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高考的语文训练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在新浪网的首页上看到了这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字句,“大学校长批评高考招生,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但愿不是新一轮“误尽苍生”式的讨伐的前奏,我在心里祈祷,又很矛盾。作为绑在高考战车上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讨伐”,有没有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出发点。
  “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是一个既夸张又形象的叙事,大学校长们借此抨击高考招生,而板子却实实在在的打在高考考试特别是高考试题的屁股上。大学校长们是绝顶聪明的,拿已故的人说事,那人不会顶嘴,安全。假如郭老九泉之下有知,他反问两句:“你们有何高招能让天下考生不通过目前这样的考试上大学?”“我难上大学难在哪里,是题目偏、怪、难吗?”估计校长们第一个问题难于作答,在第二个问题上则会滔滔不绝。
  第一个问题,我们似乎更难作答;对第二个问题,我们作为圈内人似乎还有些发言权。
  平心而论,最近几年高考的偏题怪题确实不多见,试卷的难度每年都在评估检查,努力争取难易适中(当然难以尽如人意)。圈外人或许就不这么看了。那些持“郭沫若参加高考难上大学”观点的大学校长们,恐怕一定认为试题刁钻,难于作答。我想看法差异的产生就在于圈外人对高考复习,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所知不多。换言之,如果文化水平差不多的两类人参加高考,经过了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套应试特殊本领的,他们看考题,大都觉得似曾相识——类型大都练过;没有这种复习备考经历的感觉可能就会有差异,他们会感觉棘手、认为难于接受。因此,大学校长们如果对属于高考的训练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于此的叙事内容和方式,大概又会有许多变化。
  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透析一下属于高考的训练。
  语文高考试题,从考查的内容到形式,都以《考试说明》为据,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是高考性质决定了的。可以这样说,在学校和社会都对高考有着强烈的功利期待的背景下,《考试说明》规范了高考语文试题的基本内容和样式的同时,也大致确定了高考语文复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语文高考复习备考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性语文学习,一般性语文训练的个性。它主要表现在:
  第一,所历时间长。据我所知,一般学校的语文高考复习,大致起于先一年的11月底12月初,历时半年(其他学科时间更长)。“文革”前高考复习不到两月,因为当时没有节假日补课一说,所以它大致也反映了新课结束的时间。那么,现在压缩的四个月时间由谁列支?我想无非两个出处,一是节假日上课,二是新课特别是五、六册投放课时少点。
  第二,直奔主题,心无旁骛。复习备考就是为考,为此就要吃透《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试题,吃透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是硬道理。复习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这三个“吃透”和“透”得如何。凡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无不在这三个吃透特别是“吃透试题”上下过很深的功夫。“重点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时要侧重: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知识点)试题对比研究——找规律;不同题型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外省试题集中研究——找差别。”这是一所学校在研究高考试题方面总结的经验,其苦心孤诣,可见一斑。
  第三,全覆盖,系统化。一般而言,复习分三轮。第一轮谓之课文复习,基本以单元为单位,对已学内容复习巩固提升;第二轮谓之专题复习,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点为据,组织相应专题,分层分类推进,全面碾压;第三轮谓之综合复习,以高考试卷为样本(每年试卷就那么几大块,20几个题,结构、样式基本不变),组织套题训练,特别是5月下旬后,要组织从内容到形式的所谓全仿真训练。整个复习要做到“寸土寸硪,不留死角”。
  第四,高强度大容量。现代技术和现代市场给学生复习备考提供了要有尽有的复习资料,课内课外,选做必做,初做再做,题山题海。复习阶段,老师讲授时间不多,学生其他学习活动也不多,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做题。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病句辨析为例,从老师讲析,到学生平时做和各种测试做,累计会远远超过500句。
  第五,门道多,技术含量高。高考复习追求高效率,门道颇多,仅以加强针对考试内容的研究和训练为例说明。如前所述,高考考点、考题相对稳定,就有了如前面所举的试题的各种研究。这些研究会细化到考点外化成什么题型,命题所用的语言材料、切入的角度及层次、设置的思维陷阱;以及学生答题的思维路线图,常用的术语,易犯的毛病等等。针对不同的题型,自然有不同的训练。如选择题的选择肢视觉干扰和思维干扰较大,于是就有针对性强运动量大的抗干扰训练,力争达到“看不走眼,想不出岔”。此外,还要进行利用选择肢和题干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排除。总之这些研究和训练带有明显的专业化性质。
  大学校长们知道了以上情况,肯定会有新的质问。
  请问,以上陈述,想说明什么问题?
