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逐渐淡化,加强大学生传统孝文化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在高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完善人格来加强孝文化教育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孝文化;人格
一、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现状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和诸德之首,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社会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承认他们主流意识形态积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信仰,人生缺少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对社会前沿漠不关心。很多大学生在孝道方面做得并不好。如果忽略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当他们的父母步入老龄化,以他们目前的状况来看,可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对老不敬、对老不孝,对老不养的现象。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 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愿意是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古代京剧中的脸谱。在京剧中,红脸代表忠心耿耿的忠臣,白脸代表狡诈奸猾的奸臣,黑脸则代表人物性格刚强粗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一词被用来描述人们的心理特点。人格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人与人的不同正因为人格的不同。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先天遗传、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个体风貌。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的心灵的完善。而在大学生孝文化的教育过程当中,人格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孝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良好的适应能力、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宜人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的运用智慧和能力以及个体心理和谐发展。①影响人格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和心理因素。
(一)重视家庭教育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阿瑟·米说的好,“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会被抚育培养起来;在这里面,你的忠诚、热望、同情,以及整个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被发扬光大起来。”
人格完善与否在家庭中会得到最真实的展现。首先,和睦是家庭的首要因素。子曰:“些礼之用,和为贵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又如“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③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家和万事兴”的全民信念。在心理学层面上,普遍认为“问题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这就说明了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方面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虽然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度的教育都未曾教授父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但是作为父母本身要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有一种谦虚的姿势,像孩子学习,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想当然的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充分的信任孩子,给孩子自由和安全的空间。教会孩子学会爱和给予爱。这才是家庭的责任所在。其次,父母应该尽到本分,做好示范的榜样。积极完善自身人格,通过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子女。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责任非常重要,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画上浓重的一笔。年龄小的孩子不知道判断对错,这时候就更需要父母做出正确的示范,对于文明举止、道德品质更是需要在生活中点滴渗透,在生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可贵。陪伴孩子共同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也应该积极完善自身人格,时刻觉察自身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尽量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后,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及时与子女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倾听是一种特别好的沟通方式,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孩子的世界,可以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他们眼中的世界。父母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父母的本分,不能替代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在每一个家庭里,父亲有父亲的角色,母亲有母亲的角色,孩子有孩子的角色,如果,母亲占据了父亲的角色,或者是父亲替代了母亲的角色,孩子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分工,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特点要清晰,职责要明确,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爱孩子的。这样的家长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才能和孩子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二) 培养客观的自我认知
子曰:“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自省也。”④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广大教育者所公认的重要环节。其实,塑造人格的过程本身也是个体在品质、思想意识、性格等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觉察和自知、需要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四个方面均有所突破,按照《易经·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要求,每日反省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首先,觉察自我,整合人格。阿波罗神庙中三句箴言之一就是:Know yourself,中文译为“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里,都能够客观的认清自己,悦纳自我。人格中有很多因素,有善良、勤劳、无私等等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自卑、虚荣、杞人忧天等劣质的方面,大学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优秀地一面,而客服劣质的一面。表现在孝道上,作为每一个大学生,要客观的评价自己在孝道方面做的好的和不足的地方。比如,继续关心照顾父母,理解父母,而克服掉自己暴躁的脾气和懒惰的习惯。
其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人格力量。心理学家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为优化人格提供了可能性。各学科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的治理基础。读书学习的过程,是丰富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格优化的过程。很多学生人格缺陷是知識贫乏造成的结果,无知容易形成粗鲁和自卑。相反,丰富的知识会使人自信和理智。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是同步的,文理渗透,德术兼修,这样能为大学生将来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广阔背景。
最后,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印度有句谚语:“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和人格也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言行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言行方式也会为一种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在家庭里,大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和父母谈心,也有助于形成孝道人格。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伴随着自我认识、自我觉察、自我实现等过程,健全人格也是一辈子的课题,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人格也将会有所变化。大学生在青年时期,注意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将终生受益。(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17页
[2]《论语·学而》,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第9页
[3]《礼记·礼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29页
[4]王爱敏、赵元英.儒家“孝”德的现代价值[J]中国公证.2002.10
[2]程碧英.《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刘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注解
①刘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第123页
②《论语·学而》,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第9页
③《礼记·礼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29页
④《论语·里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17页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孝文化;人格
