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过三关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o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心灵沟通的宝地,这块宝地慰藉着曾痛过哭过的人,盛装着曾豪情万丈驿动的心。面对文学,我们欲罢未休,剪不断,理还乱,正所谓“文学梦,好朦胧”。创作文学,我们总觉得自己手头的笔是那么生硬,那么苦涩,渴望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也让人感动,总觉得那一天离我们很远很远。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梦想成真。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文学社的成员了,我们已优先尝到了文学给我们带来的个中滋味,我们还想走进文学殿堂去冒险、去探宝。好吧,带着兴趣和热情,我们朝前走。
  文学的生命在于创新。要想创新,我们得先夯实基本功。基本功范围很广,我只想说,作为文学社社员,我们要过好“三关”,应该养成积累素材、不断思考、多写多练的习惯。
  
  首先,要写好作文,须过素材关。
  积累素材至关重要。那么,怎样积累素材呢?
  我们要善于从教科书中积累素材。譬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送别的诗,我们就应分门别类进行摘录、整理,把表现诗人乐观的诗集中在一起,把表现诗人悲观的归为一类,这样就做到了物以类聚,各归其位,我们自己心中也有数。又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好几个单元关于人物传记的文章,有文言文的,也有现代文的,我们要做对应比较,找出传记的写作特点。只有用心去积累素材,去归纳素材,去整理素材,才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写作尴尬。
  当然,“功夫在诗外”。教材中的素材比较有限,我们应该把阅读的眼光延伸到课外书籍,广泛涉猎文学著作,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此外,生活是百科全书,读好这本书,也就是做好生活的积累,创作的源泉就会汩汩而来。热爱生活吧,热爱生活中那些真正有生命力的口头语吧,关注口头语,也能丰富我们的素材库。
  这话不假。平时,大家写作时,老是找不准所叙人物说什么话,常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对方要说的内容。譬如:一个学生在《我的妈妈》中写道:“我的妈妈总对我说:‘XXX,要读好书,不要像我一样成天在田里劳作。’”这或许是妈妈的真实语言,但在批阅另一个同学的作文时,也看到了差不多的表达。我觉得有点诧异,莫非写作者是一母所生的双胞胎?找来一问,两人都说是自己想到的语句,而非妈妈亲口说的。正因为我们平时疏忽周围人的口头语,所以写作时,常越俎代庖,用己言代彼言,造成生硬的不切实际的表达。
  
  其次,要写好作文,须过思考关。
  我们不能只做素材的容器,我们要做思考的主人。
  光摘录,不去思考,也不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思,思中学。阅读是文学创作者必经之路。有些同学看了很多课外书,积累了很多素材,可就是不会写作。什么原因呢?他就是没有把学和思统一起来。
  阅读名家名篇之后,先理解,然后与自己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思维的漏洞,最后吸收创作者的高明之处来弥补自己思维的不足。思考作者是怎样谋篇布局的,材料是怎样突出中心的,开头和结尾如何呼应,修辞怎样恰当运用,等等。
  譬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把它当作范本借用模仿。这并不是做数学题,但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就会悟出一条写作的路子。其实写作就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你怎么想的你就怎么写。如果拿到作文题目,你不认真思考一下,拿起笔就写,那会怎样呢?天马行空,中心不明确。只有深思熟虑了,才会行文如水。
  有些同学也想去思考,但不知从何去想。我建议大家写作时,先确定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然后根据文体的要求去思考。
  我曾对学生就各文体作过比喻:散文如散步,要写散步时的心情、散步时的所见所闻,要描绘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最后悟到什么;记叙文如聊天,聊天、讲故事,需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如推销;诗歌如时装表演;议论文如吵架。仔细推敲,还挺形象。同学们通过这形象的比喻感悟到各文体的创作的要求,最后确定中心,根据中心去提取素材。思考需要哪些材料来体现中心,哪些材料更具有说服力,思考使用哪些修辞来润色语言。常思,头脑常灵活。创作的灵感就在那么一瞬间诞生,与我们不期而遇,令我们兴奋不已。
  
  最后,要写好作文,须过实战关。
  所谓过好实战关,就是要养成多写多练的好习惯。
  我们是文学社的成员,别人可以不动笔,我们需要经常写!否则,我们就辜负了“文学”两个字了,这是两个多么浪漫、青春和感动的字啊!
  如上所述,创作的灵感被激发了,往往会有一吐为快的冲动。怎么办?坚持每天写日记吧!“日记日记,天天要记,如果不记,就会忘记”。从读小学起,老师就要求同学们写日记了,屈指算来,有几位同学能坚持到现在?当时写日记,迫于老师的要求,无奈。真正明确记日记的好处的有几人?心血来潮了,写一下,退潮了,不闻不问不睬。时隔多日,写日记的劲头便烟消云散,实在有点悲哀。
  记日记最大的利益是收藏内心的真实。有同学怕在日记中袒露自己的心迹,担心被别人发现难为情;有同学怕泄露秘密,干脆不写,让时间冲淡记忆。我们同学的顾虑太多了,前怕狼后怕虎,缺少勇敢精神。要想让自己写作水平有提高,就应坚持写日记。写什么呢?有灵感时,立马记下来;没灵感时,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若一天言行太平淡了,没什么可写,也可以摘抄名言警句。
  总之,日记是存放我们思想的最佳处所,也是我们多写多练的上好选择。作为文学社一员,假如我们连日记都不写或者不会写,我们还能有何作为?我们的文学理想又从何说起?
  文学梦,不朦胧!祝同学们在文学社得到锻炼,不久的将来个个笔下生辉!
  
