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大地基准点圆走航模式定位模型及分析

来源 :测绘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1982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走航模式是确定海底大地基准点位置的常用测量模式。本文对圆走航模式的定位效能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分析了顾及声速剖面变化规律的声学测距非差定位模型和削弱系统误差影响的历元间差分定位模型,然后分析了圆走航模式下非差、单差定位模型的定位效能,包括位置参数的可估性,不同分量位置精度的最佳测量半径、所达到的理论精度,以及测距误差对定位参数的影响等。理论分析发现,在标准圆走航模式下,为确保基准位置不同分量精度应有不同的最佳测量半径,前后历元差分定位模型对高程分量不可估。模拟数据及实测算例均发现,圆走航模式下差分
其他文献
冰川槽谷作为冰川作用区分布最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对其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基于V指数模型及MATLAB半自动提取方法,分析并探讨了他念他翁山中段冰川槽谷形态发育特征及造成槽谷形态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共发育206条冰川槽谷,大多为“U”形或偏“U”形,长4.5~26 km之间,平均宽度1.8 km,深200~500 m,海拔高度介于5730~3274 m。槽谷形态横向分布规律:V指数多为0.2~0.3,北东向发育V指数大于0.3的谷地多于西南向,说明东坡槽谷侵
冰冻圈演化不仅与青藏高原水塔变化、地表侵蚀风化及荒漠化密切相关,还深刻影响着亚洲季风系统和全球气候,冰碛物的粒度组成可以为冰冻圈演化提供重要信息,但高原冰碛物的特征粒度组成及其形成机理仍不清楚,高原冰碛物与高原冷黄土及河湖沉积物的关系也不明确。为此,选择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帽——古里雅冰帽的冰碛物及系列冰水沉积物,开展系统粒度组成研究。研究发现:自终碛到冰川前端冰水扇及下游河流冰水沉积均表现出特征的双峰模态,即1~3Φ(500~125μm)的中细砂峰和6~8Φ(16~4μm)的细粉砂峰,前者可能由冰川压碎、寒
大足石刻北山168窟为五百罗汉窟,开凿于1119年至1125年,窟高3.3 m,宽3.14 m,进深7.1 m,是大足石刻中尺寸较大的一个重要洞窟.目前,168窟围岩裂隙风化病害十分严重,面临失稳坍
目的:对于高血压患者,分析彩超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结果:选取某院自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非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组间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斑块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研究组颈总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斑块性质组间存在明显区别(χ2=57.700,P<
目的:探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某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区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实验组采用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半年髋关节功能评分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优良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61.
2021年7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先生逝世一周年.李吉均先生1933年生于四川省彭县,1956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兰州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貌学
期刊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扁桃体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12月某院收治的急性扁桃体发炎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对两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感染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P<0.05);观察组红肿消肿、咽痛消失及退热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感染指标比
目的:研究对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高压氧辅助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至某院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ICP)以及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ICP指标优于对照组,其术后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帕拉米韦和炎琥宁加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患儿的效果。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某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65例流感病毒感染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给予炎琥宁加奥司他韦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5~7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血清IgA、IgG、IgM)及血清CRP、SAA、ICAM-1、IL-6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2.86%(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双源CT不同管电压下对肺结节的检测效能。方法:回顾性的搜集行双源CT的门诊患者200例,经排除最终筛选得到198例符合标准的图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100 kVp,融合120 kVp和140 kVp下的胸部CT图像;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及位置分组,比较在不同管电压下人工智能检测肺结节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个数。结果:AI在双源CT 100 kVp下对于磨玻璃结节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在双源CT融合120 kVp图像中,对肺结节的误诊率最高,但具有较低的漏诊率;然而,在双源C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