  学科答辩:以上陈述,是想说明属于高考的语文训练的个性及其形成的背景和依据,而这些,与学科有关,与考试有关,与社会有关。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制约考试,考试制约学科教学这么个连环节。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至少目前它是绝对没有力量颠覆这种制约;反制约的能动作用,充其量也只能完成某些局部的修补和改良。还有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郭老再生,他愿意参加高考复习,敢打包票,语文学科得高分是没有丁点问题的。
  请问,那挤出来的四个月,学生付出的是何代价?
  学科答辩:知道您要的答案,无非是“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语文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为代价换取了四个月的复习时间”。这个问题须作具体分析。“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此话说得太绝。第一,挤出来的四个月时间如果全是或大部分是节假日,就谈不上“牺牲”;第二,投放课时少一点不一定必然有“牺牲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完整”的结果。第三,“牺牲”的情况是有的,但这个问题很复杂,须做专题讨论。
  “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从字面上讲,牺牲休息时间是肯定的;牺牲身体健康,恐怕不一定存在必然的直接对应结果。——有诡辩之嫌。不过高中生学习加班加点,率土之滨,莫不如此。近年来考生(特别是复读生)剧增,本来竞争激烈的高考更呈白热化趋势,从而导致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成为全国性教育景观,它似乎已经从教育问题上升到了社会问题。我们说过,学科之于社会,似乎太渺小,但在节假日明里暗里上课补课这个问题上又确乎表现得十分强大。因为学科通过学生渗透到千家万户,如果学科行为触及到社会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的时候,它便能在一定程度影响甚至左右千千万万家长的行为,十分渺小的学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涌动力。高考竞争激烈导致节假日上课补课,学科是被动的;而具体的上课补课行为却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学科只能说无奈,不能说无辜。
  请问,所谓带有专业性质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是否是用语文的外衣包裹着些非语文的东西塞给了学生?
  学科答辩:言重了。复习的内容,字词句语修逻,文言文、现代文阅读,作文,哪一项不是语文内容。如果把问话的后面部分改成“是否是把学科语文(叫课程语文似乎更准确)降格为考试语文的一种应试性训练”,恐怕还有讨论的价值。因为它比较符合实际,也是前面已经讲过的“牺牲”的问题“须做专题讨论”的回应。
  我们说过,整个高考语文复习基本是围绕《考试说明》进行,所以不管高考命题者如何绞尽脑汁试图让试题接近教学实际,引导教学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都不过是一种人文理想而已。道理很简单,语文课程是建立在动态构建基础上的有序体系,《考试说明》不是对课程目标的全面、准确的描述,而只是将其条目化(多层级)、操作化(也就是说将课程目标有序的脉流切割成若干细目),而考试试题又是“条目化”“操作化”具体的外显。对课程目标的每一级条目化既不可能涵盖条目对应的全部信息,也由于切断有序脉流,细化的目标难以复归总体目标而必然会损失其部分信息。举例说明。文学鉴赏见之于高考试题,这些年主要集中在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有时涉及点),这种抽样对于考试本身而言,毫无问题;但对课程目标而言,不仅鉴赏门类是地道的以偏概全,即便是鉴赏具体内容、方法及其目标等都有不少出入。况且,作为“条目化”外显的试题能否忠实地反映条目,还不一定;即便是忠实地反映了,它们与依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常的文学教学,必然相去甚远。因为考试本身对教学过程中的状态及各种情况的反映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鉴赏能力属于较高认知层次的能力,它不可能完全被“操作化”的考试(试题)的行为目标所表述。因此,《考试说明》关于鉴赏的“条目”及据此而命的试题、学生的针对性复习只可能属于考试语文而非学科语文。据此类推,依照《考试说明》进行的复习和考试,本来就不可能全面地贯彻语文的课程目标。
  必须说明,《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的文件而非指导日常教学的文件,其“条目化”“操作化”既是保证考试题信度、效度的必然,也是对课程目标具体的个性化的体现,这应该是我们讨论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正常的依照《考试说明》进行的高考语文复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负责,而且会大大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照《考试说明》进行的高考语文复习,未可厚非。要说“降格”,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有谁不选择事半功倍的而选择事倍功半呢?
