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中,有一位淮阳籍书法家,他的四帧《七律·长征》书法条屏,和大名鼎鼎的齐白石、张大干和郭沫若等人的书法作品共列。他叫何仰羲,1957年适逢毛泽东主席诞辰64周年时,淮阳县各界共推何仰羲以书法作品为毛主席贺寿。何仰羲笔走龙蛇,神润机抒,秉烛草就四帧屏《七律·长征》,寄往北京。数月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来函,说墨宝已送呈毛主席。后来,毛主席不仅为此亲自回信,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还被收入《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
“陈州秀笔”何仰羲
1923年3月的一天,何仰羲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临蔡镇大何村一个书香世家。何仰羲原名何明钦,他7岁走进学堂开始学习书法,1936年参加全县中小学生大字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习书中,何仰羲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很崇拜,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何仰羲,意为敬仰王羲之,立志要成为一个像王羲之那样的大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后,从河南七区联师肄业两年的何仰羲,来到淮阳县城实验小学教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研习书法作品,但凡学校里举办活动需要写大字,大都由他来写,校外的人也经常请他写字。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回到家乡大何村,村里村外请他写对联的人,常常把他家围得水泄不通。在写春联时,何仰羲不但经常编写关于歌颂党和人民的对联,还常常练习书写毛主席的诗词,尤其是那首《七律·长征》诗。何仰羲的才华和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淮阳县建立政协时,他被选举为县政协委员。
转眼间,时间到了1957年。这一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64周年,全国各地各族人民都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努力地做好工作,为毛主席诞辰64周年献礼。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共和国领袖无限热爱和崇敬的心情,纷纷白发地酝酿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良好祝愿。
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还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在河南省周口地区所辖的县中,只有淮阳这个古老县城成立政协。当时的淮阳县政协主席叫王若玲,她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基层女干部。她不仅用自己突出的工作表现,为毛主席诞辰64周年献上厚礼,同时对毛主席充满敬仰之情的她,还想献上一幅字祝寿,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共淮阳县委领导的支持,并且安排由她负责。
可找谁去写呢?于是,王若玲想到了何仰羲。那时候,何仰羲担任着淮阳县政协委员,书法家之名声名远播,是周口地区乃至全省的“陈州秀笔”,这个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他的肩上。
在淮阳县城里有一条南北大街,大街的东边有一所小学叫实验小学。何仰羲就在这里教学,那年他刚34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当王若玲把为毛主席祝寿写字的事告诉他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给毛主席书写祝寿中堂
何仰羲住在实验小学教师住房的西边,是一所3间大的瓦房。1957年,7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像往常一样,放学铃声响了,何仰羲回到自己的住室。老师们都听说了何仰羲要给毛主席写字祝寿的消息,纷纷来到他的住所,瞧瞧他给毛主席写的字。
7月的天气非常炎热,何仰羲回到住室,洗了把脸,然后和前来帮忙的弟子晋书畅一起,把屋里的两块黑板并排铺在两个小桌面上。接着,何仰羲拿出几张旧报纸,开始练字。因为毛主席的书法大多都是草书,于是何仰羲决定写一个草书“寿”字。他写了一遍又一遍,手法越写越流畅,渐人佳境,何仰羲觉得可以正式下笔了。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在院子里观望的老师们站了一大片,都等着看何仰羲书写的大“寿”字。晋书畅把房间里的灯打开,整个屋子灯火明亮,连院子里也照得亮堂堂的。何仰羲和晋书畅把4张道林纸用浆糊粘连成一张大纸,然后把这张长2.7米、宽2米的大纸铺到黑板上,便神采奕奕地手握大斗笔,气运丹田,饱蘸浓墨,饱含激情地在那大张道林纸上,一口气挥运出一个龙腾虎跃般的“寿”字。
在何仰羲的书法创作中,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就是指30公分以上的大字)写得很好。他常说自己对少字派作品很感兴趣,所谓少字是指一幅作品只有1个字、2个字,最多不超过4个字。写好榜书是写好少字之基础,少字作品是写好榜书的升华。这幅为毛主席祝寿而书写的“寿”字,真是非同寻常。这个“寿”字奇险峻厚,骨力神韵兼备,中侧并用,润燥间杂,看上去整幅如乱石铺阶,浑然天成,章法新奇优美,真有那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诗意。
何仰羲写好这个大幅“寿”字后,刚放下笔,院子里的老师们就都涌进屋子,一看到作品,纷纷拍手叫好。听着大家的赞扬,何仰羲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谦虚地笑著说:“要说字写得好,毛主席写的字才是真好!毛主席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书法家!”
