡同里突然闯出100个人狂奔,看路人作何反应的那个视频,都是出自日本的搞笑节目。不过,因为这种整蛊节目在人气暴增的同时也遭受到不少非议,近年来已经收敛很多,效果自然也大不如前。
  这几年成为综艺节目主流的,主要是些猜谜类和脱口秀。如果来日本留学的话,我强烈建议多看看这类节目,因为综艺真人秀比一般的日剧更能体现出日本社会当下的热点,以及日本人独特的思考方式。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是,这些节目特别喜欢用关西话。无论你是否身在关西,只要打算在日本多呆几年,早些熟悉这种全日本人都能听懂的方言,会对未来的发展特别有帮助。想想看,如果一个外国人能拿东北话或陕西话跟你开玩笑,那会是怎样的效果?
  此外,和我们的电视节目相比,日本的电视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不同点。他们几乎没什么求职类、婚恋类、家庭类……这些由普通民众出演的节目。日本电视上所有的真人秀类节目,全都由职业艺人参与。这一方面是因为艺人事务所的影响力很大,另一方面,则是一般民众耻于在电视上露面。
  在这样一个“匠人意识”浓厚的社会中,任何工作都是要交给专业人士的,就连上电视也不例外。“每人成名五分钟”的全民狂欢,在这里绝对不可想象。
  偶像的技术含量
  说到日本的娱乐节目,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娱乐圈。
  当下,日本正处于“偶像战国时代”。一群唱歌很一般、跳舞挺外行,长相也差不多是路人水平的少男少女,甚至青年男女们,已经成为2010年代日本流行文化新的代言人。一个成功的偶像团体,甚至能为这个经济发展停滞近30年的国家创造出数千亿日元(上百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但是,相比十多年前福山雅治、宇多田光、滨崎步那些时尚弄潮儿,眼下如日中天的所谓“国民天团”,比如岚、AKB48、桃色幸运草什么的,确实缺乏那种令人一眼打上去就感到光彩夺目的魅力。
  看上去如此普通的这群人,为何会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呢?
  流行文化的背后,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深层含义。比如说,从1954年怪兽哥斯拉诞生于被核辐射污染的海洋中,到1965年“专打小怪兽”的奥特曼横空出世,再到1970年代核动力机器猫哆啦A梦风靡日本列岛,这三个看似毫无关系的虚拟形象,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上看,它们的先后流行,实际上伴随了日本社会对于原子能从“恐惧”到“不惧”再到“和平利用”的态度变化。
  同理,“偶像天团”的风靡,这其中固然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但说到底,背后体现的依然是社会潮流的变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作为一个整天发布AKB48消息的微博用户,我一直坚信,如果看透了AKB48或者杰尼斯事务所的方方面面,也就看懂了大半个当今日本社会。
  日本人很擅长在文化领域搞“二元模式”,关东与关西就是日本文化最基础的二元,早些年的东京也存在着“山手”和“下町”的二元对抗……在商业音乐领域也不例外,日本的商业歌曲几乎可以完全分为“歌谣”和“流行”两大类,各自独立发展。而在流行音乐中,“歌手”与“偶像”也是几乎互不干涉的二元模式。
  这跟我们习惯的“实力派”和“偶像派”划分完全不同。在我们看来,所谓“偶像派”,只不过是些想做“实力派”而又能力不济的花瓶而已。但在日语中,“歌手”被称为アーティスト,也就是英文的Artist;“偶像”则是アイドル,即Idol。它们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职业。
  “Artist”必须依靠优秀的音乐作品与扎实的唱功扬名立万,这无需过多解释。可对于我们中国的主流文化来说,“Idol”恐怕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虽然我们也曾有过“青春美少女”这样纯正的偶像组合,并在1997年和1998年的央视春晚大放异彩。但遗憾的是,伴随着该组合的没落,偶像文化几乎同时从我们的社会中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日本的偶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中,所谓“偶像”,是通过各种艺能表演,以展现青春、可爱、帅气等气质为手段,将“朝气蓬勃的梦想带来的感动”提供给消费者的职业。
  换言之,“歌手”是通过作品获得喜爱,“偶像”则是通过“展现”本身获得喜爱。
  如果觉得这个比较难理解,那么可以想一想《灌篮高手》,想一想《棒球英豪》(TOUCH),想一想为什么日本会有这样的动漫作品。这些作品中的球队都仅仅是中学校队,参加的也不过是些校际比赛,并非水平很高的职业联赛或世界大赛。再想一想现实中,每到夏天,NHK综合频道(相当于我们的CCTV-1)就会整场整场地直播甲子园高中棒球赛,这又是为了什么?人们为什么要去看一些学生娃打球呢?
