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省城读大学的侄女暑假返校,从千里之外的滇西老家给我捎来一只火腿。火腿是放在一个蛇皮口袋里的,一提那沉沉的袋子,我就知道,那一定是姐姐精心为我挑选和腌制的一只大火腿。
姐姐在几天前就给我电话,说侄女过几天就开学了,要让她带一只火腿给我。我一听不禁窃喜,因为心里老早就念叨着想吃老家的火腿了。城里的猪肉味如嚼蜡,都是人工饲料养大催肥的,老家的猪是喂玉米面和豆米糠,任其自然长大。做出来的火腿,那是真正的色、香、味俱佳。每每想起,我这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总忍不住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我的老家在滇西一个叫平川的山区乡镇,坐落在金沙江畔四面环山的盆地里,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这种常年凉爽的天气,宜于火腿腌制后保存。加上猪都是喂包谷长大,肉质极为纯正,火腿的香味愈加独特,不仅家乡及周边的民众爱吃,就是在县、州内也颇受欢迎。
记忆中,父亲每年立冬前后都要宰一头年猪,然后把猪的两只后腿单独割下,腌制成火腿。腌火腿的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父亲把猪腿放在一只大簸箕里,在猪腿的各个部位揉抹很多遍盐,再把它放进一口大锅底部,上面放上同样抹了大量盐的猪肉条。有时候猪大,腌肉的锅还得用两大口。等一周左右,猪肉已彻底被盐分渗透,锅里会浸出很多的盐水来。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其他的块状猪肉取出后进行晾挂,自然风干后便是腊肉。而猪腿还要再用几大块平顺又沉重的石板压上几天,把里面的水分尽可能地压出来,这样才能确保火腿在下一步的晾干过程中不至于糟心变质。晾存火腿的环境也十分讲究,除了在楼阁通风较好、日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外,还要特别注意防范苍蝇。因为一旦有苍蝇在上面产卵繁殖出蛆的话,就有可能使火腿变味腐坏。防范苍蝇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涂抹香油,有的人贴封一层纸膜,而父亲则是用纱布缝成口袋把火腿笼起后挂在楼梁上。
一般情况,老家的火腿从立冬开始腌制,晾存到隔年的八九月份秋收之际,是最适宜吃的时候。此时的火腿口感好,肉色红润、香味浓郁,瘦肉咸带香醇,肥肉香而不腻。那个年月,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一年也就年底宰一头猪,火腿就更显珍贵,一般都挑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或有喜事的时候,才舍得割点火腿肉煮来吃。对家乡人来说,这也是招待客人最高的礼节。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见火腿的香味弥漫在老屋。厨房里的小炉子上炖着一锅火腿肉煮白芸豆,沸腾的锅里发出啵哆啵哆的欢快的声音,火腿香醇的味道让饥肠辘辘的我直流口水。我有些纳闷,因为那天又不过节,出嫁的姐姐也没有回娘家来,父亲怎么煮火腿肉了?难道家里要来客人?可吃饭的时候,没见任何人上门。我忍不住问,今天到底有啥喜事?父亲一副很兴奋的模样,没有作声。等两杯小酒下肚后他才眯着眼睛乐悠悠地说,中午碰见隔壁村那个专门送报纸送信的人了,那人告诉他,你儿子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好些篇了,将来一定是个大秀才。我这才恍然明白父亲煮火腿的含义,他是为儿子的成长和进步高兴啊。在他看来,这可是家里的大喜事。而我,因为父亲目不识丁,所以从来不和他谈论自己学习的情况,更不曾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地喜欢舞文弄墨。就在我暗自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做个有出息的人时,父亲已悄悄把一片片香浓无比的火腿肉拈满我的碗里……
老家的火腿,还有一份疼痛让我刻骨铭心。读大学时有一年暑假,在城里馋极了火腿的我一回到家就爬到小楼上,想去割一块火腿肉煮吃。可是楼梁上挂了不少腊肉,唯独不见火腿的影子。我以为家里的两只火腿都成了父亲的下酒菜,被他一个人煮吃了,心里颇有些失望和不悦,一整天闷闷不乐,弄得父亲也莫名其妙。第二天,姐姐回来了,还特意给我们带了一块火腿肉。就在她忙着烧皮洗肉之际,在一旁的我忍不住向她发起了牢骚:两只大火腿,父亲竟连一小块也没有留给我。姐姐看了我一会儿,不紧不慢地,轻言细语地告诉我,家里的两只火腿,父亲一口都没有舍得吃,因为价格好,便把它卖了,钱都汇给城里读书的你做了生活费。那一刻,我一下子怔住了……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悄然挂满脸颊。回忆里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淡淡哀伤。侄女带来的这只火腿,是姐姐温暖的牵挂,更是我浓浓的乡愁啊。