大约到了10点,老师们陆续离开了,何仰羲和晋书畅把大幅“寿”字挪开,又裁开两张道林纸,为那幅“寿”字配写对联。要写的这幅对联何仰羲早就胸有成竹,看他下笔一气呵成,上联是“造福百世”,下联是“延寿万年”。这8个大字,字字骨力天纵、爽爽有神。
对联写好后,何仰羲没有歇息,又让晋书畅把这幅寿联挪开,把那幅大字移过来,抖擞精神拿起笔在这个“寿”字后面落上“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敬赠、何仰羲书”的款字。接着,他又从抽屉里取出自己的红色印章,在自己落款的名字下面按了一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这幅作品写好之后,何仰羲看了又看,瞧了又瞧,可心里还是忐忑,总感觉似乎还是缺少点什么,心里一个劲地琢磨、品味着,如何能够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和淮阳县政协领导对领袖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之情呢?
给毛主席书写《长征》诗
经过深思熟虑,何仰羲决定把自己写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七律·长征》诗,用四帧屏的形式写出来,连同那幅中堂一同寄给毛主席,请毛主席指导雅正。一连几个星期过去了,又到了一个星期六下午,何仰羲让弟子晋书畅来到住室,一起将大张宣纸裁成的四帧屏用纸,摆在平放的黑板上,然后他拿起那杆用惯了的大笔,蘸上墨,之后聚精会神地写起这首《七律·长征》诗四帧屏来。 他五指执笔相当得法,紧而不死、稳中求活,运笔有轻重缓疾,提按顿挫犹如音乐上的节奏与旋律。不一会儿,何仰羲就把那首《七律·长征》四帧屏完成了,落款:书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何仰羲。然后,一边审阅刚完成的作品,一边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诗四帧屏,是按板桥体写的,全诗分四帧七行书完,整体布局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神似板桥、形有变化,加上每个点、竖、撇、捺笔划的粗细、长短的力度多变,充分显示出字体的曲线美,一笔一划无不表达了何仰羲对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壮举的赞美和对新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
一天中午,何仰羲帶着这两件书法作品来到了县政协办公室。王若玲看到这两幅书法作品非常高兴,县委和市委领导也对这两幅作品赞不绝口,一致同意将作品装裱好以后,尽快给毛主席寄去。
一个星期后,王若玲把装裱好的祝寿作品放进一个木盒,把一封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淮阳县委员会”信笺写给毛主席的信,从抽屉里拿出来,仔仔细细地又读了一遍:敬爱的毛主席:
在您老人家诞辰64周年快要到来的日子里,我们淮阳人民为了表达共同的心愿,特请何仰羲老师给您写了这两件作品,今奉寄给您,请收下!
衷心祝愿您万寿无疆!
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主席
王若玲
1957年10月25日
确认无误后,把封信盖上了“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的公章,也装进了木盒里。钉好后,在木盒上面写上“寄中共中央办公厅转毛主席收”几个大字,落款是“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然后通过淮阳县邮电局给毛主席邮了过去,当天,这两件珍品就从古老的淮阳县城,向着北京中南海飞去。
接到赠品集进京观赏
毛主席收到何仰羲的作品后,反复看了多遍,十分欣赏,认为笔力不凡,有收藏价值,就把《七律·长征》诗书四帧屏收藏起来。几个月后,毛主席挤出时间,兴致勃勃地给何仰羲写了亲笔回信,寄往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淮阳县委员会。
然而,1958年2月,就在给毛主席的祝寿书法作品寄出后不久,一场“反右”斗争的风暴越刮越大,何仰羲给毛主席书写祝寿诗的事,被刮得天昏地暗、满城风雨,再加上他出身是地主家庭,于是被错划成了“右派分子”。这一天中午,中共淮阳县委常委会领导们正在县委会议室开会,王若玲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办公室的同志把报纸、信件送了过来,把毛主席寄来的亲笔信递给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当场把这封信念给大家听,与会人员都争相想看一看毛主席的亲笔信,县委书记却用沉重的声音告诉大家:“何仰羲是个‘右派分子’,现在正在批斗,毛主席来信的事,我们都要慎重保密,不要告诉他!”这天中午散会后,王若玲回到家里,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毛主席来信的事偷偷告诉何仰羲。那时候,何仰羲正在淮阳县城新华小学教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并且担任班主任,王若玲的孩子就在他教的班里上学。王若玲告诉孩子:“让何仰羲老师到家来一趟!”
