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bqa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公民意识。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出发,近一步探讨社团发展的长效模式。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存在问题 发展模式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专业为纽带的学生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而以共同兴趣和追求为纽带的学生社团则蓬勃发展,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一)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兴趣爱好。
  学生社团是教育的延伸和实践的场地,聚集了拥有不同爱好、来自不同学院的青年学生。各类社团既可以加深对课程知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创新欲望,在接触多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发展。
  (二)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生活中的一门艺术,进行恰当的沟通,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能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逐渐认识到因人而异的交流技巧,学会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团结合作,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大学精神,是经过所在大学人(特别是校长和名师)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理念和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主要体现。[1]现在的大学精神出现迷失,学生很少再陶醉于知识带来的惊喜,大学也就成了一些青年学生逃避现实的天堂和就业服务站。高校社团是弘扬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场地,给予大学生课堂以外的知识和沟通合作的平台,刚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不足。在参与社团内部事务管理和与其它社会组织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可逐渐培养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德意识,使他们践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学会沟通、包容、平等博弈和对等交易等能力。[2]
  二、高校学生社团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两极分化。
  一些社团开展思想内涵深刻、活动形式新颖,贴近大学生活的社团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一些高校社团考核制度不合理,使得一些社团盲目追求活动数量忽视活动质量,品味不高,活动档次低,缺少社团文化特色。低质量的活动使得社员积极心受挫,对社团产生失望情绪,进一步造成成员流失,限制了社团的长久发展。
  (二)对学生社团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高校学生社团功能认识不全面,部分领导和任课老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甚至把社团活动看作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不支持甚至反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认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学生社团因此成长土壤贫瘠,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三)学生社团内部官僚化。
  受社会上官本位不良风气的影响,社团内部渐渐产生了潜规则。据调查,目前官僚作风已经渗透到社团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例如社团的活动经费、活动策划、选举制度等,官僚化的体系严重打击了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信心,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社团经费和场地缺乏保障。
  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没有固定活动场地,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一般都要事先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借用或租用活动场地,各类学生组织难免在实践和地点上发生冲突。活动经费主要为学校划拨、社会赞助和收取会费三个来源。目前,许多高校对活动经费监管比较严格,影响力大的社团的活动经费基本上可以凭借自身影响力吸收社会赞助,而一些影响力较小的社团只能依靠学校划拨的有限的资金。
  三、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
  学生社团在校方管理者和社团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做到“内外兼修”,才能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外”指包括社团专业指导老师在内的校方,“内”指参与社团建设的学生干部和社员。
  (一)校方管理者应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营造社团蓬勃发展的外部环境。
  1.管理力度要适中。
  在对社团的管理中,党团组织既不能全盘过问,又不能不闻不问。事无巨细会让社团失去应有的活力,社团成员缺少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长此以往会造成社团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而给予社团完全自主权则又会陷入无序状况,组织必然涣散。因此,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要坚持“抓大放小”的原则,即要加强思想和发展方向上的宏观指导,在其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场所等方面也应给予较大自由,做到宏观上指导,微观上调控,努力形成“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的局面。
  2.根据社团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由于共同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目前,各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分为理论学习、社会科学、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志愿服务、体育健身综合八类,[4]大都由校团委专门成立的学生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由于性质不同,各社团的活动方式、内容、制度、考核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管理中,校团委应该根据各类社团的不同性质,为各类社团配置充足的相关的专业指导教师,为社团的深度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严格把关,杜绝低水平活动鱼目混珠。
  社团数目繁多,难免良莠不齐,出现个别质量不高的社团活动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管理者,校方应该切实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对社团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在学期初,可统一要求各社团提交本学期活动策划书,详细说明活动目的、流程和方式,经审核通过后活动方可举办。活动举办时,校团委组织该社团相关指导老师或活动考察委员会成员前往活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对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及时给予指导意见。在对社团的业绩考核中,校方也应量体裁衣,根据社团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加大对活动质量的考察力度,避免片面追求活动数量。社团学生干部在策划活动时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举办有特色的社团活动,提高活动质量上,低水平的活动自然就会减少。
  4.积极引导,促进校内外活动交流。
