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女性的形象建构与身份认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欢乐颂》是继《琅琊榜》之后山影公司的又一部引起广泛热议的作品,片中集齐了五位家庭、职业、性格和教育背景都相差甚大的女孩,主要讲述了她们在上海这个城市打拼恋爱的故事。片中最受人同情也最引发认同的无疑是樊胜美这一个角色,而本文主要从这个人物的形象建构分析女性对自我认同以及社会认同的意识。
  关键词:形象建构;身份;认同;《欢乐颂》
  作者简介:韩聪聪,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本文第一作者;杜圆圆,女,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
  对女性形象的考察一直是电视剧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电视剧《欢乐颂》就构建了十分鲜明的女性形象。“身份”,一个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认同”,自我的定位与他人认同,所以“身份认同”不仅包括了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角色,还涵盖了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社会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对个体和群体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群体更有凝聚力,也可以让个体获得整体性,感觉到自我的完整,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电视剧《欢乐颂》创造了迥然不同的五个女性形象,透过这些形象,我们能够看到不同领域里女性的生活现实,以及她们所遭遇的不同的认同话语。
  一、外在形象的建构:女性认同的刻板印象
  “人物”可以说是电视剧的灵魂,而人物形象的建构往往是电视剧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透过电视剧所创造的世界,人们被其中的典型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并进一步认同电视剧中的形象。然而电视剧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建构,似乎总摆脱不了那种刻板印象和固定成见。电视剧创作人员选择的与观众喜欢的大部分都是年轻貌美的女性形象,肥胖、普通的女子很少会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少数出现的也会在故事的后面被改造成美女。电视剧中,女性若不是以美女的形象出现,那么通常就以被损害的形象出现,被人同情和关注,不能平等的被对待,遭受一些伤害或攻击,这样的分化会妨碍受众对女性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从电视剧《欢乐颂》樊胜美一角来看,电视剧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定位是:“30岁,外企资深人力资源,精于人情世故,为人仗义。一心想嫁个有钱人,可是喜欢她的没钱,有钱的又瞧不上她,眼看着美女变剩女,她只能在相亲路上越战越勇。”刚出场,就是一组樊胜美化妆的特写镜头,刷眼睫毛、涂口红、挑选饰品、戴耳钉、喷香水、穿鞋子等等,呈现了极致诱惑的画面,使观众对她的第一印象就只停留在了美貌这一层面上,满足了受众“凝视的快感”,也使受众产生了审美的愉悦。这种画面的选择是因为“女性在电视中被呈现的可以是身体的任何一部分,头发、脸部、手、嘴唇、腿,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被物化为商品来被加以注视,这种注视既是商业的(对产品品质的对象化表现),同时也是吸引、迎合男性目光的。”[1]所以,樊胜美这样的女性形象在表现时,不仅将电视剧中男性角色作为系统中的一个参照系,同时也将电视荧幕外的观众作为场外的凝视者,这样的美丽虽然赏心悦目,但也潜在地影响了受众的性别认同观念。这样的视觉文化,消解了女性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从而使外在形象取代了内在特质变成了女性标准化的性别符号。剧中的樊胜美对自己的外貌与身材那么的在意,从不间断的面膜,以及对饮食控制,似乎也在无形中在向观众透露,外貌与身材对女性的重要。她与王柏川和曲连杰见面时都穿上了一身镂空的连衣裙,将她的曼妙的身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有她甚至是整个女性群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表现,依然用自己的身体来迎合观看者的目光,也暗含了男性的视角和需求,满足了男性的观看欲望。电视剧通过对美丽女性形象的塑造,无形中影响着女性对外在形象的认同偏差。
  二、家庭角色的建构:身份认同的源起与归宿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其成员分享收入,分担责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遵守对彼此的义务,是生命、安全和关爱的根基。”[2]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角色都是一个不可规避的存在身份。对于女性而言,最基本的家庭角色有三种,分别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家庭成为女性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环节。