何仰羲应邀来到王若玲家,王若玲待他坐下之后,就低声说出了毛主席来信的事,何仰羲一听,惊喜万分,连声问:“那信上,毛主席是怎么写的呢?”
王若玲回答:“毛主席寄来的信大概是这样写着:仰羲同志,你写的字我非常欣赏,现已收藏,表示感谢!后面署着毛主席的名字——毛泽东!”得知毛主席喜欢自己写的祝寿作品,何仰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精神大振。然而面对当下的局势,王若玲嘱咐他还是先保密,他连连点头,让王若玲放心。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何仰羲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还被关进了监狱。1968年,何仰羲全家被下放到大何村劳动改造,可何仰羲仍然不屈不挠,更加努力地坚持练习书法。
时间到了1978年,何仰羲获平反昭雪了,重新回校当了教师。在淮阳县政协委员会换届选举时,他又被选举为淮阳县政协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会委员。1983年10月1日,邮递员给何仰羲送来一个包裹。他接过打开一看,是一本由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组编选、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3年2月出版的8开精装本大书——《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书中选印的都是柳亚子、郭沫若、陈铭枢、张大干等书画大师的作品,第62页上印着“书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一九五七年)”几个醒目的大字,下面印着的就是他书写的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四帧屏。何仰羲看到这本书,心中无比喜悦,高兴得让儿子在院子里放起鞭炮庆贺。
从此,他做梦都想到中南海去看看,于是多次打电话与他的学生、时任中央军委秘书的谢宪彬进行联系,谢宪彬又与史进前老将军进行联系。史进前老将军时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对这件事早就知悉,欣然答应办理此事。
1985年3月的一天,他领着儿子何钢和一位书法家,3人一起乘车来到谢宪彬办公的院子里,谢宪彬带他们来到史进前老将军家。史老将军一看到何仰羲就上前与他热情地握手,寒暄之后带领一行人前往中南海。
在中南海里有座古色古香、三间大的小楼房,那是毛主席的小会客厅。在史进前老将军的请示下,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组负责同志领他们来到这间小会客厅里,走到一块粉白色的墙壁跟前,站在那用手指着这块墙壁笑着说:“何仰羲先生书写的四帧屏《长征》诗书,以前就在这里挂着,毛主席的家乡客人和亲朋好友来到这里,往往都要观赏这幅《长征》诗书四帧屏,一边夸赞这幅四帧屏写得好,一边还要和毛主席讲述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往往高兴得喜笑颜开。现在墙壁上这块地方空白,是因为我们刚刚才把何先生写的《长征》诗书摘走,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起来了!”
大家看着那块空白的白色墙壁,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位图书管理组负责同志的介绍。何仰羲更是看得出神,看着,看着,两眼流出了热泪。他听着介绍,想到天安门前正阳门旁侧雄伟壮丽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件件都是无价之宝。然而,自己写的书法作品有幸也在那里陈列着,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白豪啊!
