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差异,彰显真理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学习中,对于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不仅应弄清其相同点,更应搞清楚其差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这两个概念就特别容易混淆。本文就以近几年四道高考题为例,分析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一、关于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的含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年级(上册)(2003年6月第2版)第23页正文中特意用黑体字明确指出:“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本页辅助文还进一步指出:“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纸币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纸币太多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试用修订本·必修)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6月第2版)第51页也明确指出:“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按照人教版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很容易把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相混淆,甚至将二者等同,从而导致在解答高考题过程中出现失误。
  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2007年1月第3版)第8页“名词点击”中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2007年4月第3版)第28页还特别强调:“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物价持续上涨而言,可能是成本推动造成的,也可能是需求拉动造成的。教材介绍通货膨胀时,只是点出纸币发行过量是其原因之一(通过拉动总需求)。”
  2007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明显有别于2003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2003版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贬值现象。而2007版教材明确指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纸币发行过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同于2003版教材的说法)。2007版教师教学用书第41页还指出:“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完善了2003版教材中的“纸币贬值,从而物价上涨”的说法。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的现象,而非货币贬值的现象。
  结合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通货膨胀率为20%应是指物价上涨20%,而物价上涨20%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而货币贬值20%本意是指货币购买力下降20%,即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
  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物价上涨20%与货币贬值20%并不等同。具体来说,货币贬值20%相当于物价上涨25%,相当于通货膨胀率为25%。(货币贬值2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125元的货币才能买到100元的商品。)
  [二、典例分析]
  下面通过几道高考题具体来看一下如果将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等同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例1.(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来解答。第一步:由“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可判断,同样时间内现在可生产1.5倍的M商品。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价值总量不变),所以1.5M=15元,故1M=10元。第二步:正确理解“该国货币贬值20%”的说法。对这一说法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货币才能买到10元的商品呢?答案是:10×100÷80=12.5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若将这一说法错误地理解为“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即物价上涨20%)”,那么购买10元商品需要12元货币。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2.(2009年高考海南政治卷第1题)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 )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物价上涨10%。按此理解,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10元货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100÷110=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5。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B。
  如果把“M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错误地理解为货币贬值1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0元的商品。那么5.5元货币能买到 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5×90÷100=4.95元。所以,从购买力角度来看,两国间的汇率由原来的1∶5.5变为现在的1∶4.95。这样就会导致误选A。
  例3.(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26题)如果甲国年利率为1%,乙国年利率为3%,乙国货币对甲国货币呈贬值趋势,预期一年后贬值2%,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从投资的角度看 ( )
  A.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甲国 B.更多的资金将会流向乙国
  C.甲乙两国资金出现等量流动 D.甲乙两国之间停止资金流动
  解析:从投资的角度看,假设有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0 100×1%=101(元);在乙国的收益为100 100×3%=103(元)。
  “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对此的正确理解应为100元货币只能买到98元的商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98÷100=100.94元。由于100.94<101,也就是说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1元,大于在乙国的收益100.94元,所以选A。
  而如果把“乙国货币一年后贬值2%”错误地理解为物价上涨2%,即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02元货币。那么103元货币能买到 元商品呢?答案是:103×100÷102≈100.98元。由于100.98<101,也就是说100元投资一年后在甲国的收益为101元,大于在乙国的收益100.98元。据此判断虽还是选A,但收益的计算结果却是错误的。
  例4.(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为 ( )
  A.5元,6元 B.10元,12元
  C.20元,24元 D.8元,16元
  解析:这道题可以分为两步来解答。第一步:因为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所以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减少一半,故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是10÷2=5(元)。第二步:分两种情况。①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依然是5元。②在“通货膨胀率为20%”的情况下,即在物价上涨20%的情况下,购买100元商品需要120元货币。那么5元商品需 元货币呢?答案是:5×120÷100=6元。这样就会得出正确答案为A。
  而若把“通货膨胀率为20%”错误地理解为货币贬值20%,则100元货币只能买到80元的商品。那么 元货币才能买到5元的商品呢?答案是:5×100÷80=6.25元。这样就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相近或相似概念的考查逐渐加强,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弄清相关概念的关系,不仅要明确其相同点,而且要弄清其差异,从而全面、透彻、准确地识记、理解与运用。
其他文献
新课标全面改版,提出了许多新思维、新观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概括,廓清了历史学科的教学定位和价值判断。笔者在本文基于一堂高三一轮复习课例,探索中学历史课堂转型的三条路径:小切口探讨、深思维开掘、素养化考查。  高三一轮复习初期,我上了一堂校级公开课,题为“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本文基于该课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探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转型的路径。  该课教学设计的大体思路是:什么是历史事实?
2015年12月14日—12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2015年12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在郑州举办这次会议后,许多人对此看法不一,狂欢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一般而言,具有政治性的国际会议,按照惯例都会在上海与北京两地举行。郑州身为一个内陆省会城市,政治色彩并不浓烈,与其他内陆省会城市相比,各方面也并不算突出,却意外成了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
2009年高考尘埃落定,其中全国文综卷I历史试题给了我们什么重要启示?我们在未来一年的高三历史复习中应注意些什么?这成了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和高三文科学生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该卷历史试题的命制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突出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试卷呈现了“相对稳定”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套试卷中的历史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3月1日已经出炉。《大纲》是指导高考复习与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深入研读《大纲》,了解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命题的主要方向,理解高考命题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是提高地理复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在考试大纲相对稳定的规范下,高考命题具有“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尤其是新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近日,有三位美国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指出,以各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来看,金星的轨道最接近地球,可实际上,水星却是与地球保持最近距离时间最长的行星。  不一样的公转速度  我们都知道:水星、金星、地球均围绕太阳运动。但由于它们的公转速度不一致,很多时候金星和地球总是分列于太阳的两侧,而水星则相比金星离地球更近一些。  千里之外的邻居 
2007年10月2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胡锦涛同志主持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第)》。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写人党章,成为党章修正案引人注目的亮点。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杭州市文综中考试题,与时俱进、生活化选材是方向,以现实生活材料、重大时事热点为载体,注重学科特质及能力立意,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本人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聚焦中考时事热点来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思品教学。  一、为什么要聚焦时事热点  1.践行课程标准的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要求结合学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湖北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据此,完成1~2题。  1.据报道,春节前夕丹江口库区渔民集中清理网箱养鱼,舍弃唯一的致富“饭碗”。这样做的原因是( )  A.为了春节时集中高价出售  B.为了确保南水北调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尽管在考查的内容、分值、题量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背景材料的选取及试题设问指向、参考答案的设置等方面,则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一、真题再现  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