一、 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现状
孝,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始基和诸德之首,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可以称为孝的文化。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社会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在承认他们主流意识形态积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信仰,人生缺少目标,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对社会前沿漠不关心。很多大学生在孝道方面做得并不好。如果忽略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当他们的父母步入老龄化,以他们目前的状况来看,可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对老不敬、对老不孝,对老不养的现象。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 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对策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愿意是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古代京剧中的脸谱。在京剧中,红脸代表忠心耿耿的忠臣,白脸代表狡诈奸猾的奸臣,黑脸则代表人物性格刚强粗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一词被用来描述人们的心理特点。人格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人与人的不同正因为人格的不同。人格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成分,它凝聚着先天遗传、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个体风貌。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的心灵的完善。而在大学生孝文化的教育过程当中,人格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时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孝文化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标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良好的适应能力、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宜人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的运用智慧和能力以及个体心理和谐发展。①影响人格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社会因素、家庭教育和心理因素。
(一)重视家庭教育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阿瑟·米说的好,“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会被抚育培养起来;在这里面,你的忠诚、热望、同情,以及整个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被发扬光大起来。”
人格完善与否在家庭中会得到最真实的展现。首先,和睦是家庭的首要因素。子曰:“些礼之用,和为贵二。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②又如“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③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家和万事兴”的全民信念。在心理学层面上,普遍认为“问题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这就说明了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方面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虽然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度的教育都未曾教授父母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但是作为父母本身要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有一种谦虚的姿势,像孩子学习,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想当然的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充分的信任孩子,给孩子自由和安全的空间。教会孩子学会爱和给予爱。这才是家庭的责任所在。其次,父母应该尽到本分,做好示范的榜样。积极完善自身人格,通过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子女。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责任非常重要,一言一行,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给孩子的成长画上浓重的一笔。年龄小的孩子不知道判断对错,这时候就更需要父母做出正确的示范,对于文明举止、道德品质更是需要在生活中点滴渗透,在生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可贵。陪伴孩子共同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也应该积极完善自身人格,时刻觉察自身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尽量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后,父母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及时与子女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倾听是一种特别好的沟通方式,通过倾听可以了解孩子的世界,可以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他们眼中的世界。父母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父母的本分,不能替代孩子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在每一个家庭里,父亲有父亲的角色,母亲有母亲的角色,孩子有孩子的角色,如果,母亲占据了父亲的角色,或者是父亲替代了母亲的角色,孩子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分工,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特点要清晰,职责要明确,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爱孩子的。这样的家长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才能和孩子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二) 培养客观的自我认知
子曰:“见贤思齐焉,其不贤而内自省也。”④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广大教育者所公认的重要环节。其实,塑造人格的过程本身也是个体在品质、思想意识、性格等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吐故纳新的过程,需要觉察和自知、需要大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控制四个方面均有所突破,按照《易经·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要求,每日反省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首先,觉察自我,整合人格。阿波罗神庙中三句箴言之一就是:Know yourself,中文译为“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里,都能够客观的认清自己,悦纳自我。人格中有很多因素,有善良、勤劳、无私等等美好的一面,同时也有自卑、虚荣、杞人忧天等劣质的方面,大学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优秀地一面,而客服劣质的一面。表现在孝道上,作为每一个大学生,要客观的评价自己在孝道方面做的好的和不足的地方。比如,继续关心照顾父母,理解父母,而克服掉自己暴躁的脾气和懒惰的习惯。
其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人格力量。心理学家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为优化人格提供了可能性。各学科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的治理基础。读书学习的过程,是丰富知识的过程,更是人格优化的过程。很多学生人格缺陷是知識贫乏造成的结果,无知容易形成粗鲁和自卑。相反,丰富的知识会使人自信和理智。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是同步的,文理渗透,德术兼修,这样能为大学生将来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广阔背景。
最后,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印度有句谚语:“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行为和人格也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言行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言行方式也会为一种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因此,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在家庭里,大学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和父母谈心,也有助于形成孝道人格。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伴随着自我认识、自我觉察、自我实现等过程,健全人格也是一辈子的课题,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人格也将会有所变化。大学生在青年时期,注意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将终生受益。(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论语·里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17页
[2]《论语·学而》,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第9页
[3]《礼记·礼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29页
[4]王爱敏、赵元英.儒家“孝”德的现代价值[J]中国公证.2002.10
[2]程碧英.《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刘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注解
①刘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第123页
②《论语·学而》,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第9页
③《礼记·礼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29页
④《论语·里仁》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