  本栏责任编辑 张一文
其他文献
宋代米芾不仅是书法家,还是一位丹青高手,其艺术水平在当世和后世拥趸不少,送之雅号“米癫”。而世人只知其一,不解其人二三,米芾生前为搜罗历代名贴名画,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偷窃、强取、骗夺,被人诟病“米老狡狯”,可以说是位有“污点”的另类大师。  米芾是个贼。据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米芾在长沙任职时,曾向道林寺出借唐代书家沈传师《道林诗》观赏,越看越爱不释手,其中奥妙令其不禁慨叹道:“平淡中寓奇崛,有
家乡的桃树大抵是个懒汉,约莫长到层把楼高,便没了斗志,至多往后每年稍稍肥粗一下腰围,算是对一年阳光雨露的报答。所以,有长了几十年,依然以小灌木姿态示人的,比比皆是。自从桃核萌发细苗那刻起,我就认为它是个纤弱的主儿,核仁的最初养料都给了那几片招摇的叶子,牙签般的茎条越发显得寒酸。  牢牢抓住大地是每枝植物的根本,更有甚者,全副身心都匍匐在大地上,纵使高傲如数百米的大树,它也是一步步夯实基础长成的。然
这个假期好像只下了一场雨。我喜欢深夜下雨,沙沙的雨声在窗外响起,时大时小。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一个夜猫子,喜欢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窝在房间里,懒洋洋地趴在床上,捧一本心爱的书籍贪婪地阅读,此时仿佛天地间只有自己一个人。若是这样的时刻能够下起一场雨来,那真是堪称人间一等一的美事。书继续翻,雨继续下,希望时光永远静止在此刻。  前两天下那场夜雨的时候,我坐在床上靠着墙,手中捧着网上买来的新书,手机
不知为什么,考试的分数成为了我最大的敌人。父母最重视的就是我考试的分数,而且对我的期望很高,特别希望我今后能考上重点高中,读北大、清华,导致我学习上的压力很大。现在我的成绩有些“危险”,开始感觉到学习枯燥无味了。眼看同学们一步一步在前进,我非常苦恼。您能给我一些帮助吗?  你来信反映的问题在同学中很有代表性,而且在我学生时期也遇到过。那是因为我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得不牢,所以对自己的学习“没底”。从你
根据我局机关党委(人事处)的统一安排,我参加了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活动,通过集中深入学习,相互研讨交流,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凝聚了共识。现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总结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  作为局(馆)办公室的一名成员,必须始终把对党忠诚作为生命线和根本点,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强化政治自觉,把“四个意识” “四个自信”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体现到一言一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703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他是个崇尚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
随着《王云五全集》简体版2013年在大陆出版,王云五这位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再次引发业界关注。作为一位像富兰克林、绥青一样自学成才的文化大家,王云五向来被视为与张元济比肩的出版人,其奋斗的一生,如同一出励志长剧,在近代中国出版史上流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至今。时下,新闻出版领域的变革推陈出新,重温王云五的出版经验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或许有助于以史为鉴,老树开新花。  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向来被
2020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档案法的适用范围和应当纳入归档范围的材料,要求档案形成单位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要求及时归档并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借学习新档案法之机,笔者就多年从事企业管理类档案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建三局第二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管理类档案管理实际,阐述公司企业管理类档案管理的实施背景及创新做法,旨在强化全员档案意识同时让归档工作有章可循,
本期资料整理风之子  那些逝去的人和事,总会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光辉,被人重拾;在重温中我们将获得求学的真挚、前行的勇气。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家,公认的宋史泰斗。  邓广铭研究古代史,最早却以新文学为人所知。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他曾就读于辅仁大学,恰逢周作人来校讲新文学。周作人自称“既未编讲义,也没有写出纲领来,只信口
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是遗憾 ;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还是遗憾;见过了森林的神奇,没见过天空的壮阔,仍旧是遗憾……但是在勒·克莱齐奥的带领下,我没再遗憾,因为我感受到乌托邦的自由,没有贫富、阶级,安居乐业,那称为世外桃源的生活。   我向往这个理想中的世界,一个心中的梦想国度,它给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