如今我在城市里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父亲却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已经离开我很多很多年,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冰冷而又寂寞。老家的老屋,也随着我的离去,再也不曾飘出火腿的香味……
故乡的红月饼
中秋节快到了,城市里过节气氛越来越浓,单位或朋友间往来互访,提来送去的都是月饼。可每见城里那些款式精美的礼盒装月饼我就会皱眉头,每一盒月饼包装都那么精美豪华。打开漂亮的纸袋和硕大的盒子,盒子里还衬着华丽的锦缎,而月饼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口味也没特别之处。更有甚者,还用铁盒装月饼,让人匪夷所思,倍感可惜。
前些天,我意外地收到姐姐托人从偏远的滇西老家带来的月饼。姐姐只简单地用几张报纸包着饼子,就放进塑料袋用一个旧纸箱带来了。我刚打开袋子,一股浓郁的香甜味就在客厅弥漫。更让我惊喜的是,里面装着几大摞我好几年没有尝过的红月饼。
久违了,家乡的红月饼!我像一个嘴馋而又贪婪的小孩,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轻轻地咬了一口,唇齿间顿时溢满了又甜又酥的味儿,那种童年时十分熟悉的味道,倏地钻进我的鼻腔,然后慢慢扩散,逐渐渗透到每一个细胞,直至心灵最深处。
家乡的月饼和城市里花花绿绿的月饼确实不一样。家乡的月饼都是红色的,因为是用红糖水和面做成,有些甚至没有馅心,就是圆圆的一个饼,上面撒点芝麻,或嵌上核桃仁。家乡人把做月饼叫“打饼子”。先把红糖熬成汁,加上香油、苏打水,与面粉揉拌发酵,再用木雕的饼模压制成型。饼模有不同的图案,比如“年年有余(鱼)”、“嫦娥奔月”、“吉祥花草”等。压制月饼前,还要在饼模上抹些香油,这样利于脱模顺畅、不粘饼料。脱模后的月饼还要撒上些许芝麻,或嵌几粒核桃仁,然后放进一种叫做鏊的平底锅里。因为月饼需要用火炭上下同时加热烘烤,家乡人就把废汽油桶的上部或底部留两寸左右的边后锯割下来,在边口上穿系三根铁丝拧成拎手,制成一个可以放木炭加热的上层炉鏊,盖在平底锅上。这样,经过上下不多时的烘烤,一个香喷喷,又甜又酥的月饼就出炉了。
烤月饼的平底锅,家乡人把它称为凉粉锅、饼子锅,平时很少用,只有煎凉粉或烤月饼时才用。小山村拥有这种平底锅和土制上炉鏊的人家不多,在烤月饼时大家互相借着轮流使用。进入农历八月后,走在小山村的巷子间,不时可以看到那些大婶、嫂子们,或带着木炭、香油,端着和好的面盆,从自家到别人家去打月饼;或手提平底锅,拎着那种自制的上层炉鏊,把锅具从别人家搬运到自家来打月饼。月饼甜甜的香味儿,一整天飘散在巷道和农家小院上空,成为山村最让人陶醉的味道。
有年中秋节,当颇为紧张的月饼锅具轮到我家使用时,已经是八月十五下午了。我和姐姐忙得手慌脚乱,再加上心急,我老是不停地扇炭火。结果那年烤出来的月饼,不是底煳就是面煳,甚至月饼两面都被烤得黑乎乎的。
晚上,等山村皎洁的月亮升起来,父亲在院子里摆好堂屋里的八仙桌,把丰收的稻谷用木制的五升斗盛出来摆在桌上后,便对我说:“把我们做的月饼送几个给村口那个瞎子老爹去。”我犹豫了一下,指指月饼对父亲说:“都烤煳了,他会不会以为我们专挑煳的送他呢?……”父亲朗声笑了:“没事,煳一点说明有‘煳(福)气’嘛。为人处世讲的是诚心诚意,不在乎那个花哨的形式。”
那个中秋节,我们过得很开心,桌子上全是邻里互送的各种红月饼。记得大伯家送来的月饼是没有馅的,却异常地香甜,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姐姐给我带来的这些红月饼,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到城市里工作后,每逢中秋也会收到一些月饼,可那些一年比一年包装精美的礼品月饼,口味却一年比一年淡。窗外,月亮还是当年的那个月亮,父亲却已逝去多年,那留记着我和他无数欢声笑语的老屋也荡然无存。我一个人住在城市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冰冷里,一切的热闹和喧嚣似乎都与我无关。十余年来,我始终学不会城里那些虚伪、客套的语言,也学不会像城里的月饼一样用层层华丽包装自己。每逢中秋来临,我总是一次次忧伤地思念家乡的红月饼:只有朴素的外表,吃起来却芳香四溢、甜美诱人。我总觉得,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月饼,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追求虚饰的外表而忘记最初的本真。