  人们欣赏的不是球技,而是那些中学生在赛场上肆意挥洒青春的那股认真劲儿;顺便也缅怀一下自己曾经同样肆意挥洒过的青春。
  前面说过,日本的文化土壤无法孕育出普通民众能随意参与的电视节目。几乎唯一能够以非专业人士身份成为电视主角的,也就是甲子园等少数几个活动了。换句话说,人们对于这种非专业性外表下散发出的真实的青春与热情,有着相当执着的追求。
  “偶像”一词的本意,不仅在于让人崇拜、供奉,更是某种力量的象征物。这些年轻、不够专业的少男少女们,他们所象征的力量,就是“不畏惧困难,不拒绝成长,哪怕懵懵懂懂,也要为了梦想勇往直前”这样一种精神力。
  作为一种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梦想与热情的职业,“偶像文化”才能在日本生根发芽,继而持续性地常年制造着影响力。
  也就是说,日本人特别推崇这种“不为什么就努力到底”的精神。
  因为培养一名偶像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这个市场比歌手、演员等更加众口难调,所以偶像往往是以多人数组合的方式出现。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AKB48 Group,算上已经单飞的、退出的,这个组合已经留下了至少500多个姑娘的名字,保证有你喜欢的。   话说回来,如果想在日本的企业中有长足发展,就一定要尽快领悟那种“努力不需要理由”的思维方式。在大多数日企中,“拼尽全力”甚至要比“将事情做成”更容易获得周围环境的认可与赞赏,这跟基本只看结果的中国企业有着非常根本性的区别。
  极为严苛的著作权法,
  让日本人只能等在看电视机前
  再回到之前那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男女老幼都会看电视呢?
  说到底,不仅因为它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更因为日本有着全世界最严格的著作权保护法。
  你无法在日本的互联网上合法、免费地找到电视台播出过的节目。如果一集电视剧错过了没看成,基本上也别想等电视台重播,只能静候全剧播出结束几个月甚至更久之后,官方推出一套DVD光碟,到时再买来或者租来看。而唯一的预防措施,就是预约录像了。
  所以,如今日本市场上出售的电视机基本都带有USB接口,并可直接对应移动硬盘和蓝光刻录机。
  也就是说,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日本的电视却依然固守着“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原则。跟我们打开互联网就能随便看《甄嬛传》和《爸爸去哪儿》相比,这环境差异实在也太大了。
  但也正是这样的原则,最大程度保证了内容制作者的利益。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保障,制作电视节目的团队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建立高水平队伍。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才能长期保持较高水准,成为老幼皆宜的全家娱乐。最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011年12月的一个周末,推特(Twitter)日本服务器因在一秒钟内收到25088个发推要求,瞬间负荷超载导致死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这天某电视台在重播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天空之城》,当男女主角说出天空之城自毁咒语“巴鲁斯”的那一刻,两万多名电视观众也同时将“巴鲁斯”发布到推特上,造成了轰动一时的“推特自毁事件”。此后,推特专门增设了服务器设备,当两年后《天空之城》再次重播时,推特成功经受住了每秒超过14万个“巴鲁斯”的“攻击”。
  对于随便就能打开网页看《天空之城》的我们来说,这种奇闻异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提醒留学生注意:在日本,千万别从网上乱下载东西,更不要将日剧、演唱会等节目上传到网络。根据2006年修订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对于个人知识产权犯罪者,最高将处以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每年都有在日的外国人因著作权犯罪而被捕收押,被迫缴纳巨额罚款,最终被遣返回国。当真是千万马虎不得。
  ( 本文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_王阳
其他文献
本栏目为家长、学生的发声平台,欢迎广大《留学》读者向我们提供你亲身体验过的优质服务信息和真实感受,用来惠及更多留学家庭。  当然,我们同时欢迎大家向《留学》杂志曝光非法机构、黑心服务,帮助其他留学家庭避免陷阱。  无论是推荐还是曝光,我们都将在调查确认属实后、在保护大家隐私的情况下,进行媒体公布。  你不是第一个要去留学的,也不是最后一个要去留学的,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你们的经验更可以分享给后辈人