  单个社团力量单薄,在举办活动时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校内,校方可策划大型专题活动,积极引导社团间的交流与联系。各类社团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大型活动的举办不仅能节省活动场地和经费,而且能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提高校内影响力的同时,校方同样不能忽视提升学生社团在校外的知名度,要主动联系兄弟学校和校外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走出校园,接受公众的考察,同其他学校社团进行交流学习,这样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发展的局限和优势,进而针对性地弥补弱势,发扬优势,提高学生社团的生命力。
  (二)社团参与者应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1.健全科学管理机制。
  规范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决策制度是高校学生社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础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的内在动力。[3]加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建设就要求社团拥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社团宗旨、定位、组织机构、议案制定、档案保存、经费管理等社团活动的各项细则,让社团的每一个成员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社团不可不加选择地盲目招新,社员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与社团性质不符是后期社团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决策的制定应实现民主化,每一个议案的制定都广泛听取社员的意见,思想的碰撞是创新的源泉。
  2.人情化管理,加强情感渗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才能“自我实现”。[4]高校管理者及社团领导者需要加强在管理中的情感渗透,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以情感留人,让学生对社团产生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对集体的责任感。[3]在友爱、自由、平等的社团氛围中,社员产生家的归属感,就会全身心地为社团着想,用自己的言行维护社团的利益。人情化管理能有效地弥补制度的生硬,是社员与社团互相促进,社员与社员团结协作的纽带,让社团充满生机和活力。
  3.打造品牌活动,树立社团文化。
  一个组织是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其能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组织的凝聚力的集中体现。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品牌体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5]在社团众多,各种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社团必须举办根据自身特色量身定制的品牌活动才能不至于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个性。我们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智,满足社员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需要,实现社团和成员的双赢。
  4.长远规划,注重对新成员的培养。
  继承性和长远性不足是众多社团存在的问题。不少社团在创建的前几年活动举办得轰轰烈烈,后来就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是社团的核心成员只注重他们在任期间的活动创办,忽视了对下一任的培养。社团每年都会进行换届选举,交接活动档案、社团资料。真正的交接是社团负责人对社员的“帮、扶、带”,让社员了解社团的传统、内涵、运作和管理模式。有的社团平时虽注重对核心成员的培养,但培养的核心成员数量过少,只锁定一个或两个“种子”继承人,打击了其他未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积极性,而平时苦心培养的个别核心成员一旦离团就会致使社团“后继无人”。因此,每一任社团负责人都要明确自己的任期目标,加强对接班人的培养。
  目前,学生社团在全国各高校迅速发展,作为活跃在高校里的一种组织形式,开展了大量集思想性、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同学所认可与接受,并逐渐融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当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种社团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优良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吕晶晶.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精神的培育[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
  [2]林祯景.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进行公民意识培养的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7.
  [3]滕佩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5.
  [4]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3.
  [5]刘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优化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1.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高职护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期望为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借鉴经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果 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74%的
摘 要: 本文从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领域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入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引入“学分银行”理论体系,分析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初步建立起“学分银行”体系的基本构架,并深入分析了在该构架下未来继续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方法和操作可能。最后,从制度层面和主体层面具体说明了该“学分银行”体系将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以及对于这些
南京中医药大学干祖望老中医是当代中医耳鼻喉科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悬壶济世 ,笔耕不辍 ,学验俱丰 ;或授业解惑 ,培养新人 ,开拓奋进 ,为中医耳鼻喉科事业作出了卓越
登记公信力是指对于因信赖登记所表示的物权而进行的物权交易之人,进行物权交易时即使登记所表现的物权不存在或存在瑕疵,法律仍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的物权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歌、最强音,不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
[目的]讨论如何使文化因素的教学与语言教学成功地相结合,以及效地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方法]文章从对比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了探讨。[结果]中英民族思维习惯。语
摘 要: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迈入大学的第一课,是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者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后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做好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使新生具备适应大学学习及生活基本素质的前期准备性教育,是高等教育
摘要: 当前,我国极少部分农村存在诸如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农村社会伦理规范失调,农民现代性增长缓慢等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缺位,城市缺乏对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接管理,以及乡村伦理制约机制的解体等,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做好城市流入农民的管理,重建乡村伦理机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