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学具作为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载体,贯穿整个小学科学教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字:发挥;学具;科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灵则手巧,动手可以促进动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年龄特征是好动,思维尚离不开具体形象,让学生亲历活动,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获得的科学知识既深刻又牢固,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具作为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载体,既能独立操作,又能小组合作;既能探究性的操作,又能验证性的操作;既能在课堂中操作,又能在课后操作……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一、运用学具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科学,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科学活动。科学课中包括许许多多“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还可能会是怎样?”……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还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如果把教学作为验证知识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孩子具有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安排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活动中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展示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呢?要认识它的沉浮原理并不难,利用学具袋中的浮标,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改变浮标的沉浮,就能明白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简单易行、生动有效。
在教学“潜望镜”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潜望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制作好了的同学不时拿来观察窗外的景物,有的还在比谁的更精致,更有甚者耐不住性子,手把手地在教同学做……教师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运用学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象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中获得感悟,甚至灵感;增强深入探究发现的乐趣和信心。如果说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的科学行为。但是,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并不放弃引领
记得在一次“科学教师培训课”上,一位专家曾告诫我们:科学课应是冷静的。而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组织困难、活动“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操作学具要恰倒好处地把握“放”和“扶”的量。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操作之前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应引领学生明确操作的内容、材料、目的、改善操作的方法、步骤等等。
注重操作学具的过程,并不放弃结果
一位教师在教“压缩空气”一课时,前面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给皮球充气,结果学生对玩皮球更感兴趣,知道充足气的皮球弹得高,没有真正的理解“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接下来的时间,借助注射器教学,离下课只有5分钟了,教师才组织学生讨论,匆匆忙忙。孩子们热热闹闹地玩了一节课,很少有孩子发现“压活塞前后,空气体积的变化,”更不会进行表述。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任何不注意教学结果,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改革肯定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可。
强调动手操作,并不放弃手脑并用
动手操作学具是探究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操作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探究后的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如果动手而不动脑,操作后没有交流,孩子们很难获得点什么;如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操作,孩子不需要真正地思考就可顺利完成,就失去了操作的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只要把塑料瓶、木块等物体放进水槽中就可以“决一沉浮”。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学生推测,说说自己的根据,再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会不会有细微的变化?是不是多试了几次?最后组织讨论:结果是怎样?与我们的推测是否有出入?联系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怎样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与浮……重在方法上进行拓展,而不在于操作的简单模拟、机械重复,否则,就是为“操作”而操作了。
“做一辆小车”,除了用学具袋里的来做,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我
大力宣扬“环保意识”、把“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而且自制学具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学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科学学具的运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和科学学习习惯。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摆放像屏、凸透镜、蜡烛的时候,粗枝大叶的学生看到有个像就行了;心思慎密的学生却要调到最清晰的像为止;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有时是缩小的像,有时是放大的像;好思考的学生就会想:用放大镜看书,为什么是正立的像呢……
充分发挥学具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科学课给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让世界也因为这种快乐而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发挥;学具;科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心灵则手巧,动手可以促进动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年龄特征是好动,思维尚离不开具体形象,让学生亲历活动,通过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获得的科学知识既深刻又牢固,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学具作为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载体,既能独立操作,又能小组合作;既能探究性的操作,又能验证性的操作;既能在课堂中操作,又能在课后操作……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
一、运用学具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科学,首先要让学生获得兴趣,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科学活动。科学课中包括许许多多“这是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还可能会是怎样?”……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还是“让学生自己操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如果把教学作为验证知识的手段,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怎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孩子具有喜爱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安排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学活动中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展示自己的能力,进而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自如呢?要认识它的沉浮原理并不难,利用学具袋中的浮标,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改变浮标的沉浮,就能明白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简单易行、生动有效。
在教学“潜望镜”时,让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潜望镜”。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制作好了的同学不时拿来观察窗外的景物,有的还在比谁的更精致,更有甚者耐不住性子,手把手地在教同学做……教师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运用学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象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中获得感悟,甚至灵感;增强深入探究发现的乐趣和信心。如果说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的科学行为。但是,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放手让学生操作学具,并不放弃引领
记得在一次“科学教师培训课”上,一位专家曾告诫我们:科学课应是冷静的。而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组织困难、活动“失控”的现象。因此,在操作学具要恰倒好处地把握“放”和“扶”的量。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操作性;操作之前注意课堂教学的组织;还应引领学生明确操作的内容、材料、目的、改善操作的方法、步骤等等。
注重操作学具的过程,并不放弃结果
一位教师在教“压缩空气”一课时,前面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给皮球充气,结果学生对玩皮球更感兴趣,知道充足气的皮球弹得高,没有真正的理解“球内的空气被压缩了。”接下来的时间,借助注射器教学,离下课只有5分钟了,教师才组织学生讨论,匆匆忙忙。孩子们热热闹闹地玩了一节课,很少有孩子发现“压活塞前后,空气体积的变化,”更不会进行表述。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任何不注意教学结果,不注重教学质量的改革肯定得不到全社会的认可。
强调动手操作,并不放弃手脑并用
动手操作学具是探究活动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但操作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探究后的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如果动手而不动脑,操作后没有交流,孩子们很难获得点什么;如果只是一种模仿性的操作,孩子不需要真正地思考就可顺利完成,就失去了操作的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只要把塑料瓶、木块等物体放进水槽中就可以“决一沉浮”。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学生推测,说说自己的根据,再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会不会有细微的变化?是不是多试了几次?最后组织讨论:结果是怎样?与我们的推测是否有出入?联系我们周围生活中的沉浮现象,怎样改变它们在水中的沉与浮……重在方法上进行拓展,而不在于操作的简单模拟、机械重复,否则,就是为“操作”而操作了。
“做一辆小车”,除了用学具袋里的来做,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学具,我
大力宣扬“环保意识”、把“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而且自制学具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学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科学学具的运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行为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的情感态度和科学学习习惯。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摆放像屏、凸透镜、蜡烛的时候,粗枝大叶的学生看到有个像就行了;心思慎密的学生却要调到最清晰的像为止;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有时是缩小的像,有时是放大的像;好思考的学生就会想:用放大镜看书,为什么是正立的像呢……
充分发挥学具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思”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科学课给他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让世界也因为这种快乐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