《长征》诗书传千秋
从中南海回来以后,何仰羲更加努力地研习书法,经过几十年书法艺术功力的积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卓然成家的境界,不仅自己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还培养出了许多书法新秀,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丰富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了光辉的一页。
何仰羲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曾担任过政协淮阳县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八届常务委员,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陈州羲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了表彰和肯定他所作出的成绩,199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1996年9月15日,何仰羲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党和人民政府把他的遗体安放回大何村,为他立碑纪念。他曾为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祝寿书写《长征》诗,也成为传颂久远的佳话。
“陈州秀笔”何仰羲
1923年3月的一天,何仰羲出生在河南省淮阳县临蔡镇大何村一个书香世家。何仰羲原名何明钦,他7岁走进学堂开始学习书法,1936年参加全县中小学生大字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在习书中,何仰羲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很崇拜,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何仰羲,意为敬仰王羲之,立志要成为一个像王羲之那样的大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后,从河南七区联师肄业两年的何仰羲,来到淮阳县城实验小学教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研习书法作品,但凡学校里举办活动需要写大字,大都由他来写,校外的人也经常请他写字。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回到家乡大何村,村里村外请他写对联的人,常常把他家围得水泄不通。在写春联时,何仰羲不但经常编写关于歌颂党和人民的对联,还常常练习书写毛主席的诗词,尤其是那首《七律·长征》诗。何仰羲的才华和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在淮阳县建立政协时,他被选举为县政协委员。
转眼间,时间到了1957年。这一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64周年,全国各地各族人民都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努力地做好工作,为毛主席诞辰64周年献礼。同时,也为了表达对共和国领袖无限热爱和崇敬的心情,纷纷白发地酝酿以最好的方式表达对毛主席的良好祝愿。
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还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在河南省周口地区所辖的县中,只有淮阳这个古老县城成立政协。当时的淮阳县政协主席叫王若玲,她是一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基层女干部。她不仅用自己突出的工作表现,为毛主席诞辰64周年献上厚礼,同时对毛主席充满敬仰之情的她,还想献上一幅字祝寿,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共淮阳县委领导的支持,并且安排由她负责。
可找谁去写呢?于是,王若玲想到了何仰羲。那时候,何仰羲担任着淮阳县政协委员,书法家之名声名远播,是周口地区乃至全省的“陈州秀笔”,这个任务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他的肩上。
在淮阳县城里有一条南北大街,大街的东边有一所小学叫实验小学。何仰羲就在这里教学,那年他刚34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当王若玲把为毛主席祝寿写字的事告诉他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给毛主席书写祝寿中堂
何仰羲住在实验小学教师住房的西边,是一所3间大的瓦房。1957年,7月初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像往常一样,放学铃声响了,何仰羲回到自己的住室。老师们都听说了何仰羲要给毛主席写字祝寿的消息,纷纷来到他的住所,瞧瞧他给毛主席写的字。
7月的天气非常炎热,何仰羲回到住室,洗了把脸,然后和前来帮忙的弟子晋书畅一起,把屋里的两块黑板并排铺在两个小桌面上。接着,何仰羲拿出几张旧报纸,开始练字。因为毛主席的书法大多都是草书,于是何仰羲决定写一个草书“寿”字。他写了一遍又一遍,手法越写越流畅,渐人佳境,何仰羲觉得可以正式下笔了。
不知不觉,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在院子里观望的老师们站了一大片,都等着看何仰羲书写的大“寿”字。晋书畅把房间里的灯打开,整个屋子灯火明亮,连院子里也照得亮堂堂的。何仰羲和晋书畅把4张道林纸用浆糊粘连成一张大纸,然后把这张长2.7米、宽2米的大纸铺到黑板上,便神采奕奕地手握大斗笔,气运丹田,饱蘸浓墨,饱含激情地在那大张道林纸上,一口气挥运出一个龙腾虎跃般的“寿”字。
在何仰羲的书法创作中,榜书(古曰“署书”,又称“擘窠大字”,就是指30公分以上的大字)写得很好。他常说自己对少字派作品很感兴趣,所谓少字是指一幅作品只有1个字、2个字,最多不超过4个字。写好榜书是写好少字之基础,少字作品是写好榜书的升华。这幅为毛主席祝寿而书写的“寿”字,真是非同寻常。这个“寿”字奇险峻厚,骨力神韵兼备,中侧并用,润燥间杂,看上去整幅如乱石铺阶,浑然天成,章法新奇优美,真有那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诗意。
何仰羲写好这个大幅“寿”字后,刚放下笔,院子里的老师们就都涌进屋子,一看到作品,纷纷拍手叫好。听着大家的赞扬,何仰羲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谦虚地笑著说:“要说字写得好,毛主席写的字才是真好!毛主席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书法家!”