你需要一块铜千年不生的锈  一块能分別黑白的玻璃  一层水银薄薄的毒  你需要一把能把石匠刻进石头的斧头  一个能把流水、落花和飞鸟  化作彩虹的手指,一只能把古今  敲成露珠和星光的木鱼  你唯独——  不需要我孤独的表情  以及我走近你时的鲜花和掌声
中文名称:阿凡达  英文名称:Avatar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西格妮·韦弗 乔·摩尔 拉兹·阿隆索  类型:动作 科幻 剧情 冒险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重映日期:2021年3月12日  片长:162分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很小,当时的审美甚至让我把这当作恐怖片,体型异常庞大的纳威人,有着完全占据了眼眶的黄色眼球,其中横穿一道令人生畏的竖瞳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简称U.S.News)新近发布了2015年美国大学排名。该排名始于1983年,1985年以后每年更新一次,是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美国大学排名榜。  在最新的2015年度大学排名中,前40位的学校名次几乎没有多少变化,前十的格局更是基本固定。普林斯顿蝉联第一,哈佛第二,耶鲁第三,唯一的波动则是达特茅斯学院(10-11)下降一名,跌出前十。  相
导语:英国的高等教育是如何从精英教育演化为大众教育?英国的教育如何走向产业化?产业化之后,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保证?国际学生又该如何选择英国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这一老牌帝国的昔日荣光仍在延续。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英国最古老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成立于1167年和1209年。从这两所大学建立到19世纪初期,英国的高等教育是为教会和政府培养高级神
无论是在哪个半球,试图培养精英的学校都是极为严酷的,而“自由”往往也会制造“无用的灵魂”。  身边几个年轻父母总是感叹“生活不易”,原因是没有机会送尚在中小学的孩子去英美发达国家读书。问其缘由,便说孩子在中国小学被迫背诵《长恨歌》,或孩子因被老师批评罚站而丧失对于生活的热情,如此种种。而BBC的这部《中国学校》正好回答了这类让人长吁短叹的问题。这部片子记录了几个南京顶尖学校的老师用所谓的“中国方法
高校国际化是个全球性话题,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大学,都要向着国际化逐步迈进。就此话题,《留学》专访了两位在国外大学中负责国际合作与事务的副校长,请他们谈一谈如何才能提高高校国际化水平。  Dr. William I. Brustein  俄亥俄州立大学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  Dr. William I. Brustein2009年加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担任全球战略和国际事务副校长职务。在此前曾任职于
刘骁纯(1941-)  生于中国河南洛阳,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1、198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先后获美术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术》杂志编辑、《中国美术报》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徐冰(1955-)  祖籍浙江温岭,生于重庆。19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
对英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期可谓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也是英国经济文化的全盛期。开启这个黄金时代的人,就是自小在德国长大、对英语一无所知的乔治一世国王。  作为一国之君却不会讲本国语言,乔治一世的语言障碍令英国皇室大为头疼,为了让国王能够顺利治理朝政,英国皇室为乔治一世请来了最好的英文教师,教授其纯正优美的英文发音、精确无误的语法修辞及优雅得体的表达方式,皇家英语从此诞生
Apple Watch于3月正式发表,你肯定对于Apple Watch幕后操盘手感到好奇。当然这是出自于苹果设计首席——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之手,不同以往的是,过去的iPhone、Mac都是由乔纳森·艾维与苹果前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共同打造,单由乔纳森·艾维一人打造的Apple Watch能否取得成功,同时负责苹果产品软硬件设计的乔纳森·艾维在去乔布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