责任编辑 张乃光
姐姐在几天前就给我电话,说侄女过几天就开学了,要让她带一只火腿给我。我一听不禁窃喜,因为心里老早就念叨着想吃老家的火腿了。城里的猪肉味如嚼蜡,都是人工饲料养大催肥的,老家的猪是喂玉米面和豆米糠,任其自然长大。做出来的火腿,那是真正的色、香、味俱佳。每每想起,我这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总忍不住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我的老家在滇西一个叫平川的山区乡镇,坐落在金沙江畔四面环山的盆地里,平均海拔1760米,年平均气温16度左右。这种常年凉爽的天气,宜于火腿腌制后保存。加上猪都是喂包谷长大,肉质极为纯正,火腿的香味愈加独特,不仅家乡及周边的民众爱吃,就是在县、州内也颇受欢迎。
记忆中,父亲每年立冬前后都要宰一头年猪,然后把猪的两只后腿单独割下,腌制成火腿。腌火腿的过程我至今记忆犹新。父亲把猪腿放在一只大簸箕里,在猪腿的各个部位揉抹很多遍盐,再把它放进一口大锅底部,上面放上同样抹了大量盐的猪肉条。有时候猪大,腌肉的锅还得用两大口。等一周左右,猪肉已彻底被盐分渗透,锅里会浸出很多的盐水来。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其他的块状猪肉取出后进行晾挂,自然风干后便是腊肉。而猪腿还要再用几大块平顺又沉重的石板压上几天,把里面的水分尽可能地压出来,这样才能确保火腿在下一步的晾干过程中不至于糟心变质。晾存火腿的环境也十分讲究,除了在楼阁通风较好、日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外,还要特别注意防范苍蝇。因为一旦有苍蝇在上面产卵繁殖出蛆的话,就有可能使火腿变味腐坏。防范苍蝇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涂抹香油,有的人贴封一层纸膜,而父亲则是用纱布缝成口袋把火腿笼起后挂在楼梁上。
一般情况,老家的火腿从立冬开始腌制,晾存到隔年的八九月份秋收之际,是最适宜吃的时候。此时的火腿口感好,肉色红润、香味浓郁,瘦肉咸带香醇,肥肉香而不腻。那个年月,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一年也就年底宰一头猪,火腿就更显珍贵,一般都挑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或有喜事的时候,才舍得割点火腿肉煮来吃。对家乡人来说,这也是招待客人最高的礼节。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天放学回家,一进门我就闻见火腿的香味弥漫在老屋。厨房里的小炉子上炖着一锅火腿肉煮白芸豆,沸腾的锅里发出啵哆啵哆的欢快的声音,火腿香醇的味道让饥肠辘辘的我直流口水。我有些纳闷,因为那天又不过节,出嫁的姐姐也没有回娘家来,父亲怎么煮火腿肉了?难道家里要来客人?可吃饭的时候,没见任何人上门。我忍不住问,今天到底有啥喜事?父亲一副很兴奋的模样,没有作声。等两杯小酒下肚后他才眯着眼睛乐悠悠地说,中午碰见隔壁村那个专门送报纸送信的人了,那人告诉他,你儿子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好些篇了,将来一定是个大秀才。我这才恍然明白父亲煮火腿的含义,他是为儿子的成长和进步高兴啊。在他看来,这可是家里的大喜事。而我,因为父亲目不识丁,所以从来不和他谈论自己学习的情况,更不曾告诉他自己是如何地喜欢舞文弄墨。就在我暗自下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做个有出息的人时,父亲已悄悄把一片片香浓无比的火腿肉拈满我的碗里……
老家的火腿,还有一份疼痛让我刻骨铭心。读大学时有一年暑假,在城里馋极了火腿的我一回到家就爬到小楼上,想去割一块火腿肉煮吃。可是楼梁上挂了不少腊肉,唯独不见火腿的影子。我以为家里的两只火腿都成了父亲的下酒菜,被他一个人煮吃了,心里颇有些失望和不悦,一整天闷闷不乐,弄得父亲也莫名其妙。第二天,姐姐回来了,还特意给我们带了一块火腿肉。就在她忙着烧皮洗肉之际,在一旁的我忍不住向她发起了牢骚:两只大火腿,父亲竟连一小块也没有留给我。姐姐看了我一会儿,不紧不慢地,轻言细语地告诉我,家里的两只火腿,父亲一口都没有舍得吃,因为价格好,便把它卖了,钱都汇给城里读书的你做了生活费。那一刻,我一下子怔住了……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悄然挂满脸颊。回忆里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淡淡哀伤。侄女带来的这只火腿,是姐姐温暖的牵挂,更是我浓浓的乡愁啊。