大约到了10点,老师们陆续离开了,何仰羲和晋书畅把大幅“寿”字挪开,又裁开两张道林纸,为那幅“寿”字配写对联。要写的这幅对联何仰羲早就胸有成竹,看他下笔一气呵成,上联是“造福百世”,下联是“延寿万年”。这8个大字,字字骨力天纵、爽爽有神。
对联写好后,何仰羲没有歇息,又让晋书畅把这幅寿联挪开,把那幅大字移过来,抖擞精神拿起笔在这个“寿”字后面落上“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敬赠、何仰羲书”的款字。接着,他又从抽屉里取出自己的红色印章,在自己落款的名字下面按了一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这幅作品写好之后,何仰羲看了又看,瞧了又瞧,可心里还是忐忑,总感觉似乎还是缺少点什么,心里一个劲地琢磨、品味着,如何能够完美地表达出自己和淮阳县政协领导对领袖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之情呢?
给毛主席书写《长征》诗
经过深思熟虑,何仰羲决定把自己写得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七律·长征》诗,用四帧屏的形式写出来,连同那幅中堂一同寄给毛主席,请毛主席指导雅正。一连几个星期过去了,又到了一个星期六下午,何仰羲让弟子晋书畅来到住室,一起将大张宣纸裁成的四帧屏用纸,摆在平放的黑板上,然后他拿起那杆用惯了的大笔,蘸上墨,之后聚精会神地写起这首《七律·长征》诗四帧屏来。 他五指执笔相当得法,紧而不死、稳中求活,运笔有轻重缓疾,提按顿挫犹如音乐上的节奏与旋律。不一会儿,何仰羲就把那首《七律·长征》四帧屏完成了,落款:书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何仰羲。然后,一边审阅刚完成的作品,一边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诗四帧屏,是按板桥体写的,全诗分四帧七行书完,整体布局疏密相间,浓淡相宜,神似板桥、形有变化,加上每个点、竖、撇、捺笔划的粗细、长短的力度多变,充分显示出字体的曲线美,一笔一划无不表达了何仰羲对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壮举的赞美和对新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无限崇敬的心情。
一天中午,何仰羲帶着这两件书法作品来到了县政协办公室。王若玲看到这两幅书法作品非常高兴,县委和市委领导也对这两幅作品赞不绝口,一致同意将作品装裱好以后,尽快给毛主席寄去。
一个星期后,王若玲把装裱好的祝寿作品放进一个木盒,把一封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淮阳县委员会”信笺写给毛主席的信,从抽屉里拿出来,仔仔细细地又读了一遍:敬爱的毛主席:
在您老人家诞辰64周年快要到来的日子里,我们淮阳人民为了表达共同的心愿,特请何仰羲老师给您写了这两件作品,今奉寄给您,请收下!
衷心祝愿您万寿无疆!
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主席
王若玲
1957年10月25日
确认无误后,把封信盖上了“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的公章,也装进了木盒里。钉好后,在木盒上面写上“寄中共中央办公厅转毛主席收”几个大字,落款是“河南省淮阳县政治协商委员会”。然后通过淮阳县邮电局给毛主席邮了过去,当天,这两件珍品就从古老的淮阳县城,向着北京中南海飞去。
接到赠品集进京观赏
毛主席收到何仰羲的作品后,反复看了多遍,十分欣赏,认为笔力不凡,有收藏价值,就把《七律·长征》诗书四帧屏收藏起来。几个月后,毛主席挤出时间,兴致勃勃地给何仰羲写了亲笔回信,寄往中国共产党河南省淮阳县委员会。
然而,1958年2月,就在给毛主席的祝寿书法作品寄出后不久,一场“反右”斗争的风暴越刮越大,何仰羲给毛主席书写祝寿诗的事,被刮得天昏地暗、满城风雨,再加上他出身是地主家庭,于是被错划成了“右派分子”。这一天中午,中共淮阳县委常委会领导们正在县委会议室开会,王若玲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办公室的同志把报纸、信件送了过来,把毛主席寄来的亲笔信递给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当场把这封信念给大家听,与会人员都争相想看一看毛主席的亲笔信,县委书记却用沉重的声音告诉大家:“何仰羲是个‘右派分子’,现在正在批斗,毛主席来信的事,我们都要慎重保密,不要告诉他!”这天中午散会后,王若玲回到家里,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毛主席来信的事偷偷告诉何仰羲。那时候,何仰羲正在淮阳县城新华小学教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并且担任班主任,王若玲的孩子就在他教的班里上学。王若玲告诉孩子:“让何仰羲老师到家来一趟!”