  女人一生下来,她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对女性身份认同观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是一个从小在“重男轻女”思想中长大的女性,长期的被灌输的“男尊女卑”思想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所以电视剧里的樊胜美看起来很自信,其实骨子里有点自卑的。父母关爱的缺失会让她怀疑自己的价值,缺乏安全感,让她对情感的把握也变得没有底气,一旦一个男人对她稍微好一点,她就会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电视剧中家庭对她的束缚让她无法逃离,父母、哥哥、嫂子和侄子都靠她养活,家里出事也需要她来顶着。她这样的自我牺牲精神,不是勇敢是怯懦,在长期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甘愿牺牲的惰性,家庭成了樊胜美自我认识的阻碍。而从她家庭中母亲的话语权可以看出,她的母亲传统思想很重,长期服从于男性的话语权之下,没有自己的主张,在大事上难以做主。在这样一个父权统治下的家庭里长大,樊胜美无法获得独立的女性话语权,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也处在焦虑之中。她无法在这个家庭里找到自己定位,而这样的家庭也让她对女性身份认同产生偏差,她无法真正的强大独立起来,她对男性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就像“文化基因”一样顽强,她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利益、家庭的未来和幸福完全维系在丈夫身上。
  三、职业角色的建构:位于“前台”的社会角色
  随着解放以来,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职业权利,而女性的经济独立是保证女性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地位的重要前提。而职业的拥有也确定了公共空间的公共话语权的拥有。如今,电视剧的创作也越来越关注职场女性,而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定位让我们可以探究其中女性的社会身份,而社会身份无疑对女性的身份认同起到重要的作用。女性开始获得社会认同也正是因为这些社会角色的赋予,社会认同也进一步激发了女性的自我认同。   职业角色是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不同于家庭、性别等先天角色,它具有强烈的后天因素。《欢乐颂》里的樊胜美,经过多年的打拼,变成了现在的外企资深人力资源。樊胜美出自那样的家庭,却获得了这样的成就,无疑与她自身的努力的分不开的。片中虽没有直接表现樊胜美的职业能力,就从她帮邱莹莹分析的那些话就可以看出,她之前打拼的困难与挑战、心酸与困惑。多年的经验也让她准确找到了自己在庞大企业机器中的定位,接受自己所处的环境,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发展动力与上升空间。这个时候的樊胜美还有有所顾忌的,不敢放手拼搏自己的事业,也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家庭问题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成了阻碍她前进的鸿沟。而最后,当解决了家庭问题与自我意识问题,她又拾回了拼搏的动力和勇气。她放弃了现在这个没有上升空间的工作,选择跳槽到更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这不仅是工作上的一种变化,也体现了她对自我认同的一种变化。而她最后也通过了宜信财富的面试,这无疑又是对她工作能力的一种认可。职业可以“表现女性在不依赖男权庇护下所走的人生之路,展示女性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人生价值。显然,这是昭示女性意识的标志。”[3]任何存在的生命个体都要借助社会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角色,社会与个人已日益一体化,所以,只有深入地参与到社会中去,才能获得自我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职业角色的拥有,樊胜美获得了家庭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她也在这个空间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同时得到他人的承认。因此,当女性能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中,获得公共话语权时,她们会发挥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创造更多的价值,加深她的自我认同感。
  结语:
  在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享受物质的生活,对自我的追寻被隐蔽在内心深处,好似漠不关心,但表象之下却是对自我身份的苦思,所以身份认同的就越发显现出重要的力量与思想价值。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地形象建构,为女性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与研究主体。电视剧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在某种意义其实是现实生活里女性对自我进行检视的一面镜子,从她们的身上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注释:
  [1]章东轶,王铁波:《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2][美]貝蒂·弗里丹:《第二阶段》,小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80页。
  [3]陈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中国电视,1999(11)。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美]贝蒂·弗里丹:《第二阶段》.小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
  [3]章东轶,王铁波. 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4]陈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J].中国电视.1999(11).