  作完以上陈述,我长舒了口气,但心情并不轻松,我明白答辩中的漏洞——时间,复习多长时间。用于复习的时间愈长,用于学科语文的时间就愈短;用于复习的时间愈长,繁琐、重复的训练就愈多;用于复习的时间愈长,负面效应就会随之而增,引发的问题就愈多。现在时间是半年(还有增长的趋势),姑且不论这时间是怎么来的,光说这负面影响,也是可怕的。这半年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一个高中生将有六分之一还强的在校学习时间花费在变化不大的有时免不了还是重复性的具体行为(笔头)训练(其他训练如思维训练等只是附属产品)之中;它意味着部分教师的智慧将长时间的压缩在选择试题、评讲试题的狭小空间;它意味着语文课程目标的有序脉流在长时间的“条目化”训练中有被淡化乃至部分消解的危险。把握时间的度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可惜,大家对此讳莫如深。想想也是,大气候如此,要学科自律,难!
  回头看看文题,我不觉倒抽一口冷气。因为在“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的口号下,高一高二的期末期中甚至月考的试题,大都比照高考,各类复习也大都依葫芦画瓢——实际上前面所说的复习模式,已非高考所专,差别只在时间的长短。前些时听一节优质课,执教者竟然把课文内容条目化为与高考相对应的若干知识点,然后逐一加以突破。我很震惊。广泛调查一线教师,得出的结论大抵相同:该老师只是有点“归谬”而已;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大家的眼睛何尝没有盯着高考,只是倾斜的程度不同,不然,何以应付各类考试——考试语文不仅深深地楔入学科语文,而且还在狼吞虎咽地啃食着它的躯体。想起前些时,有人力主取消《考试说明》,我曾暗讥为新版的“因噎废食”。现在看来,如果《考试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教学大纲》的施行(更不要说取代),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考试说明》(或者只在某些机构内部使用),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的。
  [作者通联:湖北仙桃教科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方面的改变。方法:对胃镜确诊的45例RE患者,采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的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情况,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同时监测24h
铸造钛合金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补焊修复,在这过程中容易受到氢、氧、氮的影响而导致焊区出现裂纹、氧化、脆化等缺陷,由此影响到整个构件的整体性能,这都是由其自身的物理特
<正> 超级增白剂CBW系列产品是陕西省石油化工研究设计院最新科研成果,被列入2000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该产品经众多厂家使用后,认为其质量稳定可靠,其优良的性能表现在:增白
目的:探讨彩色速度成像及定量技术(CVI-Q)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价值。方法:采用CVI-Q技术检查60例正常人和40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观察颈总动脉走行、内膜厚
向日葵螟的大量发生严重制约临河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科技人员经过研究总结出了适宜该地区的绿色防控技术,即坚持农业防治、物理诱杀、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
研究已证实sIL-2R与IL-2介导的免疫反应与多种疾病相关,尤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更受到人们重视[1~3].我们对312例肝活检患者按组织病理学炎症和纤维
目的为了使钢表现出更好的吸能特性,以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较好的塑性。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一步法成形碳配分一体化工艺,即热冲压-动态碳配分(HS-DP)工艺。所提出的HS-DP工艺采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 素在交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活动调节中的作用。方法:细胞外记录头 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功能性质明确的前交感神经元自发放电;静脉注射皮质酮(50、10 0、150 μg/
目的解决工程车辆轮辐在现有冲压工艺下壁厚的过度减薄问题。方法基于ANSYS/LS-DYNA软件,建立26.5X24型轮辐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塑性变形,探索轮辐壁厚过度减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