何仰羲应邀来到王若玲家,王若玲待他坐下之后,就低声说出了毛主席来信的事,何仰羲一听,惊喜万分,连声问:“那信上,毛主席是怎么写的呢?”
王若玲回答:“毛主席寄来的信大概是这样写着:仰羲同志,你写的字我非常欣赏,现已收藏,表示感谢!后面署着毛主席的名字——毛泽东!”得知毛主席喜欢自己写的祝寿作品,何仰羲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精神大振。然而面对当下的局势,王若玲嘱咐他还是先保密,他连连点头,让王若玲放心。
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何仰羲被戴上“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还被关进了监狱。1968年,何仰羲全家被下放到大何村劳动改造,可何仰羲仍然不屈不挠,更加努力地坚持练习书法。
时间到了1978年,何仰羲获平反昭雪了,重新回校当了教师。在淮阳县政协委员会换届选举时,他又被选举为淮阳县政协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委员会委员。1983年10月1日,邮递员给何仰羲送来一个包裹。他接过打开一看,是一本由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组编选、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3年2月出版的8开精装本大书——《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书中选印的都是柳亚子、郭沫若、陈铭枢、张大干等书画大师的作品,第62页上印着“书毛主席《七律·长征》诗(一九五七年)”几个醒目的大字,下面印着的就是他书写的毛主席《七律·长征》诗四帧屏。何仰羲看到这本书,心中无比喜悦,高兴得让儿子在院子里放起鞭炮庆贺。
从此,他做梦都想到中南海去看看,于是多次打电话与他的学生、时任中央军委秘书的谢宪彬进行联系,谢宪彬又与史进前老将军进行联系。史进前老将军时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对这件事早就知悉,欣然答应办理此事。
1985年3月的一天,他领着儿子何钢和一位书法家,3人一起乘车来到谢宪彬办公的院子里,谢宪彬带他们来到史进前老将军家。史老将军一看到何仰羲就上前与他热情地握手,寒暄之后带领一行人前往中南海。
在中南海里有座古色古香、三间大的小楼房,那是毛主席的小会客厅。在史进前老将军的请示下,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组负责同志领他们来到这间小会客厅里,走到一块粉白色的墙壁跟前,站在那用手指着这块墙壁笑着说:“何仰羲先生书写的四帧屏《长征》诗书,以前就在这里挂着,毛主席的家乡客人和亲朋好友来到这里,往往都要观赏这幅《长征》诗书四帧屏,一边夸赞这幅四帧屏写得好,一边还要和毛主席讲述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往往高兴得喜笑颜开。现在墙壁上这块地方空白,是因为我们刚刚才把何先生写的《长征》诗书摘走,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起来了!”
大家看着那块空白的白色墙壁,聚精会神地听着那位图书管理组负责同志的介绍。何仰羲更是看得出神,看着,看着,两眼流出了热泪。他听着介绍,想到天安门前正阳门旁侧雄伟壮丽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件件都是无价之宝。然而,自己写的书法作品有幸也在那里陈列着,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白豪啊!
《长征》诗书传千秋
从中南海回来以后,何仰羲更加努力地研习书法,经过几十年书法艺术功力的积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卓然成家的境界,不仅自己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展出,还培养出了许多书法新秀,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丰富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了光辉的一页。
何仰羲几十年如一日,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曾担任过政协淮阳县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八届常务委员,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陈州羲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为了表彰和肯定他所作出的成绩,199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他为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1996年9月15日,何仰羲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病逝,党和人民政府把他的遗体安放回大何村,为他立碑纪念。他曾为中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祝寿书写《长征》诗,也成为传颂久远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