其他文献
人生当有樱满开。期待着它,眼前的郁闷和暗淡就捱得过;若是有过了,追忆着那些瞬间,此后所有的苦楚和寂寞,也都抵得过。  “樱满开”,这是日语的表达,但是用中文念出来、写下来,意思倒也十分相近。不像另一个樱花专属的词“花吹雪”,“吹雪”的含义并非这两个汉字表面上显示的轻柔细腻,而是“暴风雪”的意思,“花吹雪”是指樱花凋谢时的样子,看过的人知道,那是远比“花雨” “落英缤纷”更猛烈的阵仗,不用“暴风雪”
摘 要:本文主要从女性传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男性形象的缺位两方面探讨了阅读安妮宝贝《莲花》之后的感受。以此为广大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莲花》;安妮宝贝;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安妮宝贝所著的《莲花》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是站在女性主义角度,追求女性
一、打狗引争端  武乡沧州城东有个武家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武大鹏,做着肉食生意。这天早饭后,武大鹏骑上他的大铁驴自行车去城里,给几个定点饭店送猪头肉。  出村三里,路边有一家台资企业,厂子原是日本人开的,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后来台商许自良收购了这家企业。武大鹏以往路过这里,厂子的大师傅总要为许老板的大狼狗买几斤猪头肉,这次武大鹏自然也不例外,推着车子进去送货。  岂料,两个保安发了邪,说什么也不让
摘 要:中日两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单是历史过去抑或是近现代。在这其中,饮食文化是作为很重要的一方面的存在。由于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在饮食文化方面形成了一些差异。中国在饮食文化上注重的是一种对人文的关怀,而日本则更加注重对自然的尊重。下述内容只列举几个简单例子,试浅谈中日饮食文化在这一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125 [文
摘 要:道家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与宗教思想,体现了天地之间的联系及阴阳五行的世界观,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发展,道家思想传入德国,为德国的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思想血液,也为20世纪的西方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哲学。经历了战争的人们对于西方哲学的救赎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了东方哲学思想上。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成书于1943年的《
摘 要:余华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一九八六年,后收录于余华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本文通过叙事者即刚满十八周岁的少年第一视角,描写了叙事者在十八岁生日那天,走出家门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从未涉世的少年被现实的“恶”所蹂躏,以至遍体鳞伤。本篇文章被称为余华的早期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之作。标志着余华独特的现实写作观的建立,即零情感叙述,通过暴力剖开粉饰现实之物,展现现实之残酷、人性之毒恶。本文通过对
摘 要:在影视业迅猛发展的中国,纪录片是一个相对低产的门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作的都是说教意味极浓的影片,作品本身不具备任何市场性。但是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这个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许多专家在观摩之后都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抄袭了BBC的佳作《人类星球》,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则表示这是对国外纪录片的模仿,存在致敬的成分。本文将从视听语言方面入手来对比《舌尖上的
摘 要:本文从文学史编撰的历史沿革入手,阐述了历代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对它们造成影响的文学史观,后通过阐释龚鹏程《中国文学史》对现有史观的批驳与重塑以及其对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结构之分析、对文学事件与作家作品之褒贬,指出龚本文学史的成功之处。最后将龚本《中国文学史》与章培恒、骆玉明版《中国文学史新著》进行对比,指出龚本文学史著作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龚鹏程;《中国文学史》;文学观;文学史观  作者
人人都说自己想周游世界,但傅真和铭基竟真的这么做了,他们给自己放了大假,用一场长达16个月的间隔年寻找自我。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从伦敦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选择再给自己一次机会重新爱上生活。  从藏地到伦敦,  想走的心一直没安定  很多人是通过《藏地白皮书》知道傅真和銘基的:即将赴英国留学的21岁女生和沉默内敛的香港男生,不约而同揣着《藏地白皮书》去西藏,在青年旅社不期而
蔡骏,著名悬疑小说家。1978年12月23日出生于上海,22岁开始发表小说,此后连续9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代表作品《病毒》《猫眼》《荒村公寓》《荒村归来》《谋杀似水年华》等。他创立的蔡骏工作室已成为包括图书及杂志出版、影视、网站、手机APP等全媒体的悬疑类文化平台。  印象,一个单纯又复杂的摩羯男  一直以为能够写出悬疑小说的作家一定是高大威猛,或像风里来雨里去的侠客般放浪不羁,似乎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