如今我在城市里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父亲却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已经离开我很多很多年,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冰冷而又寂寞。老家的老屋,也随着我的离去,再也不曾飘出火腿的香味……
故乡的红月饼
中秋节快到了,城市里过节气氛越来越浓,单位或朋友间往来互访,提来送去的都是月饼。可每见城里那些款式精美的礼盒装月饼我就会皱眉头,每一盒月饼包装都那么精美豪华。打开漂亮的纸袋和硕大的盒子,盒子里还衬着华丽的锦缎,而月饼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口味也没特别之处。更有甚者,还用铁盒装月饼,让人匪夷所思,倍感可惜。
前些天,我意外地收到姐姐托人从偏远的滇西老家带来的月饼。姐姐只简单地用几张报纸包着饼子,就放进塑料袋用一个旧纸箱带来了。我刚打开袋子,一股浓郁的香甜味就在客厅弥漫。更让我惊喜的是,里面装着几大摞我好几年没有尝过的红月饼。
久违了,家乡的红月饼!我像一个嘴馋而又贪婪的小孩,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轻轻地咬了一口,唇齿间顿时溢满了又甜又酥的味儿,那种童年时十分熟悉的味道,倏地钻进我的鼻腔,然后慢慢扩散,逐渐渗透到每一个细胞,直至心灵最深处。
家乡的月饼和城市里花花绿绿的月饼确实不一样。家乡的月饼都是红色的,因为是用红糖水和面做成,有些甚至没有馅心,就是圆圆的一个饼,上面撒点芝麻,或嵌上核桃仁。家乡人把做月饼叫“打饼子”。先把红糖熬成汁,加上香油、苏打水,与面粉揉拌发酵,再用木雕的饼模压制成型。饼模有不同的图案,比如“年年有余(鱼)”、“嫦娥奔月”、“吉祥花草”等。压制月饼前,还要在饼模上抹些香油,这样利于脱模顺畅、不粘饼料。脱模后的月饼还要撒上些许芝麻,或嵌几粒核桃仁,然后放进一种叫做鏊的平底锅里。因为月饼需要用火炭上下同时加热烘烤,家乡人就把废汽油桶的上部或底部留两寸左右的边后锯割下来,在边口上穿系三根铁丝拧成拎手,制成一个可以放木炭加热的上层炉鏊,盖在平底锅上。这样,经过上下不多时的烘烤,一个香喷喷,又甜又酥的月饼就出炉了。
烤月饼的平底锅,家乡人把它称为凉粉锅、饼子锅,平时很少用,只有煎凉粉或烤月饼时才用。小山村拥有这种平底锅和土制上炉鏊的人家不多,在烤月饼时大家互相借着轮流使用。进入农历八月后,走在小山村的巷子间,不时可以看到那些大婶、嫂子们,或带着木炭、香油,端着和好的面盆,从自家到别人家去打月饼;或手提平底锅,拎着那种自制的上层炉鏊,把锅具从别人家搬运到自家来打月饼。月饼甜甜的香味儿,一整天飘散在巷道和农家小院上空,成为山村最让人陶醉的味道。
有年中秋节,当颇为紧张的月饼锅具轮到我家使用时,已经是八月十五下午了。我和姐姐忙得手慌脚乱,再加上心急,我老是不停地扇炭火。结果那年烤出来的月饼,不是底煳就是面煳,甚至月饼两面都被烤得黑乎乎的。
晚上,等山村皎洁的月亮升起来,父亲在院子里摆好堂屋里的八仙桌,把丰收的稻谷用木制的五升斗盛出来摆在桌上后,便对我说:“把我们做的月饼送几个给村口那个瞎子老爹去。”我犹豫了一下,指指月饼对父亲说:“都烤煳了,他会不会以为我们专挑煳的送他呢?……”父亲朗声笑了:“没事,煳一点说明有‘煳(福)气’嘛。为人处世讲的是诚心诚意,不在乎那个花哨的形式。”
那个中秋节,我们过得很开心,桌子上全是邻里互送的各种红月饼。记得大伯家送来的月饼是没有馅的,却异常地香甜,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
姐姐给我带来的这些红月饼,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到城市里工作后,每逢中秋也会收到一些月饼,可那些一年比一年包装精美的礼品月饼,口味却一年比一年淡。窗外,月亮还是当年的那个月亮,父亲却已逝去多年,那留记着我和他无数欢声笑语的老屋也荡然无存。我一个人住在城市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冰冷里,一切的热闹和喧嚣似乎都与我无关。十余年来,我始终学不会城里那些虚伪、客套的语言,也学不会像城里的月饼一样用层层华丽包装自己。每逢中秋来临,我总是一次次忧伤地思念家乡的红月饼:只有朴素的外表,吃起来却芳香四溢、甜美诱人。我总觉得,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月饼,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提醒我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追求虚饰的外表而忘记最初的本真。
责任编辑 张乃光