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学具作为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载体,贯穿整个小学科学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字:发挥;学具;科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灵则手巧,动手可以促进动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年龄特征是好动,思维尚离不开具体形象,让学生亲历活动,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获得的科学知识既深刻又牢固,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具作为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载体,既能独立操作,又能小组合作;既能探究性的操作,又能验证性的操作;既能在课堂中操作,又能在课后操作……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一、运用学具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科学,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科学活动。科学课中包括许许多多“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还可能会是怎样?”……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还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如果把教学作为验证知识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孩子具有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安排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活动中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展示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呢?要认识它的沉浮原理并不难,利用学具袋中的浮标,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改变浮标的沉浮,就能明白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简单易行、生动有效。
  在教学“潜望镜”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潜望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制作好了的同学不时拿来观察窗外的景物,有的还在比谁的更精致,更有甚者耐不住性子,手把手地在教同学做……教师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运用学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象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中获得感悟,甚至灵感;增强深入探究发现的乐趣和信心。如果说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的科学行为。但是,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并不放弃引领
  记得在一次“科学教师培训课”上,一位专家曾告诫我们:科学课应是冷静的。而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组织困难、活动“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操作学具要恰倒好处地把握“放”和“扶”的量。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操作之前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应引领学生明确操作的内容、材料、目的、改善操作的方法、步骤等等。
  注重操作学具的过程,并不放弃结果
  一位教师在教“压缩空气”一课时,前面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给皮球充气,结果学生对玩皮球更感兴趣,知道充足气的皮球弹得高,没有真正的理解“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接下来的时间,借助注射器教学,离下课只有5分钟了,教师才组织学生讨论,匆匆忙忙。孩子们热热闹闹地玩了一节课,很少有孩子发现“压活塞前后,空气体积的变化,”更不会进行表述。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任何不注意教学结果,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改革肯定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可。
  强调动手操作,并不放弃手脑并用
  动手操作学具是探究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操作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探究后的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如果动手而不动脑,操作后没有交流,孩子们很难获得点什么;如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操作,孩子不需要真正地思考就可顺利完成,就失去了操作的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只要把塑料瓶、木块等物体放进水槽中就可以“决一沉浮”。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学生推测,说说自己的根据,再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会不会有细微的变化?是不是多试了几次?最后组织讨论:结果是怎样?与我们的推测是否有出入?联系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怎样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与浮……重在方法上进行拓展,而不在于操作的简单模拟、机械重复,否则,就是为“操作”而操作了。
  “做一辆小车”,除了用学具袋里的来做,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我
  大力宣扬“环保意识”、把“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而且自制学具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学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科学学具的运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和科学学习习惯。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摆放像屏、凸透镜、蜡烛的时候,粗枝大叶的学生看到有个像就行了;心思慎密的学生却要调到最清晰的像为止;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有时是缩小的像,有时是放大的像;好思考的学生就会想:用放大镜看书,为什么是正立的像呢……
  充分发挥学具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科学课给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让世界也因为这种快乐而变得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笔者根据读物分析、学情分析对《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进行阅读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以此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建立并优化食品接触材料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3种致病菌的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评价此方法的特异性和
摘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儿童建构新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体味真正的学习快乐。  关键词:平等和谐;情境;主导作用;有结构的材料;介入和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儿童建构新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际
在Markowitz的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下,分析了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发现投资种类限制将使有效投资组合前沿内移,增加投资风险;比重限制会缩短有效投资组合前沿
从高校收入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基本建设资金核算等方面,提出了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旨在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构建了一个知识管理的模型,对基于企业活力扩张的知识管理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企业通过组织内部个体与整体的互动,可以促进知识库的形成并有效地利用知识,同时,企业需要合理地
乔纳森·伯格曼是翻转课堂的先驱者之一,他与亚伦·萨姆斯最早开始翻转课堂,两人也是Flipped Learning Network(翻转学习网)的共同创办者。今年4月18日晚,伯格曼从台湾
从需求分析、功能设方案,为企业涉及到客户的各个领域提供完美的集成,使之以客户为中心来协调和统一与客户的交互行动,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及忠诚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针对我国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问题,提出建立成本控制体系的构想,首先应建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其次在设计与投标阶段和施工现场进行成本控制,最后在工程竣工后进行成本的审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学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望。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养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